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同步!京沪深对楼市出手,央媒发文:不给炒房者提供任何空间

全国同步!京沪深对楼市出手,央媒发文:不给炒房者提供任何空间
2021年01月24日 22:26 蓝白爱吃方便面

1月份的楼市,山雨欲来风满楼。

时隔5年,一线城市的房价,似乎有点摁不住了。

根据统计局发的70城房价指数,上个月4个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0.3%,涨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其中,北京、上海和广州分别上涨0.3%、0.2%和0.7%。

二手房的涨幅更明显,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分别上涨0.5%、0.6%、0.7%和0.5%。

表面上看,房价涨幅都在1%以内,但从同比口径来看,一线城市新房价格同比上涨3.9%,二手房价同比上涨达8.6%。

四大一线城市二手房价创出新高,源于购房资金的火热推动。

贝壳研究院提供的数据显示,2020年上海全年二手住宅成交量增幅最大,约为26%;

其次是广州,成交同比增幅为25%;

深圳同比增加23%,北京成交量同比增幅略低,为16%,但成交量及增幅均为2017年以来最高。

众所周知,除深圳外,北上广的房价已经连续阴跌数年,在全球货币宽松背景、投机客“见缝插针”的推动下,几大城市步调一致的上涨,信号意义非常强烈。

面对这种形势,调控不会熟视无睹,最近一段时间,京沪深同时出手,加上合肥、广州等地,全国都在同步针对楼市加码调控。

行动最快,力度最强的,是上海和深圳这两个一线城市。

在1月21日晚间,上海楼市新政出炉,力度超出市场预期,夫妻离异3年内购房按离异前家庭总套数计算,指导商业银行严格控制个人住房贷款投放节奏和增速,房子不满5年,全额征增值税。

这几个措施,可谓是“拳拳到肉”。

离婚3年内锁定名额,比其他城市还多1年。

严控房贷,意味着很多购房者的房贷放款周期会延长,利率会升高,如果有利用消费贷、经营贷流入楼市的情况,不排除会抽贷、断贷,直接从资金面“釜底抽薪”。

只要房子不满五年,全额征收增值税税率,也就是税务核定价÷1.05×5.3%,一套600万的房子,增值税就达到了30万之多。

与上海同步调控的,是深圳。

1月19日,深圳市住建局明确:夫妻双方只有一个人符合购房条件的,只能登记在有资质的名下,直接堵住假离婚购房的漏洞。

1月22日,该局再发公告对涉嫌违规申购某楼盘的12名人员进行惩戒,直指所谓的“代持炒房”现象。

1月23日,深圳市住建局则进一步发布相关通知称:深圳将启用“购房意向登记系统”等,并对提供虚假证明材料等方式申购商品住房的购房人,采取停止使用该系统及合同网签系统3年等措施。

也就是说:只要你敢在深圳炒房,面临的可能是3年以上的“禁买期”。

北京当然也没闲着,因为2017年认房又认贷的“317”政策余威尚在,包括非户籍购房的社保要求、普宅认定标准、高额首付都很严格,所以更多的是采取惩戒形式来调控。

比如,1月上旬,北京市住建委透露,泰禾集团旗下某子公司因无证售房被按高限处以1286万元的罚款,对22家没有明示所售房屋相关信息、违规预售的开发企业立案处罚。对18家存在违规问题的开发企业下达责令改正通知书,并采取限制网签、约谈告诫、信用监管等多种手段进行惩戒。

如果说上海和深圳的调控措施最严厉,北京“打补丁”最严密,那广州和合肥的调控,可以称之为“最精准”。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1月初,广州市天河区、黄埔区的部分小区业主发起 " 集体涨价 " 的号召,组团哄抬房价。

随后,在1月19日,广州市天河区住房建设和园林局发布《关于严厉打击哄抬房价等扰乱市场秩序行为的提醒信》,严厉打击各类投机炒房、哄抬房价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违规行为。

提醒信中明确提到:要求各房地产中介机构不得配合或协助业主以明显高于市场价方式挂牌,不得配合或协助业主以非正常方式频繁调整已挂牌的房产出售价格。

合肥跟广州的情况差相仿佛,滨湖不少业主也效仿广州业主进行“抱团涨价”,在1月22日,合肥五部门发了一个通告,其中提到:近期合肥市个别小区业主擅自成立所谓“房价指导委员会”, 炒作房价,对涉集体涨价、炒作房价的业主,由相关部门及时约谈当事人;房产管理等部门暂停其办理相关二手房网签手续,并采取限制其买卖住房等措施。

也就是说,短短5天时间,几乎所有一二线热点城市都开始加码楼市调控,如此步调一致的“协同作战”,绝非巧合,背后是有深层次原因的。

我们可以看看央媒发的一篇文章,就能理解2021年楼市政策的逻辑。

1月22日,《经济日报》发文指出:把调控的重点放在落实“房住不炒”定位、有效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上来。

比如,有的地区曾经采取的稳定土地市场价格的做法,就应该延续下去,以防止房价随地价水涨船高。

又如,各地针对二套及以上住宅采取的限贷措施,也与当下央行等部门的房贷新政方向一致,不仅可以保留,而且可视具体套数而适度递增、强化。

在文章最后,还意味深长的说了一句话:总之,不给炒房行为提供任何空间。

《经济日报》的评论文章,可以看做楼市政策的重要“风向标”,不管地方上怎么做,“不给炒房者提供任何空间”,就是2021年房地产市场的主基调。

具体来说,房企融资争拍地王的、经营贷流入楼市的、炒房客“代持打新”的、业主集体涨价的、中介推波助澜的,以上种种行为,都会成为接下来的重点打压对象。

想安居乐业买首套房的,可以享受“岁月静好”。

想高杠杆囤房赚差价的,待遇就没那么好了,京沪广深的政策只是“温风细雨”,接下来会将面对“狂风骤雨”。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