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称香港对科创公司不够欢迎 港证监会首度公开检讨

FT称香港对科创公司不够欢迎 港证监会首度公开检讨
2016年11月09日 16:19 互联网金融评论

昨天,作为英国最著名的财经类媒体,英国金融时报(FT,Finance Times)发表文章,称香港对科技创业公司不够欢迎。而巧合的是,香港证监会行政总裁欧达礼(Ashley Alder)也公开坦诚,从没有否定(同股不同权)的可能性,他认为,在新的上市架构建议下,同股不同权的问题能够获得解决和共识。

现实例子反应香港监管的冰冷态度

FT在报道中,引用了几个月前的例子,当时阿里巴巴集团执行副主席蔡崇信(Joe Tsai)在香港一场研讨会上聊到公司的金融战略,当他邀请台下听众提问时,第一位提问者来自香港保险业监管机构。这位监管者说,“你说你对互联网保险感兴趣,我想确保你来香港时申请好牌照”。

现场听众听到这位监管者的提问,一阵惊讶,网上的演讲视频里,能清楚的听到笑声。面对这样的提问,蔡崇信还是大方的回答,“如果我们来香港,我们会申请牌照,也会咨询您的建议”。

用这样的例子,衬托出香港监管层对待科技创业企业的冰冷态度。

香港证监会行政总裁欧达礼(Ashley Alder)也公开坦诚,从没有否定(同股不同权)的可能性,他认为,在新的上市架构建议下,同股不同权的问题能够获得解决和共识。

欧达礼把推动政策改革的希望寄托在上市政策委员会上,若成立上市政策委员会,港交所及港证监可以一起讨论有关上市政策事宜,处理应该会较好。他说,港证监不认为,某种形式同股不同权架构(WVR)是完全不能在香港出现,但和美国一样,必须要有适当的投资者保障。

实际上,欧达礼的表态是回应近日各界对香港市场缺乏创新的质疑,并有公开检讨的意味。

11月3日,在被问及蚂蚁金服是否选择在香港上市时,马云表示,蚂蚁金服的上市地点仍未定局。他借此表达了对于香港市场能否给创新企业提供足够空间的担忧,“所有的上市规则都是几十年前互联网时代还未到来时,为房地产开发商、银行、金融家和传统零售商制定的,因此与新创公司和新业务无关。”

香港上市公司商会主席梁伯韬随后在发给香港记者的书面公告中,呼应了马云的观点。他公开指出,源于香港监管机构缺乏市场化思维,香港在吸纳科技公司方面的成绩远远落后。

FT的报道中认为,马云做出上述评论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几年前自己的亲身经历:香港拒绝修改监管规则以允许阿里巴巴按其计划的结构上市,所以阿里巴巴去了纽约上市。不过,马云的话仍然在香港投资者中引起共鸣。

对比新加坡落明显

FT同样举例说,上海一家与阿里巴巴有关联的金融科技公司的联合创始人最近在接受上海媒体采访时表示,将来他的公司可能会考虑在香港设立一个办公室。让这位创始人感到惊讶的是,他很快收到了香港政府另外一位官员的信息,提醒他需要申请什么牌照。这位创始人说,这一事件让他觉得:“香港不欢迎你”。

然而,就是这家金融科技公司,在下一轮融资时,它很可能收到来自新加坡的一大笔投资,公司估值将超过10亿美元。

在更多香港人眼中,这些企业和监管之间冷冰冰的交流说明了香港政府在鼓励金融创新方面缺乏想象力,态度也不够支持,而金融是香港有传统优势的领域。一些人提醒道,新加坡和深圳这样的竞争对手在这方面做的更好更多。

过去,香港培育了一些创业企业,但之后这些企业的创始人都搬去了其他地方,地点常常是对岸的深圳,那里的人力资源和办公场地更充足,也更便宜。

从数据上也能反应香港吸引创新公司落后于新加坡,里昂证券从Tech in Asia网站搜集的新加坡金融科技企业名单有近180家。相比之下,香港这份名单要短很多,不及新加坡的一半。新加坡监管者似乎“十分支持金融科技企业,对于何时、何种条件下对行业进行监管有着清晰的认识”,里昂证券新加坡研究主管乔纳森·嘉里根(Jonathan Galligan)表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