囤房客断了“一条腿”!央行点名,新规加码,“钱生钱”行不通了

囤房客断了“一条腿”!央行点名,新规加码,“钱生钱”行不通了
2020年11月09日 22:09 蓝白爱吃方便面

11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在“金融机构合理让利落实进展有关情况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说了一段话。

“货币政策主要是三个方面,首先是量上要有一定的数量,当然不能太多,不能溢出来。另外,资金价格总体呈下降趋势,要有确定性的预期。还有,资金去哪里?要去实体经济,不要去玩‘钱生钱’的游戏。”

这段话,给市场带来了很大震动。

1,印钞的量要控制,不能再放水。

2,利率还要继续降,银行要让利。

3,钱发出来是给实体的,不是让你们来玩“钱生钱”游戏的。

关键在于,这3个要点还有一个前提,即“货币政策”的走向,这无疑牵动了无数人的心,尤其是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难免浮想联翩。

拿楼市来说,对货币政策变动充满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经济学家李湛说:自1998年房改以来,降息周期主要有2008年、2012年和2015年三轮。

在2008年4季度,央行总共降息了5次,到2009年3月份,销售面积迅速反弹。

2012年6月、7月连续两次降息,到2013年1月,新建住宅价格同比指数才转负为正(此时已经有70城房价的统计了)。

从2014年11月至2015年底,降息6次,到2015年12月份,房价增速回正,随后展开一轮波及全国的房价上涨潮。

说白了,市场有点“风声鹤唳”,只要听见货币政策变化,心里不由得就紧绷一根弦,生怕银根再收紧,这对风险资产的定价是不利的。

其实,没必要这么紧张,控制放水的规模,给实体降融资利率,这些话都是“老生常谈”,大家都知道,货币政策收紧的可能性并不大。

只有一点需要注意:央行这次公开点名不要玩“钱生钱”的游戏,这个提法很新鲜。

什么叫“钱生钱”?

往小里说,是个体赚钱的思维不同,你辛辛苦苦地上班打卡搬砖,隔壁老王赚第一桶金后做PPT融资上市,走向人生巅峰,没错,这世界就是对老实人充满恶意。

往大里说,这关乎到一个社会金融体系的稳定。

比如以前那些网贷、小贷,拿着筹来的钱高息放出去,一旦资金链断裂,影响的是无数人的钱袋子,所以舆论对这一类模式很警觉。

远的不提,最近全网刷屏的马老师,因为发ABS获得资金再放贷,被一些业内人士扣上了“高杠杆循环放贷”的帽子,其实是有点冤的。

房地产市场的“钱生钱”也不少,比如最近几年很多长租公寓平台利用租客信用,贷出一笔长期贷款,通常为一年以上,用来一次性支付房租,用户每月还款,而真正的资金却流入了中介手里。

一旦中介跑路关门,房东不光要收回房子,租客还要继续含着泪把贷款还完,钱房两空。

很多高杠杆炒房客,注册一个空壳公司,拿着名下的房子抵押做经营贷,拿低息贷款去充当首付继续买房,满足不了这些条件的,拿着小部分的现金做短期过桥贷款,再利用信用贷、开发商的首付分期、银行的按揭款,最终购房杠杆甚至达到了20倍以上。

如果房价上涨,这些投机者可以收获巨额利润,一旦房价下跌,弃房断供是必然的。

以上这些手法都太具体,我觉得,央行单独把“钱生钱”拿出来说,背后的含义绝没有那么简单。

换句偏学术的话来讲,“钱生钱”其实也可以称之为“金融空转”。

蓝白在之前解读央行为何不降息的文章中,曾跟大家解释过,早在2017年,银监会曾发过一个46号文,把空转分为4种,即:“信贷空转”、“票据空转”、“理财空转”、“同业空转”。

在2015-2016年,历史背景跟2020年很相似,同样是降准、OMO政策利率下降、MLF利率,银行间资金成本极低,那时候还有刚性兑付,曾发生过这样的现象:

银行的自营业务,去投资货币基金——货币基金又去购买中小银行发行的同业存单——中小行发行存单之后,再去购买同业理财。

发现了没?钱转了一大圈,最终又回到了银行手里,工厂、制造业、小微企业一点都没沾到光。

简单一句话:央行说的“钱生钱”,指的是“资金在金融市场流转套利”。

然而,对房地产市场来说,央行这句看似轻飘飘的话,背后却有千钧之重。

这绝不是单指“票据-债券-结构性存款“的套利,而是针对“来源不正”购房资金的一次警告,任何以实体、经营、公司名义的贷款必须要落到实处,不能一边拿着国家给小微企业的低息“福利”,另一边把这些钱用于投机炒房。

对楼市来说,一直以来都是靠两条腿走路的,一条腿是刚需的正常按揭信贷,另一条腿是高杠杆投机客“用钱生钱”的歪路子,这次央行的严正回应,对不少囤房客来说,相当于断了“一条腿”。

这种例子并不鲜见。

中国证券报前几天报道,某金融公司客户经理透露,有部分客户通过申请“房抵贷”曲线购房。

“部分‘房抵贷’客户通过申请营业执照等方式,获得贷款资金,然后将资金转入亲属账户,以亲属名义买房。在银行对账户监控期结束后,客户再将这套房过户到自己名下,这样就完成了借道‘房抵贷’购房的全流程”。

银行最近加码收紧“房抵贷”的新规,似乎就在呼应央行的点名。

按定义,所谓“房抵贷”,指的是借款人以自然人名下的房产(住房、商住两用房)作抵押,向银行申请一次性或循环使用的消费或经营用途的人民币贷款。

瞧见没有?用途是“经营”或“消费”,但很多人不想把这笔钱拿着做生意,也不愿意去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就指望着把这笔钱贷出来买房子,背离了贷款的流向。

但银行也不是吃素的,既然无法避免有人钻空子,干脆不批了。

证券日报记者走访称,深圳等地的部分国有大行已于近期收紧了房地产抵押贷款条件,商铺类房抵贷更是直接停贷。

中证报记者称,不少银行个人“房抵贷”业务收紧,审批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现在“房抵贷”业务所申请到的贷款,只能用于企业经营,必须是正常经营且能提供三年流水的企业。

此外,如果客户申请用于消费的贷款,额度大概是10万或20万,大都有附加条件,比如受托支付,用于买车的,银行会直接把钱汇给4S店,用于其他消费就要提供发票,想拿这些钱拿来买房子?没门。

不妨再把央行的表态跟以下几件事联系一下,大家应该能品出个中滋味:也就是1个月的时间,高层发布关于小贷的新规、首次把房住不炒写进重要五年规划中,房企明年全面实施“三道红线”的新规、龙头房企宣布长达4年的借壳重组失败,遏制“钱生钱”的决心之大,是以往从来没有过的。

当然,房地产市场是复杂的,不可能仅仅管住炒房客的资金,所有城市的房价就会应声而落。

我们甚至还看到:如今东莞的房价依然强势,上海的二手房又热了,很多人开始打起去北京买房抄底的打算,深圳新房依旧火热抢手,把碰到火星就要爆发的房价给压住,还需要时间。

但是,换个角度来看,全国几百个地市,几千个县城,4000多个新城区,无数高楼林立的偏远郊区,那些没有真实购房需求,全靠虚无缥缈概念炒作起来的房子,接下来,很有可能迎来第一波洗礼。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