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公基”额度再充值!下半年经济路线图清晰了

“铁公基”额度再充值!下半年经济路线图清晰了
2022年09月01日 19:26 蓝白爱吃方便面

今天,我想从一个平时大家容易忽视的角度出发,聊聊下半年,想保住我们的工作,需要用哪些手段,哪些地方,会借此机会,成为中国经济的顶梁柱。

我们想搞清楚,外面正在发生什么事情,更认真的看这个世界,哪怕有一丁点启发,也算有收获。

至于个体,在时代洪流面前,能不能嗅到什么机会,能不能趋利避害,指望一个像完成作业一样的10分钟视频,是很难做到的。

8月24号的GCH上,又发了稳经济19项接续政策。

其中包括:

增加3000亿以上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额度,用好5000多亿元专项债结存限额;

允许地方“一城一策”运用信贷等政策,合理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决定向地方派出稳住经济大盘督导工作组。

为什么要重视这些政策呢?

因为今年太特殊了。

大家应该还有印象,5月份的时候,也有一场稳住经济大盘的会。

当时提出了33项政策,比如,退税规模增加1400亿,取消低风险地区的通行限制,乘用车减税600亿,支持刚需和改善买房。

然后,我们就看到,6月份的房地产销售、汽车销量、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都开始复苏。

可没过多久,7月份,除了出口外贸坚挺之外,各种指标,又开始往下走。

这就跟小孩发烧一样,4月份的时候发高烧,先来一波退烧药。

好转之后,7月和8月又反复,这时候需要换药打点滴了。

所以,我们可以把这场会,视为下半年经济的路线图。

细看这些内容,一城一策的房地产信贷政策,可能预示了部分城市会出现更低的首付,更低的利率。

这其实没什么好聊的,房地产的成交只要上不来,类似的政策会越来越多,利率突破4%也不是没有可能。

有一条我觉得挺重要的。

“用好逾5000亿专项债地方结存限额,10月底前发行完毕。”

这里要解释两个概念:专项债,结存限额。

咱们简单点说,每个省份,想搞建设,手里得先有钱。

钱从哪里来呢?

一靠收税,二靠卖地。

可是,因为分税制,地方上的财权和事权是不匹配的,又要马儿跑,又不让马儿吃草,靠手里这点钱,是不够的。

这个时候,就得发债券,举债创收,搞活经济。

在2014年以前,很多地方为了搞建设,成立了融资平台公司,不管啥项目,能不能收回成本,都给这些城投公司借钱提供担保。

这样一来,这些债到底属于地方上的,还是属于平台公司的?

债务这种东西,一旦变成糊涂账,后果是难以想象的。

城投虽然跟地方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它毕竟是公司,万一哪天还不起债了,难道我们的水电气暖都断了不成?

所以,从2014年开始,明确规定,地方政府债券,是地方上唯一的融资渠道,把地方债和城投债切割。

多的就不讲了,其实后面还有很多故事。

反正,2015年以后,自从允许省级发债,地方债就开始井喷。

地方债里,又分为专项债和一般债。

顾名思义,专项债的投向,是特定项目,比如高速公路,地铁、产业园区这些,后期靠项目的收益偿还。

要是项目建成后的收入不够,那就靠政府性基金收入,也就是卖地收入还债。

一般债呢,是用来弥补一般公共预算的赤字,更偏向民生补贴这一类无偿的公益性质,主要靠税收偿还。

最近几年,因为要严控地方债务率,对地方财政的赤字要求很严,所以,一般债的额度肯定就被压缩了。

那相应的,专项债的发行自然就会加速。

尤其是2018年以后,专项债发行规模占比,远远超出一般债,今年更是创出了超过80%占比的历史记录。

农田水利,公路铁路,产业园,城市管网更新,基站和数据中心,保障房,干啥的都有。

专项债发出去后,银行买了债券,这些钱转换为政府存款,用来作为基建项目的资本金。

要想启动、完成项目,参与建设的上下游公司,也得从银行贷款,作为专项债的“配套资金”,那企业的贷款额度,自然就上来了。

然后,这些项目,就可以用来创造就业岗位,拉动投资。

总之,以后大家看到专项债这三个字,就知道,这是地方上为了搞建设,最重要的融资手段,可以看做是“大基建”的代名词。

只要是债,总得有个额度限制,不能无限发,否则还不上的话窟窿就大了。

财政部的数据,2022年,全国地方债限额是37.3万亿。

其中,一般债的限额15.2万亿,专项债限额21.8万亿。

再来算一笔账。

截止到6月份,全国地方一般债的余额是14.4万亿,专项债余额是20.2万亿。

这么来算,专项债,距离限额还有1.55万亿。

这里就有点奇怪了,为什么离限额还有1万多亿,这次说的却是“用足5000亿限额”?

说到底,还是区域之间的底子不均衡。

粤开罗志恒举了个例子:

2021年,北京、上海、江苏、山东、福建、浙江六个省市,剩余限额合计达到6199.6亿,占地方政府全部剩余额度的41.3%。

每个地方税收和卖地收入不一样,能储备多少基建项目、额度剩多少、还债的能力,当然也不一样。

如果把限额全都用了,那像中西部、东北一些财力弱的省份,就可能出现还不上债的风险。

还有一点,今年房地产啥样大家都清楚,卖不出去地的城市有不少,用足5000亿的限额,不算少了。

不管怎么说,这是国家做强基建的坚定态度。

专项债怎么分,哪些省能分到更多的项目,不同底子的省份,贡献度有多大,是判断下半年经济走向的一个重要角度。

所以,接下来的问题是:

这么多省份,哪些地方会瓜分这些专项债的余额?

或者说,下半年,中国经济的“顶梁柱”,都是谁?

我们从最近关注度非常高的一个热词聊起。

收成不好的年景,家里有困难,能干的孩子们,就得多出点力。

这是不是天经地义?

所以,今年有个词,被反复提及,就四个字:

经济大省。

我们捋一下时间线。

8月16日要求:“经济大省要勇挑大梁”。

7月28日提出,“有条件的省份,要力争完成目标。”

7月7日,经济形势座谈会提出:

“东南沿海5省市,要继续挑起国家发展、稳经济的大梁,发挥保障国家财力的主力作用。”

两个月内,点名了三次。

第一次,是东南五省市,广东、江苏、浙江、上海、福建。

第二次,没提及具体名单。

第三次,是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四川。

加起来就是:粤苏鲁浙豫川闽沪,总共是七省一市。

官方数据,这些地方,对中央财政净上缴中贡献超过6成,市场主体数量占全国4成以上,贡献了40%以上的就业。

在这七省一市,任务艰巨,能不能完成目标,也难说。

所以,需要我们继续拆解。

华安证券有一份报告,梳理了下半年区域经济达标的全景。

一看基数,二看目标,三看专项债余额,四看新项目申报。

拿专项债余额来说,一线城市里,北京、上海2021年底,剩余专项债限额分别是1800亿、1700亿;

第二梯队是沿海省份和内陆经济大省,江苏、福建、山东、广东,存量空间分别分别是829、688、578、466亿。

河南、河北、四川,存量空间超过了600亿。

他们剩下的发债额度,肯定是够的。

还有目标。

截至8月10日,已经有22个省市对全年目标做了表态,根据表态的积极程度,对地方的意愿进行分档。

第一档,是“咬定目标、奋力实现”,包括江苏、山东、福建、湖北12个省市;

第二档是“确保实现”,包括河南、河北、四川7个省市。

第三档是“实现最好结果”,包括吉林、浙江、广东,大多是上半年受疫情冲击重,自己也明白达标难度比较大。

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个角度,全年经济目标的描述语言,是非常严谨的,当然会有“话外音”。

比如,“存在困难”,不会说实现不了,而是用“实现最好结果”来替代。

2022已经过了大半年,既然敢说出咬定目标,那大概率已经有谱了。

然后再看新的专项债项目储备:

福建、河南、湖北、上海、浙江、湖南、广东项目储备丰富。

河北、北京、江苏、安徽,项目储备比较匮乏。

报告的结论是:

经济大省中,福建、山东、河南最有希望达标。

后面几个省市,要么是有项目,没额度。要么是有额度,没项目。要么是表态没底气。

浙江、湖南缺的是专项债存量额度,江苏、四川缺的是项目。

像上海、吉林、海南、湖北、天津,达标难度很大。

那接下来,我们继续分析,既然福建、山东、河南成了“全年、全村的希望”,他们靠什么来实现?

这就要聊到,不同省份的优劣势了。

从各省的投入产出表来看,福建的支柱是交运仓储、服装鞋帽、房地产,2021年人均GDP达11.8万元,全国排第四。

当然,还有像宁德时代、片仔癀、厦门钨业,三钢闽光,涵盖了电器机械、医药制造、金属冶炼加工。

山东是“象群模式”,城市分布相对均衡一些,国有企业占比大、重工业企业数量多,制造业占比41.5%、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1%。

河南是我国重要的粮食、能源和原料工业基地,加上中国之中的区位,发达的交通体系,支柱产业自然是农林牧渔和批发零售,郑州前几年崛起很快,加速了对省内其他城市的虹吸。

我们做个总结。

用足专项债额度,说明刺激基建的空间,远远没有到头。

下半年的顶梁柱,有七省一市:

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四川、福建、上海。

从项目储备、目标、额度来看,福建、山东、河南达标的希望最大。

还有两个细节。

1,《经济日报》,已经在头版,连续发了6篇文章,只聊一个话题:

这些省份是怎么“挑大梁”的。

2,8月,已经开展了两轮督查行动,带队级别非常高,历史上,每次督查过后,民间投资都能快速增长。

国盛宏观熊园列出了一组数据:

1-7月,发改委累计审核固定资产项目投资额超过了1万亿,是去年同期的3倍以上。

上半年,五大建筑央企(中国建筑、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交建、中国电建),新签基建类合同金额达3.9万亿元,同比增速26.4%,远高于基建增速。

8月沥青开工率,由6月的26.7%上升到了37%,水泥发运率上升到了48.4%。

这些密密麻麻的政策,整齐划一的动向,任何人,都能嗅到非同寻常的味道。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