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戏最多”的社交综艺,其实最真实

年度“戏最多”的社交综艺,其实最真实
2022年08月22日 18:09 DT财经

本篇原创文章源自微信公众号:DT财经(ID:DTcaijing),文 字:菜乙己;编 辑:唐也钦;可视化:郑舒雅、戚桐珲;运 营:苏洪锐;策 划:潘志强; 监 制:唐也钦。

最近,演员王鹤棣因戏播出成为8月男友,#王鹤棣 李雪琴#也登上高位热搜。

很多人看得一头雾水:“这俩到底怎么走到一起去了?”

热心网友答:“看过桃花坞你就懂了。”

(图片来源:《五十公里桃花坞2》)

桃花坞指的是《五十公里桃花坞2》(后称《桃花坞2》):一个在综艺赛道爆满的暑期档,仍然脱颖而出、话题不断的节目。

这档“大型社交观察类综艺”已经播出两季,每一季都会邀请15位嘉宾到距离城市中心50公里外的地方共同生活,由此还原人与人之间从陌生变熟悉的社交过程。

也因为这个设定,两季节目开播之初,嘉宾间略显生涩尴尬、偶尔还暗流汹涌的社交过程都成了被网友反复吐槽的“名场面”。第一季有张翰被问“代表作”时噤口不言,第二季有王传君直言拒绝宋丹丹的“尴尬九分钟”,两次都是开播即出圈,也让节目一度成为了今夏爆款。

虽然很多人是因为“尴尬到脚趾抠地”的社交名场面而成为《桃花坞》的观众,但看到后期,就会发现最初的尴尬逐渐消散,嘉宾们互相熟悉之后,沟通变得更为顺畅自然,甚至温馨治愈——有些人是真的拍着拍着成了朋友。比如王鹤棣和王传君,拍完《桃花坞2》就立刻出现在李雪琴主持的《毛雪汪》,紧跟着又因为聚餐上了热搜。

如果说最初观众单纯是因为某些尴尬片段的抓马才关注这档综艺,那么后期,《桃花坞2》仍然热度不减,则一定有其他原因。

我们想知道,《桃花坞2》到底呈现了怎样吸引观众的社交形式?而这些社交形式,又是为什么能激起观众看下去的欲望?

《五十公里桃花坞2》的观众,到底在看啥

开播至今,《桃花坞2》多次占据猫眼、灯塔、骨朵等播映平台的热度榜一,5次登上微博热搜总榜第一,并频繁出现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热度Top。

从讨论热度来看,嘉宾们在节目中的社交行为变化,是观众关注的一大亮点。

比如在“尴尬九分钟”的片段里拒绝了宋丹丹的王传君,最初因为对陌生人群感到不安,把“表演节目”看作一个巨大的负担,选择了包裹自己、远离人群。但逐渐和大家熟悉起来的王传君,在21天的相处后,完全变了个样子——

“以前等鸟,现在演鸟。以前思考,现在烧烤”;“以前没有人能强行让他在晚会上表演节目,现在是没有晚会他强行表演节目。” 最后一期的桃花坞颁奖典礼上,王传君也因为社交人格的巨大变化,被授予了“年度突破个人奖”。

从数据上,我们发现观众最爱看的,也还是社交向内容。

DT财经整理了《桃花坞2》第1至8期播出期间的微博热搜话题,发现近7成话题与社交相关,其中嘉宾在节目中的社交表现占到44.7%,嘉宾对社交话题的讨论以及观众从节目内容延展开的社交议题各占11.3%。

是怎样的社交表现吸引了观众的目光?

节目最后一期,李雪琴回顾《桃花坞2》这个段旅程时说:“这21天里,每个人都曾有失去体面的时候,但都保持了真诚。”这种“手忙脚乱、手足无措”的体验或许就是每个普通人在社交过程中所感受到的心情:从最初的陌生尴尬到相知相熟,每个阶段都有它特定的挑战,只有用真心、尽全力,才能不负相遇。

而嘉宾们在桃花坞的社交之旅中所遇到的问题,也投射出了许多年轻人自身在社交中面临的困惑,共感情绪促使观众与节目内容作进一步的互动。比如很多人把节目中的嘉宾互动解读成职场关系,由此看到自己的影子,并基于此对#入职新公司发现融入不了怎么办#等职场话题进行延展讨论。

顺着《桃花坞2》各期的热搜内容,我们能看到节目嘉宾从陌生到融合的社交发展链路。

分析嘉宾社交表现类的热搜话题,一开始充满冲突与尴尬,比如#王传君拒绝宋丹丹提议#和#宋丹丹问宋妍霏你有对象了没#;到了中后期,大家各自打破边界,于是出现了在集体游戏中颇为“亲密”的#武大靖这是用西瓜给王鹤棣洗脸吧#,也有敞开心扉聊的#李雪琴曾为24岁爱的人疯狂减肥#。

社交“坞学”为什么会引起关注?

《桃花坞2》所反映出来的社交形态,常常被网友戏称为“坞学”。而“坞学”的基础,是一套组建社区、维系个人与集体关系的规则。

在桃花坞,每个人需要为团体贡献社交价值以换取生活物资;节目中后期,十五个人还被进一步分为三个家庭,以家庭为单位进行个人贡献值绑定。

(桃花坞运行机制,图片来源:《桃花坞2》)

坞学第一条:社交升温的捷径是分组协作。

被分到一个小组的嘉宾——比如“650”电台的李雪琴、汪苏泷、辣目洋子,“串吧三傻”的王传君、王鹤棣、武大靖——因为要一同完成任务、赚取贡献值,明显因此更快地拉近了社交距离。

当然,找到适合自己的“团体”也非常重要。比如武大靖最初加入650电台后并不能够很快适应,但在和另外两个男生组成“串吧三傻”之后,迅速和这个小集体打成一片、称兄道弟。

(《桃花坞2》中被分到一个房间的“三傻”要睡通铺)

最后一期,王鹤棣回顾“三傻”走到一起的过程:集体大通铺之后,三人就一直两两睡一个房,物理距离直接影响了社交距离。

经历或关注过疫情封控的朋友应该会对此感到熟悉,这很像当时社区的运行机制:在封控期间,社区居民以“户”为单位为集体做贡献,共同实现更好的生活——也正是这个过程,让社区关系变得紧密。

由此可见,坞学的基础之一,是疫情下“返璞归真”的社交趋势,比如重新意识到“传统”社区关系的重要价值。

很多人之前都不知道邻居是做什么的,但封控让“远亲不如近邻”这句中国谚语重新发扬光大。DT财经此前的调研显示,因为隔离,有46.4%的人和邻居的关系变好,30.1%的人和父母的关系变得更好,28.6%的人和朋友的关系变好,23.8%的人和陌生人(如防疫工作人员、外卖员……)关系变得更好。

同时,就像疫情封控期间,每个社区小集体都需要有“团长”“后勤组长”“运输组长”自告奋勇,才能保证日常生活的正常运转一样,《桃花坞2》中也设置了“坞长”“房长”“台长”等职能。他们相当于“社交润滑剂”,在集体生活中发挥着串联每个个人的重要作用。

(《桃花坞2》的第一任坞长武大靖cue大家干活)

最后一期的坦白局上,王传君说:“我觉得大靖给我印象最好的,是他当坞长的那个时候。”因为王传君由此看出了身为职业运动员的武大靖其实“是一个心非常细的人。”会照顾大家情绪,让所有人能在一个最放松的状态去录制节目。

除了集体化管理,坞学的另一条重要理念,是整不完的“团活”。

从下地种田到海上冲浪,从沙滩排球到集体烤串,坞民们正是在这些活动中逐渐互相熟悉和了解,建立感情,同时也获得乐趣。

(桃花坞嘉宾在挑战集体“海上睡觉”)

几乎所有嘉宾在最后一期都提到了桃花坞让他们难忘的一点:“在这里会有很多人陪你去做你平时并不会做的事。”

(《桃花坞2》中,李雪琴组织大家看星星)

这和第一期嘉宾们集结时,对集体活动多有不适的状态,呈现明显反差。就连最初拒绝在篝火晚会上表演节目的王传君,也在最后一期结束时沉浸在一群人载歌载舞的氛围里。

似乎就像徐志胜说的那样,融入集体“会让很多无聊、很多奇怪的事情具有意义。”而15位嘉宾也在节目的最后,通过一次次的集体活动体验到了“陪伴”的社交价值。

坞学在这一点上,也是与当下年轻人的社交趋势相吻合的:今天的年轻人更注重互联网外的真实关系,热爱追寻鲜活的人生体验。

一个比较明显的趋势是,集体户外活动越来越热。我们查看了小红书上近30天的数据,飞盘、野餐、露营等集体户外活动相关笔记数量都已经破万,露营相关笔记数更是达到了10.93万条。而相对的,剧本杀、KTV、密室这样的室内活动相关笔记数量都不足1万。

今天的年轻人,为什么向往集体生活?

在大家的固有认知中,年轻人是排斥社交的,“社恐”也是这代年轻人常用来自我标榜的标签。但近几年,“社牛”“社杂”等新兴社交人格频繁出现在热议榜,《桃花坞2》这样的大型社交节目引起广泛讨论,让我们不禁好奇:为什么自称“社恐”的年轻人现在又爱上大型线下社交活动了?

一个大的背景是,年轻人在现实中的社交机会在减少。

据中国青年报调研,缺乏情感依托是当今单身青年面临困境的Top1,有57.9%的单身年轻人对此感到烦恼。还有48.1%的年轻人认为“社交圈子窄”是自己面临的困境之一。

生活忙碌是缺少社交机会的一个原因。

996工作制、卷生卷死的当代职场,无疑挤压了年轻人的精力和闲暇时间。虽然这个现象常常被等同于年轻人主观社交意愿的降低,但事实却是能力先行于意愿:没有社交时间,即没有能力负担社交成本,那么即便有社交意愿也无法实践,于是主动降低预期。

青山资本2021年度消费报告中引用的数据显示,2021年有54%的年轻人日均工作时间在9小时以上,其中有7%的人每天工作超过10小时。与此同时,只有7%的年轻人能够每天准时下班,有35%的年轻人表示从未准时下班。

丰富的线上生活确实可以打发时间,但也不能很好地弥补现实关系的缺失。

2014年,麻省理工学院社会学教授雪莉•特克尔认为:信息技术给人们带来沟通便利的同时,也使人与人的关系变弱,家人在一起,不是交心,而是各自看电脑和手机;朋友聚会,不是叙旧,而是拼命刷新微博、微信……

牛津大学人类学教授项飚亦提出“附近的消失”概念。因为原子化、世界化等背景,人们越来越关心超越现实的远方,讨论宏大命题,“对于自己周边世界,没有那种要浸淫进去,形成一个叙述的那种愿望或能力”。这个“附近”也包括身边的关系,人们正在失去构建现实关系的能力与信心。

(项飚谈“消失的附近”,图片来源:《十三邀》)

越来越多人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开始关心如何重建自己的“小世界”,去关注物理空间上的现实附近,也去尝试发展更广泛的真实的关系。

《桃花坞2》刚刚收官,腾讯视频就已经传出了将要继续制作第三季的消息。两季《桃花坞》的热度和口碑都十分可观,奠定了其社交观察类综艺领跑者的地位。

从2015年的《我们十五个》,到2021年的《五十公里桃花坞》,腾讯视频一直致力于深耕社交观察类综艺。从最初的生存挑战转向慢节奏生活,背后的逻辑是一脉相承的:

只有贴合时代属性的综艺才能为观众带来有效情绪价值。而社交类综艺的首要任务,就是反映当下最真实的社交趋势,并给观众带来有益的参考。

(图片来源:微博)

而疫情三年,与各种不确定因素共存的新常态,成了任何社交活动的大背景。一边,空间阻隔让很多远程社交关系变得更加脆弱不定。另一边,此时此地,“附近”的社交关系变得更为重要:

越是不安,就越想要看到具体的人,也越需要看到人与人之间的支撑与互动。《桃花坞2》呈现出的集体力量,以及社群内部的相互支撑,让许多观众重新收获了社交的信心。毕竟最流行的社交形式也许会不断变化,但最底层的社交需求永远不变。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