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揭开楼市底牌!放开三胎,拥抱工程师红利,未来15年才有出路

央行揭开楼市底牌!放开三胎,拥抱工程师红利,未来15年才有出路
2021年04月15日 23:10 蓝白爱吃方便面

4月14日,央行发了一篇工作论文,一发出来就火遍全网。

论文的题目叫《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

这篇论文之所以能火,在于文章范围涉猎之广,观点之犀利,眼光之毒辣,甚至会让你产生怀疑,这究竟是不是央行发出来的文章,没有空泛的套话,只有深刻的认知和逻辑。

我看了一下作者名字,陈浩是央行研究局的,徐瑞慧、唐滔、高宏是央行金融研究所的,几个人的研究方向都是宏观经济、养老保障,当然,论文开篇已经明确说“不代表央行观点”,这才使得文风、观点显得异常鲜明。

比如,创新要靠年轻人,但年轻人多半没钱,房价太高把他们都逼走了,何谈创新?这是深圳过去超越香港的主要经验,未来也有可能成为限制其长远发展的障碍。

比如,重视理工科教育,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

比如,要重视储蓄,认清消费永远不是增长的源泉,要明白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要清楚发达国家消费率高有历史原因,其力图改变、但回天无术,因此不要以此为学习的榜样。

比如,应全面放开和鼓励生育,切实解决妇女在怀孕、生产、入托、入学中的困难,综合施策,久久为功,努力实现 2035年远景规划和百年奋斗目标。

这篇论文的一大意义是:呼吁放开三胎,已经开始由经济学界层面,上升到了央行层面,说明形势已经非常迫切。

根据公安部数据,2020年出生并已经进行户籍登记的新出生人口共1003.5万人,而2019年这个数据为1179万人。已知2019年新出生人口为1465万人,按此比例推算,2020年新出生人口大约为1246.9万人,相比2019年下降幅度高达14.9%。

难怪,民政部去年曾发文指出:生育率已经跌破了“警戒线”。

生育意愿持续下降,育龄妇女人数减少,原因大家都心知肚明:房价高、教育贵、精力少。

统计局数据显示,1997-2003年,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涨幅均低于5%,但是,2004-2017年,短短13年时间,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累计上涨234.55%,年均上涨9.01%。

正如央行所说,深圳赶超香港,正是基于过往的低房价、高度开放、汇聚年轻人、创新有活力。

1998年时,香港地区的GDP是1688.86亿美元,这一年,深圳市的GDP是185.35亿美元,一个香港能赶上九个深圳。

2018年时,香港的经济总量位居中国城市第四位,而领先一名的是深圳市,已经全面超越香港。

站在2021年的关键时刻,深圳绝不能再走“香港模式”的老路,预售制、炒楼花、极少的土地供应、鸽子笼一样的住宅、普通居民难以望其项背的天价房、生育率持续走低,种种现象,都是前车之鉴。

此外,女性受教育程度提升,生育意愿也大幅下降。

过去10多年,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女性进入大城市,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中国妇女报》援引卫计委的数据显示,2011-2016年间,我国流动人口中的女性比重有所上升,由2011年的47.7%升至2016年的48.3%。

与此同时,男性流动人口的比重,则由2011年的52.3%降至2016年的51.7%。

学习、工作、择偶、做家务、养小孩,每一项都是现代女性肩上不可承受之重。

放开三胎的口号,大家都会喊,但建立起房价稳定、居住舒适、养育轻松、教育均等的环境,让整个社会逃离“内卷”的旋涡,才是重中之重,这显然不是短期一蹴而就的事。

关于文科生和理工科的提法,是这篇论文非常有趣的视角,也引起了不少争议。

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人均收入达到世界中等水平)之后,可能出现两种结果,一个是经济持续发展,逐渐成为发达国家;另一个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发展停滞。

说到底,是产业转型不及时,上游的供给持续增加,但是居民限于低收入,总需求相对不足。

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像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都出现了类似的情况,以前的发展模式粗放,区位和气候得天独厚,但随着工业化、信息化时代飞速发展,旧有模式无法持续,掉入中等收入陷阱。

从这个角度看,似乎央行论文说的也有几分道理,重视理工科的培养,是现代工业、高端制造业、半导体芯片、互联网产业的基石,文科生太多,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整天研究经史子集,伤春悲秋,或对大势侃侃而谈,似乎对发展经济帮助不大。

但是,我觉得这事得分两头说。

学者陆铭4月15日发了一篇文章,其中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视角,他曾研究了不少地方主政者的倾向,如果一个地方的领导是理工科背景,就会大幅增加基建投资,如果是文科背景,科教文卫的投资就会增加。

他的结论是:对同样的激励机制,不同的人的反应也是不一样的。在研究当中,我们发现恰恰相反,是学文科背景的领导人,更加注重民生方面的支出。

退一万步说,大家每天看到的文章、视频各种体裁内容,无论是科普、财经、生活还是美文和感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作品都是由文科生写就的,我觉得,央行论文的初衷只是呼吁大家要更重视理工科的培养,而不是借此来否定文科生的贡献。

不管是放开三胎,还是呼吁重视理工科,央行都已经把楼市的“底牌”给揭开了。

房地产凭什么能膨胀到年销售17亿平米的体量?

一是过去10年来的城镇化,带来大量低收入人口进城,蜕变成“新市民”。

二是强大的人口红利,即便本科率不足5%,大基建时代的原有发展模式,足以使地方经济、房企都能享受到低廉的人口成本。

现在,这两张底牌已经被央行揭开,唯有降房价、放开生育、大力扶持教育,才能在2035年之前,未来这15年时间里成功实现转型,留给房地产的时间,留给经济转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经济学家姜超曾发过一个报告,其中就提到应对老龄化、人口红利减退的办法:实现工程师红利。

这个提法,和央行的主张非常相似,都把目标指向了培养理工科的高科技人才。

按姜超的预测,未来10年中国的人均受教育水平每年有望提升2%,这其实并不逊色于过去每年2%的劳动力数量红利,我们称之为“工程师红利”。

当前中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1万美元,廉价劳动力正在逐渐消失,而每年有1千多万大学生毕业,这意味着如果企业还是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可能连成本都覆盖不了,因而必须向高新产业转型。

反映到企业层面,是A股所有企业的研发支出已经连续3年维持20%以上的增长,近年来资本市场表现优异的公司,其实都是长期坚持高比例研发投入的企业。

他认为:只要全社会愿意增加研发投入,其实就可以利用好“工程师红利”,支撑未来10年中国经济的中高速增长。

对房地产来说,也是一样的道理,现在城镇化率已经将近60%,流动人口规模已经从2.7亿降至2.3亿,庞大的三四线楼市需求已经被透支,未来人口将持续往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成渝等城市群集中。

在“存量时代”,想维持房地产行业的景气度,只有做大“人口增量”,稳住房价,放开生育,营造出“愿意生、敢生”的社会环境,才能吃到未来15年的红利。

如果房价依旧飙升,地方上不摆脱土地财政,老百姓的购买力不断缩水,对楼市来说无异于“涸泽而渔”。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