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4岁人口每年降400万,楼市迎来“人达峰”!

15-64岁人口每年降400万,楼市迎来“人达峰”!
2021年05月04日 23:11 蓝白爱吃方便面

这句话其实也没错,但只是一个宽泛的框架,不够细化。

比如,短期看金融要看什么?看房贷利率还是房贷额度、货币政策?看公开市场操作还是央行的具体表述?每个年份、每个季度、每个城市、每家银行的情况都不同,很难一言以蔽之。

比如,中期看供需,看土拍还是看库存?看新开工面积还是竣工面积?棚改、融资、供地计划都会对供需产生影响。

至于“长期看人口”,准确地说,我们看的应该是“劳动力人口”。

只有正值壮年的劳动力,才能为家庭、为财务状况、为面子、为虚荣而奋斗,长大了要婚房、有孩子了之后要改善房、学区房,孩子长大之后又要给子女买房,他们的需求,才是房地产最核心的驱动力量。

而耄耋之年的老人,嗷嗷待哺的婴儿、他们对房产的需求趋向于零。

万科老总郁亮曾经说过一段话:房地产分析的背后是人口分析。

根据万科测算,我国城镇主流购房人群(20岁至49岁)人口增量已过历史高点,2011年至2015年这一增量曾达到4300万人,2016年至2020年将降为1300万人,2020年后预计有很大可能继续下降。

20岁到45岁,这是国内龙头房企对购房客户群体的定义,没了年轻人、中年人带来的婚房、改善房、学区房等需求,房地产的走势很难长期向上。

站到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国际上,一般把15-64岁的人口定义为“劳动力人口”,这部分人口的增减变化,不光是对房地产购买力造成冲击,更会影响我们每个人的代际命运。

今天看到东方证券首席邵宇发的一篇报告,提到了一份数据: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的峰值,早已经在2013年就出现了,其中,2017-2019年每年净减少超400万,2020年的数据还没披露,但从各地公布的数据来看,劳动力人口下滑的数量也会在400万以上的级别。

针对劳动力人口减少的现象,邵宇形容了一个有趣的名词:人达峰。

最近,“碳达峰”的概念挺火,按书面意思,是指某个地区或行业,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然后经历平台期进入持续下降的过程,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标志着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实现脱钩,达峰目标包括达峰年份和峰值。

注意关键词: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

“人达峰”的概念,也大同小异。

参照隔壁的日本,反向抚养比(15-64 岁的人口/受抚养人口)能较好地反映房地产需求与人口的关系。日本的反向抚养比从1950-1971 年一直处于上升状态,同时又叠加了城市化快速推进,人口大量向城市聚集,因此这一阶段,日本的新开工数量处于快速上升状态,到1972年达到186万套的峰值,而日本新开工数量开始下台阶,是在 2007年,也就是在反向抚养比跌破2以后的两年。

对比国外的经验,15-64岁的劳动力人口红利,也是我们过去20年城镇化进程的主要推动力量,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一个接一个的大城市开始扩张,越来越多的高层住宅拔地而起,年均房地产销售额、销售面积暴增到17万亿、17亿平米,一个又一个千亿房企诞生,房地产信贷资源占据了整个金融体系的半壁江山。

但是,随着15-64岁人口出现“人达峰”,房地产的新开工面积、竣工面积、施工面积都会出现下降,对上下游各行业的带动力也会下滑。

人变了,一切都会变。

邵宇的报告指出:从增量或同比角度,下一个十年,中国会渐次预见各类峰值,如房(地产)达峰,城(市化)达峰,工业化达峰,经济总量达峰(最大经济体),债(货币)达峰,杠(杆)达峰,泡(沫,资产价格和估值)达峰,老(龄化)达峰等。这些都是可预见的大趋势,也必将意味着大变革。

我们每个人都是宏大时代背景下的“小蚂蚁”,你觉得理所当然的机遇和风口,无非是在时代里随波逐流罢了,以前如此,以后也是一样。

“人达峰”后,“后城镇化”时代也随之而来,曾经普涨的楼市,将逐渐被劳动力短缺所“禁锢”。

以前人口结构健康,年轻人居多,社保压力很小,GDP每年增速保持在8%以上,各行各业欣欣向荣,过去10年买房,是扩张,是进攻,是各个城市普涨,别管城乡结合部,还是远郊的农村,沾着一丁点概念就能炒起来,随便下手都可以。

以后老龄化加速,年轻人断层,买房是收缩,是防御,是大小城市分化,高估的城市房价会回归理性,这些地方买房肯定意味着“接盘”,低估的“洼地”将不复存在,只有年轻人多的城市,才会有机会。

东方证券竺劲的报告指出:现在中国城镇化率将近60%,每年增长1.2%;日本在70年代达到了70%。普遍认为,城镇化率从 50%到80%,是城市化第二阶段,即城市越来越大。

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目前问题是在总量结构不平衡,未来的二线城市,如南京、杭州的发展潜力可能会超出想象。有医疗、教育资源的城市未来发展空间很大,一些中西部城市如武汉、成都、重庆各自拥有36、29、27所三甲医院,均位居全国前20,这些地方的楼市,依然存在结构性机会。

而大部分无人口流入,无产业基础,地方债高企,新城区持续扩张,背负了大量基建包袱的三四线城市,尤其是小县城,可能会在时间的长河里,被15-64岁的人口逐渐抛弃。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