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年收入3.2万元!“买房”还是“存钱”?前行长的论文讲透

人均年收入3.2万元!“买房”还是“存钱”?前行长的论文讲透
2021年01月18日 19:27 蓝白爱吃方便面

1月18日,统计局发布了2020年的经济年报。

在去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2189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1%,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如期实现。

这个增速,跟GDP的增速刚好一致。

根据初步核算,2020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0159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3%。

在GDP突破100万亿元之际,人均年收入达到3.2万元的水平,比10年前翻了一倍,不得不说,我们见证了历史。

我觉得,这是“中等收入阶层”扩大的表现。

昨天看到一组数据,中国的工薪家庭,有一半年均收入达到了15万元。

这个数据,出自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的一份报告,样本覆盖全国4万余户家庭,包括29个省份、363个县。

主要的调查群体,是那些受雇于他人或企业并签订了正规劳动合同的人群,无论收入高低,均定义为“工薪阶层”。

调查数据显示,工薪家庭的年平均收入为15.4万元,非工薪家庭只有7.9万元;工薪家庭年平均消费8.7万元,高于非工薪家庭的5.6万元;两者在包括房产在内的家庭总资产差距更大,工薪家庭的总资产为177.6万元,非工薪家庭为91.6万元。

过去这些年,正是有越来越多的家庭“埋头苦干”,才有了现在的成绩。

手头有钱了,怎么让辛苦赚来的积蓄“保值”,怎么给未来几十年的家庭养老做准备,是很多人头疼的问题。

最典型的“二选一”抉择是:该“买房”还是“存钱”?

搁前几年,这个问题没有任何悬念。

比如2015-2017这一段时间,任何节点,任何城市,任何楼盘,只要迅速的下定金、掏首付,都不会吃亏。

原因很简单,在以前房价普涨的阶段,不管你是在县城、地市、省会还是北上广买房,只要买的不是需求很窄的洋房与别墅之类的房子,房产升值是大概率事件。

但是,最近两年,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

远的不提,就去年的2-4月份,大伙都窝在家里,小商小贩们都没了收入,上班族不能回一二线城市,手头要没点积蓄,还真熬不过去。

我觉得,这事得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1,房产正面临“分化”时代。

拿最近统计局发的70大大中城市房价指数来说,4个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0.3%,涨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其中,北京、上海和广州分别上涨0.3%、0.2%和0.7%,深圳下降0.1%。

新房上涨的力度,还没有二手房大。

数据显示,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0.6%,涨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其中,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分别上涨0.5%、0.6%、0.7%和0.5%。

贝壳研究院提供的数据显示,2020年一线城市二手房的量价表现明显好于低能级城市,需求升温明显,全年二手住宅总体成交量同比增长23%。

上海成交大增26%,广州成交同比增幅为25%,深圳同比增加23%,北京成交量及增幅均为2017年以来最高。

四大一线城市“量价齐升”的背后,却是二三线城市的落寞。

据第一财经报道,从70大中城市房价涨跌来看,过去一年当中,35个重点城市中有11个城市低于去年同期,包括了8个省会城市,天津和重庆两个直辖市,以及计划单列市青岛。

其中,天津跌幅最深,同比下跌了4.4%。郑州作为户籍人口第一大省河南的省会,房价同比下跌了4.3%,跌幅在35个城市中位居第二,在省会城市中位居第一。

从区域分布来看,11个下跌的城市中,黄河流域、华北地区最为集中,包括天津、郑州、太原、济南、石家庄、青岛等中心城市。

换句话说:这些城市的房价,全部跌回2019年。

很明显,我们现在面临的,是一个房产价值“两极化”的局面。

那些有钱、有资源、有人口、有机会的大城市,购买力非常充裕。

而那些经过2015-2017年炒作后,房价大幅上升的二三线城市,尤其是北方的地市和县城,除了一套自住房之外,不建议再购置多余的房产。

2,M2高增,现金“缩水”是不可避免的。

有组数据,在2020年初,中国广义货币M2首次超过200万亿,距离2013年3月突破100万亿不到7年。

过去四十年,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年均增速15%,1998-2017年,M2增长了16倍。

海通宏观发过一篇报告:宽松货币环境下,最为受益的是资产价格。

从2007年9月到2008年12月,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从4.75%迅速调降至0.25%,到2014年,美联储共实施了3轮QE,资产负债表从2008年9月的9600亿美元,扩张至2014年10月的4.5万亿美元。

与此同时,自2009年3月以来,10多年间,标普500指数累计上涨了300%,道琼斯工业指数和纳斯达克指数分别上涨了400%和600%。

我们也是一样,只不过从资本市场转移到了房地产市场。

过往的经验也告诉我们,这年头持有大量现金,或许意味着年复一年的“缩水”。

前央行行长周小川发了一篇论文,名字叫《拓展通货膨胀的概念与度量》,就讲得很透。

文章提到:在人口结构变化之下,很多年轻一代上有老下有小,到手可支配的收入并不多,因为房价上涨,他们感觉未来生活压力大,这种预期,不是现行通胀度量所能反映出来的。

文章的结论是:在过去,投资品价格和资产价格可另行考虑,现在再这样做恐怕已经不行了。

前行长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把资产价格(包括房价)纳入通胀,是未来必须要做的事。

对你我而言,房产价值分化,意味着买房的风险增大,唯有人口集聚的城市才能持有房产。

而在宽松的货币环境下,只知道埋头“存钱”更不可取。

量入为出,合理配置,在保留家庭必要开销的前提下适当储蓄,小城市只保留一套自住房,争取在核心城市配置房产,才是适合大部分人的方案。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