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最拥挤赛道:离职博主

2024最拥挤赛道:离职博主
2024年06月17日 13:58 DT财经

本篇原创文章源自微信公众号:DT商业观察,ID:DTcaijing,作 者:坚 果 数 据:张晨阳;编 辑:张晨阳 设 计:戚桐珲;运 营:苏洪锐 监 制:郑晓慧。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社交网络上流行起 “离职三部曲”:一预告,“点赞破xxx就离职”;二官宣,配合着高浓度的仪式感,换头像、拉横幅、last day vlog;三计划,离职的to do list,绕不开寻找自由和自我提升。

“离职”不仅是流量密码,还成了一条自媒体“赛道”。以离职为起点或人设的博主们走向了变现:知识付费、直播带货、vlog植入广告......

有人调侃,“离职博主”,恐怕已经成为自媒体界最拥挤的赛道。

数据显示,在近半年时间里,小红书“我离职了”话题浏览总量从2.5亿增长到了3.8亿,参与人数从35179人,增长到56411人。

在公众号“营销部科学”上,一线广告分析师还专门整理了【阿里离职赛道】的小红书博主们、【字节离职赛道】的小红书博主们、【腾讯离职赛道】的小红书博主们……等一系列大厂离职赛道达人的资料。

抖音上,甚至出现了以“离职”为标签的直播带货。

离职博主的热潮因什么而出现?离职博主,又是如何延长“离职”的流量热度,来实现转型和变现的?

离职博主,为什么会出现?

离职博主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各行业降本增效引发了“被动离职”。

即便是知名大厂,用人的成本也在紧缩。根据腾讯、阿里巴巴历年财报,腾讯、阿里巴巴都从2021年开始,员工数量逐年减少。

另一个有点老生常谈的原因是,年轻人开始寻求“上班”之外的另一种可能。

袤则咨询发布的《2023大社交趋势观察报告》,提出了“旷野想象”的趋势——“受困于越来越拥挤的上升通道,人们一边挤独木桥,一边想象主流价值观之外的生活方式”。

今年四月中旬离职的@西南Irene,运营小红书一个月,已经拥有了6000多粉丝。辞职之前,她做产品经理的工作,已经辗转于不同的大厂8年。

“成熟的SOP、AI成为工具......我会觉得在大厂,没有人是不可替代的,无论你是什么级别,在内卷的环境下,人会变成效能,一颗颗螺丝钉。”

30岁之后,她发觉自己的主体意识越来越强:“我一直在通过保证他人的体验来获得认可,但人是不能被量化的,也不是能被所谓的360评价体系框住的。起码在这个阶段,我不想用稳定的工作来买断生活的可能性,我更想追求自我的感受,生命的体验。”

成为“离职博主”出于偶然,@西南Irene将自己辞职的原因分享在小红书上,没想到引来很多共鸣,她决定继续尝试,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她找到了探索新领域的乐趣。

@西南Irene的“意外收获”不同,博主@蛋仔wang在发布第一条小红书时,就已经明确自己要做一个账号。

@蛋仔wang 曾经在MCN机构和头部美妆公司都做过运营,本身就对如何起号以及相关的拍摄、剪辑技能有一定经验。在公司里,一个账号的背后是一整个组织架构,一个想法从提出到落实,需要至少2-3个月,经历层层汇报和各种跨部门协调。

@蛋仔wang说:“在公司为品牌做账号,你需要的不是有想法,而是不出错。”

为公司做账号,不仅过程有诸多限制,一旦离职,所有的努力和成就都不再属于自己,@蛋仔wang想,既然掌握了方法论,不如为自己而做。

人们爱看离职,就像爱看爽文

社交媒体上的离职博主大致分为以下两种人设。

一种是精英人设

“大厂”是这群人最显眼的标签,他们是前字节员工、前阿里员工、前世界500强员工......他们把简历写进简介,从最高学历到职业经历,出过什么书,深耕过哪些领域,主页大部分都关于职场经验、自我成长、信息差分享。

我们查看了近三个月小红书上“离职赛道”相关评论,发现除了互联网大厂、裸辞、GAP等常见字眼,大厂厂名也被高频提及,其中又以字节跳动遥遥领先,其次是拼多多、阿里巴巴和腾讯。

还有一种是厌班人设

主打不爱上班,“不上班了才知道有多爽”、“不上班一个月后,我决定再也不上班了”、“不上班日记”......

这些博主们的内容也大多和“裸辞后重启人生”相关,包括旅居、数字游民、轻体力活探索等等,坚信“世界是个游乐场,活在当下,及时行乐。”

自媒体的发展赋予了普通人打造个人IP的机会,而“离职”的话题热度能够帮助他们快速吸引流量,成为一个新账号从0到1的起点。

而关于离职的分享,往往是离职博主们最早,甚至流量最高的爆文。

@蛋仔wang离职的交接期,她剪辑了一个关于离职和自我介绍的视频发在小红书上,标题为《27岁大专生,放弃北京年薪20万的大厂工作》。

这篇笔记收获了1600多个赞,并让她涨了1000多个粉丝。评论里充斥着羡慕和鼓励,有人留言“我无法做到的事情,请你多替我体验这个世界。”

人们爱看离职,因它戳中了年轻人的“爽点”。

在内卷与容错率低的当下,职业倦怠已经成为一种普遍情绪,有太多人一边不想上班,一边打卡全勤;一边“上班恶心穿搭”,一边想辞职又不敢辞。

离职博主们的裸辞分享,正好构成了他们眼中的爽文叙事:被PUA的打工人开始反抗,追寻职场体系之外的自由。

就像孔乙己脱下长衫,NPC开始觉醒,成功学失效,功绩主义祛魅,“离职”已然成为一种情绪出口,投射了他们的期待与认同。

离职博主,正在用经验变现

“离职”可以是一开始吸引流量的噱头,却不能成为长久的标签。

很少有观众会关心一个人离职之后的发展。如何抓住“离职”带来的流量,创造吸引受众的新内容,是离职博主们面临的第一个挑战。

无论是头顶“gap year实验”做旅行博主、vlog博主,接广、带货,还是用多年的职场经验转向知识付费,或是教人做自媒体,发展数字游民社群......离职博主需要转型。

“我从来不觉得‘离职博主’是一个赛道,做自媒体的过程,是不断给自己贴标签,然后去标签的过程,虽然去标签的过程很痛苦,但每个人都是丰富的,应该挖掘新的经验。”

@西南Irene离职一个月,账号除了分享离职后的生活以外,正在做一个叫“离职坦白局”的栏目,邀请大厂的前同事来直播间聊天,分享职场的干货。

但后续,她会探索更多有意思的,比如自媒体干货系列,邀请的对象也将从大厂前同事换成做自媒体的“超级个体”,毕竟她自己的身份也在转变。

她说:“裸辞是过去式,是经历,不是结果”。

@蛋仔wang也认为,一直用“大厂裸辞”来吸引眼球,内容是会枯竭的。在起号阶段,她计划做旅行博主,毕竟旅行,既能保证自身体验,又能保证内容的稳定输出。

但尝试一段时间后,她发现在旅途中很难高频输出内容,一是时间有滞后性,她需要等一趟旅途完整地体验过后,才能进行梳理和更新,二是旅行需要长线投入,精力、时间、金钱和涨粉的回报并不成正比。

所以她开始转向对着镜头口播来输出干货,比如搞钱攻略、自媒体攻略、能量管理等等。“这种形式是即时的,一天就能搞定一条视频,数据反馈也很快,方便我快速调整”。

在自媒体积累一定粉丝后,@蛋仔wang建立了自己的社群,也推出了1vs1的自媒体咨询,植入推广多的时候,她的月薪能达到之前的两倍。

@蛋仔wang 说:“我的账号并没有固定的方向,我分享一切我的体验和经验。”

而经验和体验,往往是“离职博主”内容和变现的来源。换言之,“离职”赛道其实和其他赛道差别不大——利他型的干货是获得流量最迅速的方法之一。

写在最后

所以,离职博主,真的是一门好生意吗?

@西南Irene不这么认为。在通过和很多大厂在职、尝试做自媒体副业的前同事聊天后,她发现做自媒体和上班一样卷。

“每个赛道都有游戏规则和生存法则,都符合二八定律,做得好的都是少数,需要运气和实力,要么踩中风口,要么有很强的学习能力。”

在自媒体领域,没有大厂的平台和资源加持,一个人就是一家公司。剪辑、摄影、直播、运营、文案、数据分析......@西南Irene之前做产品,会更加注重逻辑,“在起小红书常见的那种标题文案时,经常会觉得不好意思。”

做博主的第一个月,@西南Irene 的自媒体收入相较于大部分新人是乐观的,但算上她投入的精力,“性价比和职场没法比”。“上班仍然是普通人挣钱的捷径,所以做自媒体的目的不是搞钱,而是感受在一个新领域的学习、成长和体验。”

蛋仔在起号的初期也面临过数据不好的压力。“但我是真的喜欢做账号这件事,我喜欢写稿子,做视频,而且我又擅长,还能获得收入”,她能坚持的根本动力,还是爱好。

虽然人们已经把“离职博主”称作一个赛道,但人生,并不是发一条“我离职了”就能重启。旷野意味着诸多可能,也意味着没有方向和指引。

人们常常把“走向旷野”赋予赞美和勇气,但走向旷野之后,或许才会迎来真正的问题。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