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每晚都有人会问到关于职业规划和发展前景的问题,而其中最为典型的一类问题是“BIM是否会取代CAD?”、“深化设计如何快速上手BIM工作流?”.....
这让我想起了在5年前,关于BIM的热潮,我们深度调研后,最终得到了一个笃定的答案,今天再一次把5年前的思考转载出来,希望对你今后的职业规划会有所启发。
以下正文为5年前发表的原文,请耐心看完~
1、BIM是未来的趋势
首先必须承认,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可以说是像极了20多年前,设计院的人开始恐慌CAD会取代绘图板的场景;也跟当下许多设计师担心人工智能会抢自己的饭碗一样。比如日渐成熟的阿里机器人,据说分分钟可以出具几千张banner和海报。
咱们先不谈现阶段还鱼龙混杂的BIM技术以及未来BIM技术对咱们大多数只做10000平米以下项目的室内设计师的冲击,因为那个是一个专题性的话题,并非只字片语就能讲清楚的事情。
而且现在行业内的专家对这个趋势判断和市场判断只是强调了BIM在未来一定是一个会改变行业的技术,一致肯定BIM是未来。
至于怎么改变?何时能改变?能改变多少?什么样的项目才能被改变?对于室内设计来说,BIM带来的效率提升真的适用于所有项目吗?等等看法都没有一致的观点。
所以,在这里针对BIM技术的进程和推进以及现目前对传统设计市场的影响我并不发表任何看法。
但是,我可以单独就BIM技术是否会取代CAD技术来谈谈我个人的看法。当然,以下言论仅仅只是我的个人看法,仅供你参考:
首先,我的看法很简单,短期内来看,BIM取代CAD出图和全面进入设计行业并颠覆掉CAD出图的可能性不大。
但是从长期来看(10~20年)这必然是一个趋势,而且也是当下设计师必然会经历的一个时代。
但是,如果BIM技术真的取代CAD成为设计落地的主要工具,对刚加入行业的年轻设计师来说,就是坏事吗?
我看不见得吧?
不管是用基于BIM技术开发的一系列软件(如:Revit、ARCHICAD、Bentley ),还是使用CAD来完成制图工作,其最本质的目的是“清晰的表达和传递设计的意图,让设计能够更好的落地”。
既然设计制图的目的是这个,那么,面对新技术的出现,我们应该怎么面对呢?
当然是秉持开放的态度,迎接并拥抱新的技术,同时,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这一点是一直不变的。而且我想这也是大多数设计师都知道的答案。
所以,我想多数设计师真正的问题并不是“BIM会取代CAD吗?”这么简单的问题。而是“如果未来是BIM的时代,那么,我们现在还需要学习CAD施工图吗?”对吧!
2、BIM技术和CAD软件有本质区别吗?
“那么,我们现在还需要学习CAD施工图吗?”
针对这种看似人生选择题的伪问题,我的答案是:“当然要呀,而且是非常必要,迫切的需要”。
回答的逻辑很简单:
首先,目前真正意义上的BIM技术只是针对一些大型的公建项目才能派上用场,因为那些项目是从项目规划,建筑设计时就全程信息化模型来做的,所以,这种情况下,最为建筑行业最末端的装饰设计环节,参与进去必然需要BIM技术。
换句话说,是我们的上下游都在用BIM技术时,我们才需要跟进。当然,如果你还认为BIM技术是三模模型技术的话,那就另当别论了。
其次,虽然现在行业里多数人都在说BIM是未来,但是,市面上多数的培训都是打着“BIM技术”、“微BIM”的旗号,然后都是基于如何操作BIM系统内的一系列软件来进行的,而不是系统的从项目入手,去还原BIM技术在实际项目中的真实应用。
这就好比,我们学习的目的是想知道如何养出一院子花繁叶茂的植物,但是,学到的却是怎么卖花盆,用什么剪刀剪花草最合适,什么样的花应该怎么修剪,然后真正开始讲到如何养殖花草时,就一带而过。
你可能认为这样的教学很不可思议,但是回想下我们之前学过的大多数室内设计课程,你是否会发现这样的经历并不陌生吧。
反过来想,能画出一套标准的施工图的人,并不是大家理解的CAD软件用的很好。软件用的好和能够画出合格的施工图,完全是两码事,有相关性,但绝对没有因果性。
道理很简单,“一个不了解植物属性与环境关系的人,就算他工具用的再好,花盆再美,多么会修剪花草,也还是养不出茂盛的植物”。
这个简单的道理也是多数人没想清楚对于自己现阶段来说,该着重学习BIM技术还是CAD技术的根源所在?
让设计落地的核心是对设计的理解,对规范的理解,对现场的理解,对后期质量问题的理解,并通过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和思考,通过图纸的方式将我们的解决方案呈现出来,从而与各个相关专业配合并指导施工。而不是单纯的会操作软件那么简单。
一套合格的施工图,并不是指一套多么精美漂亮的施工图,这个道理我想我们《室内设计实战指南》的读者应该都明白。
乱入的冰墩墩施工图↑↑↑
同理,能画出一套合格施工图的人,并不是因为CAD软件用的比别人好的人。当然,基础的软件操作是必须要会的。
所以,不管未来是否是BIM的天下,我们多数人现在需要学习的是如何理解设计?怎么将自己的理念融入空间?怎么将设计空间通过合理的工艺构造还原?
同时,理解设计落地时最常见的设计问题是什么?能不能进行成本最优化的落地?如何高效率的通过施工制图工具将自己对以上问题的理解与思考和解决方案表达出来。
而不是成天花时间去研究某个软件多厉害,某个命令多么牛x,去对比天正和源泉那个插件更加方便,去焦虑BIM是否会替代CAD这些无畏的问题。
因为,假如你不理解以上提到的学习重点的重要性,等真的到了BIM替代CAD的那一天,我们也仅仅是将绘图软件由CAD改为基于BIM技术开发的某款软件而已。
3、少出错,才是高效率的关键
最后,想跟你分享一个改变我对“高效率”这三个字认知的故事。
△酒店大堂效果图↑
在刚毕业的头一年,曾经在深山里面做过一个洲际酒店的项目,当时为了酒店大堂上包梁的天花铝板材料下单,我跟师父一起现场测量了梁柱位的具体尺度。
因为现场土建施工单位不给力,浇筑的主体结构偏差较大,所以,我们需要重新根据测量的尺度进行平面图调整和下单。
△大堂吊顶放大图
这个看似简单的任务,以我对CAD软件的熟悉程度,一上午的时间,完全是可以搞定,所以,当师傅把这个任务布置给我时,我自信满满的去执行开来;
因为铝板下单对尺寸的准确性要求非常高,所以制图过程中,我小心翼翼的检查,发现不管是以左边柱子为参照还是以右边柱子为参照,都有尺寸合不上,所以,反复核对,反复修改下来,一上午时间就过去了,排版图还没有出来。
这个时候我师父跟我讲了一句话,我牢记至今,原话是:“你看,你不懂做事情的方法,软件用的再好也没用吧,画了又删,删了又画,再快也是无用功。所以,还是要先想清楚怎么做了,再动手去操作。”
然后,他沿着原建筑图,把轴线全部拉好后,通过已经有的轴线框架和现场复核的尺寸,一条线一条线的画完了整个下单图,过程中没有用一个快捷键,全程靠点击图标来完成操作。
但是,这看似缓慢的操作,却只用了一个多小时左右的时间,完成了我一上午都没做完的工作量。
从那以后,我对“如何才能提高效率”理解完全改变了。现在回想起来还真挺讽刺,因为这个简单的道理不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听过的爱因斯坦的那句名言吗?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