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规格!住建部、央行连续3次表态楼市,央媒发文:别再饮鸩止渴

高规格!住建部、央行连续3次表态楼市,央媒发文:别再饮鸩止渴
2021年07月24日 23:08 蓝白爱吃方便面

短短两天时间,楼市风云突变。

7月22日,住建部房地产市场监管司司长张其光接受央视采访说:对调控工作不力、房价上涨过快的城市要坚决予以问责。

同一天,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接受央视采访说:近年来我国加快建立健全房地产金融管理长效机制,“三线四档”规则试点房地产企业核心经营财务指标明显改善,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个人住房贷款集中度稳步降低。下一步,将继续围绕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目标,持续完善房地产金融管理长效机制。

随后的7月23日,住建部等8部门联合发通知,将以问题为导向,依法重点整治房地产开发、房屋买卖、住房租赁、物业服务等领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关注度高的突出问题,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实现房地产市场秩序明显好转。

如此短的时间,如此高的规格,让住建部、央行连续3次针对楼市表态,堪称罕见。

显然,在2021年,高层已经下了大决心,必须要解决住房问题。

一方面,房地产事关民生。

生育,就是最大的民生。

民政部部长曾发文明确指出:我国适龄人口生育意愿偏低,总和生育率已跌破警戒线。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我国总和生育率在1965年达到峰值6.4,之后一直下跌到1982年的2.6。从1992年起,我国总和生育率跌到2.1的更替水平以下,进入2000年以来有缓慢回升,但总体仍低于1.8,2017年只有1.63。

到了2019年,我国总和生育率已经不到1.5,创出了历史新低,这就是所谓的“跌破警戒线”。

住房,就是生育最大的阻碍。

高房价使得特大超大城市中适龄男女的结婚成本提高,一定程度上使得平均结婚年龄延后,特大超大城市的高房价,会推升各类生活成本,使得育儿成本居高不下。

高房价,就意味着居民“高负债”,身上背的债务越多,家庭消费必然会被挤压,年轻人连安居都做不到,谁还愿意生孩子?

预售制、炒楼花、极少的土地供应、鸽子笼一样的住宅、普通居民难以望其项背的天价房、生育率持续走低,种种现象,不可不防。

这就是高层下决心调控楼市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央行、住建部连续表态之前,7月20日,据新华社报道,高层发布了《关于优化生育政策 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

《决定》第19条提出,在加强税收、住房等支持政策方面,主要是有未成年子女的家庭,可根据未成年子女数量,享受公租房户型选择等利好;其次,地方可以研究制定根据养育未成年子女负担情况,实施差异化租赁和购房优惠政策。

一边打压房地产投机乱象,另一边增加长租房的供给,让流动人口“住有所居”,提振生育率,双管齐下,这就是2021年政策开出的“药方”。

另一方面,房地产事关经济转型。

在去年8月份,央行、银保监会高层发了一篇公开文章,其中提到,房地产泡沫是威胁金融安全的最大“灰犀牛”。

从上世纪到现在,130多次金融危机中,100多次与房地产有关,这就是大家常说“十次危机,9次房地产”的由来。

90年代的日本,2008年的美国,每逢低利率环境,房价炒作造成资产泡沫,一旦央行开启加息进程,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就会“殃及池鱼”,反噬金融体系,最终危及实体经济和就业环境,甚至蔓延到其他国家。

早在2015年,全国商品房销售总额占广义消费总额(社零总额+商品房销售总额)的比重约为22%,到2020年底这一比重已经上升至30%。

最近两年,新增房地产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的比重超过40%,商业银行近乎半数的信贷资源都流向了房地产,若加上公积金贷款,将达到50%左右。

前车之鉴,历历在目,我们不能走日本和美国那条路,这是调控频频出手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央媒人民日报海外版旗下栏目《侠客岛》7月23日发文指出:房地产市场发展的背后,是城市发展思路的转变。

是要短时间GDP得漂亮数字,还是以人民为中心、切实解决住房问题,为城市可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文章最后特别强调:城市管理者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头脑清醒,严守房地产市场调控底线和红线不动摇,坚持“房住不炒”的原则,别做“饮鸩止渴”的傻事。

说白了,从今年开始,如果一个城市不能管住房价,不能让楼市平稳运行,没有大局观,这个城市就没有“前途”可言。

梳理了政策的意图后,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房地产可能就此进入“冷冻”模式。

啥叫“冷冻”?

房产的流动性下降,银行不再把房地产贷款当做核心业务,地方不再依赖土地财政收入,长租房将成为各大城市的主流住房供应渠道。

限购、限贷、限售的政策会越来越多,有财力且符合购房条件的”接盘者“越来越少。

商品住宅,可能会成为“少数精英的游戏”。

对普罗大众来说:房子,不过是一个居所而已。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