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整顿再加码?彻查“灰色资本”买房,全国银行围剿“骗贷者”

楼市整顿再加码?彻查“灰色资本”买房,全国银行围剿“骗贷者”
2021年06月10日 22:55 蓝白爱吃方便面

6月10日,银保监会高层在陆家嘴论坛上说了一番话,引起了市场广泛关注。

其中提到:一些地方房地产泡沫化金融化倾向严重,加剧了银行机构的信用风险;押注房价永远不会下跌的人最终会付出沉重代价。

这一席话,凸显出稳房价的决心,当然也是有背景的。

在2021年,楼市整顿的力度持续加码。

前4个月,年内房地产调控已经超过215次,这些措施可不像以往那样“隔靴搔痒”,而是真刀真枪的调控。

比如,住建部约谈了13个热点城市,随后这些城市马上收紧购房门槛。

严查经营贷流入楼市,央行和银保监会专门发文,又推动全国银行开展“自查”,在全国范围都形成了震慑。

还有针对学区房的政策全面升级,高层会议首次提及“防止以学区房的名义炒作房价”,深圳、成都、宁波都出台了二手房参考价,直接打掉房产的金融属性。

除了这些措施以外,最近还发生了两件事,预示了调控继续收紧的强烈信号。

1,彻查“灰色资本”买房。

最近,央行发了一份《反洗钱法》的公开征求意见稿,将提供房屋销售、经纪服务的房产开发企业和中介机构,一并纳入反洗钱调查范围。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2021年6月30日。

在2010年的时候,央行反洗钱课题组曾对中国几年来洗钱案例作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洗钱资金主要流入金融、房地产和投资领域,其中通过房地产领域洗钱的案例占35.9%,仅次于金融业。

官方数据显示,每年发生在中国境内的洗钱规模预计在3000亿-4000亿元。如按照上述比例计算,意味着每年房地产领域的洗钱规模约为1000亿元-1400亿元。

如今又过去了10年,房地产年销售面积已经突破17亿平米,年销售额高达17万亿以上,用灰色资金买房再“洗白”的炒房客,只会多不会少。

比如,北上广的房子动辄数百万乃至上千万,不少购房者豪气的全款买房,房产过户后再抵押出去周转资金,手里的钱没变少,获得收入的途径却多了一层“掩护”。

还有不少大城市出现“众筹买房”、“代持买房”的现象,将房产份额拆分,产权人背后的资金通过这种方式“洗白”,操作更加隐蔽,间接上又推动了房价上涨。

这次的意见稿里有一句话:金融机构进行客户尽职调查,可以向公安、市场监督管理、民政、税务、移民管理等部门依法核实客户的身份等有关信息。

这句话的背后,是央行把灰色购房资金打掉的决心,尤其是把中介、房企加入到反洗钱的监控当中,必然会震慑利用违规资金买房的群体。

2,全国银行都在围剿“骗贷者”。

据证券日报6月9日报道,近期,在银保监会对5家违规开展房地产融资业务的银行罚款3.66亿元之后,银保监会官网再次披露全国多张银行罚单,涉事原因均为银行违规向房地产市场“输血”,具体包括贷款违规发放,贷款资金使用监测不力等。

6月8日,北京银保监局官网连续发布6张罚单,4家银行因涉及消费贷、个人经营性贷款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等问题被罚。

其中涉及广发银行、浦发银行、招商银行及邮储银行在北京的分支机构。此次机构处罚金额达530万元,10名工作人员也被一同问责,目前监管已责令上述银行整改。

无独有偶,最近因参与违规炒房,深圳“深房理”相关29名中介被深圳市房地产中介协会列入黑名单,前述人员被列入行业黑名单之日起,各会员单位不得聘用。

不管是针对银行还是个人的处罚,都是围剿“骗贷者”的一部分。

什么人是“骗贷者”?

按理说,经营贷的服务对象是中小企业主或个体工商户,借款人可以通过房产抵押来获得银行贷款,这些钱用于其企业或个体户的经营需要。

有购房者打起了歪算盘:名下注册公司,找过桥资金,全款买房,把房子抵押出去,把高利率的房贷给置换掉,换成低利率、长期限的经营贷。或者直接把名下全款房抵押,拿到低息经营贷后,把这笔钱充当首付去买房,进一步抬高购房杠杆。

本来用于实体经济的优质信贷,被空壳公司和炒房客用于买房,这就叫“骗贷”。

如今,北京、上海、杭州、厦门多个城市,都开始针对经营贷流入楼市使出“重拳”,各家银行都已经开展了全面自查,只要发现有违规贷款,变相充当首付的行为,直接收回贷款,并记入征信名单,数额大的“骗贷”行为,甚至还会入罪。

一边是严查灰色资金用于买房,另一边是限制经营贷流入楼市,这两个措施,其实都是对房地产资金进行“截流”,把那些“上不得台面”的钱从楼市中“择出来”。

如此坚定的态度,如此高密度的重拳调控,是以往房地产市场从来没有过的。

过去这些年,房地产市场规模飞速扩张,信托、理财、资管等影子银行资金大幅流入,绕开限购、限贷的炒房客越来越多,利用买房洗钱的资金不在少数,本应用于制造业和小微企业的贷款也用于买房,种种乱象,是该到“清算”的时候了。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