中国“血王”要加速成型了

中国“血王”要加速成型了
2025年03月29日 20:01 读懂新三板

©氨基观察-创新药组原创出品

作者 | 武月

血制品行业的“寡头时代”,正加速到来。

3月26日,上海莱士发布公告,以42亿现金收购湖南血制品“地头蛇”南岳生物,并约定若后者2025年采血浆量冲上305吨,还要额外支付南岳生物实控人刘令安5000万元。

去年6月,海尔集团刚刚斥资125亿元成为了上海莱士的实控人,后者便加速了并购步伐,创下近年来国内血制品行业第二大的并购案,更将自身采浆量推高至近1800吨,在这场“血液战争”中再下一城。

这背后是血制品行业最残酷的生存法则,自2001年国家关上新玩家入场大门后,存量浆站成了比金矿更稀缺的资源。这或许是上海莱士不惜举债、背负高额商誉,也要拿下南岳生物的关键。

过去几年,包括华兰生物、天坛生物等头部玩家,早已把并购玩成了军备竞赛。2023年以来,行业内并购整合更是不断。

并购,既是血制品企业扩张的必然选择,也是行业洗牌的缩影。并购之后,如何消化高额商誉、高效整合,加速技术创新,是所有企业需要考虑的问题。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注定要改写中国血制品行业的权力版图。

/ 01 /

42亿买下湖南“血库”

深夜的并购公告,总是藏着赤裸裸的野心。

为了扩充血制品版图,上海莱士计划举债不超过30亿收购南岳生物。后者是湖南省内唯一血液制品企业,拥有9个全资浆站,2024年采浆量278吨,设计产能500吨。

血制品行业的江湖规矩很简单,谁手里浆站多,谁就是大哥。

南岳生物这9座湖南浆站,对上海莱士来说就像拼图缺角的关键一块。收购完成后,其采浆量占比直接拉高18%,并且其在湖南的浆站将增至12座,占湖南省内17家单采血浆站的70%。

湖南作为全国前十的人口大省,单浆站采浆量也位居全国前列。这里的血浆不只是资源,而是战略武器。

海尔系的野心也不止于浆站。南岳生物手握20种血液制品批文,覆盖人血白蛋白、静丙、凝血因子等品类。其中,人凝血因子Ⅷ等产品毛利率超70%,而上海莱士现有产品线以白蛋白、静丙为主。

拿下南岳生物,上海莱士凝血因子类产品线得到强化,相当于同时补足了弹药库和印钞机。

2024年6月,海尔集团125亿拿下上海莱士时,外界可能还看不懂这个家电巨头为何跨界。但看看这次并购就明白了:海尔生物做低温存储,盈康生命搞肿瘤治疗,上海莱士手握血浆资源——从采血、储运到临床治疗,海尔正在搭建一条“血液全产业链”。

这次上海莱士的并购,或许正是该战略的延续,通过整合南岳生物的浆站网络和区域资源,上海莱士在华中地区的战略支点已然成型。

/ 02 /

血制品没有新故事

如果把上海莱士的并购史拍成电影,片名应该叫《买出一个帝国》。

2008年上市时,它还是个只有个位数浆站的区域玩家。但随后开启“买买买”模式:2014年47.5亿吞下邦和药业,2016年50亿拿下同路生物,2020年132亿吃进Grifold基立福中国业务。如今坐拥44座浆站、超1500吨采浆量。

这不是资本游戏,而是生存之战。血液制品行业的特殊性在于,上游血浆采集受严格管控。

由于大部分血液制品不能通过生物重组技术制造,只能通过健康人体的血浆提取。这一特性使其具备强资源属性,生产牌照也很是稀缺。

基于此,浆站数量是采浆量的基础,而且2001年5月,国务院印发《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1—2005年)》,表明从2001年起,不再批准新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进一步明确了行业高壁垒属性。

同时,下游产品需求刚性。根据山西证券发布的研报数据,国内血浆需求量已超16000吨/年。2023年,国内共采集血浆12079吨,较2022年增长18.6%,但仍存在着近4000吨的供应缺口。

考虑血制品的资源属性及需求刚性,头部玩家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更进一步,抓住市场供不应求的机会,并购扩张是唯一的路径。

不止是上海莱士,头部玩家都在加速扩张的步伐。作为浆站数量国内第一的血液制品企业,天坛生物早早开启了并购之路。2015年,其收购了西安回天的股权,2022年进一步增资实现了控股。

去年8月,天坛生物还成功“抄底”全球血液巨头杰特贝林,1.85亿美元收购其子公司武汉中原瑞德100%股权。

而5年前,杰特贝林收购武汉中原瑞德,花了4.54亿美元。根据公告,中原瑞德账面资产总计8.6亿元人民币,2023年营收1.5亿元,亏损2.74亿元。亏损的原因是,毛利率低(产品收率及产品售价导致)、管理费用高等原因。

显然,这些收购后的整合运营成效,还有待观察。但对于这些企业来说,交易最大的价值在于,拿下了牌照。

/ 03 /

头部争霸与洗牌

血液制品行业由于本身的特殊性,行业竞争格局高度集中。根据华福证券研报,2023年六家头部企业合计采浆量占国内血浆采集量的70%-80%。

近两年,血制品行业还在加速洗牌,并且国资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2021年,华润医药斥资48亿元入主博雅生物,正式切入血液制品赛道。

2024年7月,博雅生物以18.2亿元收购绿十字(香港)100%股权。2021年,派林生物在收购了哈尔滨派斯菲科100%的股权。通过这次并购,派林生物的浆站数量合计达到38个;2023年,陕煤集团旗下胜帮英豪以38.44亿元收购派林生物20.99%股权,成为实控人。

无论是海尔这样的产业资本,还是华润医药等国资企业的入主,均印证了洗牌加速的趋势。

同时,政策也在加速洗牌。按照《单采血浆站管理办法》规定,截至2023年末,我国30家左右的血液制品企业中超过半数企业不具备新开设浆站资质。

政策不断向研发能力强、血浆综合利用率高、单采血浆站管理规范的血制品生产企业倾斜。在这样的趋势下,中小玩家要么卖身,要么出局,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加速进入头部争霸时代。

天坛生物、上海莱士、华兰生物三巨头采浆量均超千吨。而像南岳生物这样区域龙头,最终也成了巨头的“血包”。

从行业角度出发,这并非坏事。牌照壁垒之外,血制品行业还是高投入行业,具有较高的资金壁垒。从浆站设置、血浆采集、产品研发、临床试验、产品生产到实现销售,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

小型血制品企业由于技术研发能力弱、生产效率低、产品种类少,血浆综合利用率不足,浆站投入和管理缺位,大部分处于亏损状态。头部企业的介入整合,不仅能有助于盘活这些浆站资源,提高整体的经营效率和盈利能力,还能加大技术创新研发。

毕竟,从海外巨头的发展来看,这个行业,不仅要“拼血浆”还要“拼技术”。

无论如何,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下,血制品行业的整合浪潮不可逆。当浆站成为战略资源,当技术创新决定利润空间,这场“血液战争”的大幕才刚刚拉开。

而对于中国血制品行业来说,能否诞生与全球巨头比肩的企业,答案或许就藏在这一轮并购潮的硝烟之中。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