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择业 银行vs券商vs公募vs私募?(行内人深度分享)

量化择业 银行vs券商vs公募vs私募?(行内人深度分享)
2019年03月29日 19:30 JoinQuant聚宽

金融类专业毕业生这三五年逐渐增加,虽然这个领域已经越来越拥挤,大家依然在努力获得一份薪资较高且有上升空间的工作。但是金融行业依然有很多不确定性,特别是直接接触二级市场的量化投资方向,今天通过我对行业内各种工作的认知谈一些感悟,希望能够帮助到正在面临择业的同学们。

遥想自己1996年从北京大学硕士毕业,已是20多年前的事,当时的金融行业远不如现在发达,除了进银行,我们真想不到去哪里找工作,也不用担心工作分配问题。所以在看到今日行业竞争激烈之余,也感慨同学们拥有如此丰富的选择空间,特别是以量化投资为方向的同学们,能够发挥自己的计算机+金融专长,做自己想做的事。

一、各类金融机构区别:

1、银行

很有趣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中国建设银行总行,我们大部分同事基于较为大量的业务数据做信贷分析,或者对分行数据做分析,我直接从事IT系统建设,对整体业务流做支持。今天你们所说的大数据风控就是当时我们所做工作的总结吧,而当年的我们,只是一颗螺丝钉式的数据工程师。

聚集了传统强势机构的办公地——金融街

目前银行分为总行和分行两大块,总行没有柜台岗,分行有一级二级,还有一级二级支行。银行分公司的管培生很有可能去做柜员,但是银行总行的管培生肯定就不去做柜员。总行层面的岗位很多,分为前台中台后台。前台主要有利润中心(包括金融市场部、资产管理部、投资银行部),都是直接盈利的部门。中台有风险管理、授信审批、财务会计。后台主要以办公职能为主,比如董事监事办公室、人力资源部等等。

如果去分行,接触不到太多有技术层面的工作内容。总行则不一样,管培生锻炼回来之后,就要分部门,信息科技部,就是偏向IT计算机的 ,如果你是金融工程(细到量化投资为主)的学习方向,这里是你最合适的岗位。虽然银行不直投股票等市场,但是通过通道业务选择投资基金,做投资组合方案是常见的,这里需要你对市场风险和收益有足够认知。银行是资金方最大甲方,这个岗位不是任何人都能胜任的。

大行或者股份制银行的总行,最有含金量的都是前台岗位,利润中心,这里是经验积累最快,跳槽也比较容易的部门

刚才我说的主要是银行体系中,体量较大的股份制银行,其他诸如城商行的岗位我不了解,但是可以想象,越小规模的银行,每个人负责的业务肯定越多样化,流程偏长,风控略松,对于锻炼一个能力维度较多的人,也有好处。

大行总行管培生基本是清北人的名校硕士,股份制商业银行也是类似标准,分行层面的要求会相对低一些理工类学生都有机会,并不一定要专业对口。但是一本院校的硕士,目前还是大行最青睐的。待遇方面,大城市分行或许比总行高,因为它是盈利主体,总行内,前台业务部门工资也是最高的。

2、券商研究所

这是正统的卖方体系,如果你能够进入券商研究所,说明市场还是认可你的量化投资分析实力,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尽管这份工作略微辛苦,但正是积累经验的好地方。我职业生涯有几年是在这里度过的,最集中的体验就是紧张的工作和优秀的同事们,让我认识了不少人,打开了之后创业的路途。

新财富没了,行业能变好吗

在券商工作一般3~6个月新员工可转正,无论转正前后,在部门内还是公司内,评定你能力的都是研究报告受欢迎程度。如果是在券商的自营盘部门,当然就是看你的模型稳健盈利能力了,但是一毕业就去自营业务的同学毕竟很少。

目前的券商无论大小,都是有一定资产规模和客户积累的,毕竟是正规金融机构。这种积累一方面为你的工作提供稳定性,不用担心轻易失业,另一方面为你的工作带来挑战——必须熬一定年限,才能出头。我不认为这是行业弊病,反而我认为至少要经历一个完整的牛熊周期,你的观点才能成熟起来,对于行业理解才能深刻,所以要耐心。

我有过两年近距离服务券商的工作历程,见证了这批同事们每天工作10~14小时,每周6天辛苦工作的环境,但是年轻的你面对这份工作并不会太累,因为大家一起加班能够淡忘时间,淡化加班带来的困扰,完不成报告或者模型才是最头疼的事,加班不算什么。

券商对于招聘的门槛不是很高,一般集中在理工科金融方向硕士博士,如果是本科生必须有很强的从业经验或业绩,所以从券商跳入公募基金或者头部私募,是一个较好的上升通路。

新人在券商工作,能够独立完成研究任务,或者自己寻找研究方向吗?我遇到过一位新同事,他非常坚定自己的开发思路(一个近乎偏执的P quant),但是屡次尝试均无法得到好的绩效,浪费了几个月时间毫无进展,作为局外人的我已经看到了领导的担忧,他却全然不知。

这个问题我提供同学们一定要关注,公司聘用每个人都是有成本的,如果你总是在试错,是公司在背负这个成本,在承担你的策略长期无法开发出来的风险,如果长期没有成绩,如何评定你的价值?所以一定要小步快跑,常出新,常迭代。而不要去承担一个巨大的无法完成的课题,耽误过多精力并承担过大风险。

3、公募基金

公募基金是顶级买方,因为手握大量资源,我不认为国内公募基金的业绩有多好,但是你不能忽视公募基金赶上了个人资产管理的历史浪潮,通过2005年以来的牛熊转换和加速发展,积累了大量沉淀客户资产。

所以你应该能体会到,这里是一个资源驱动型的机构,他并不依赖能力强的个人,你们所看到的明星基金经理,也是公司为了某种营销需求所打造的,离开了团队,离开了整个运营体系,明星大概率要变流星。

毕业生来公募基金,大概要通过半年的试用期可以转正,但是并非什么人都可以进入,这里的门槛比券商更高,211、985类院校的硕士毕业是最低要求,一般考虑博士。但是如果你做过大量模型积累,对市场宏观微观结构都有分析,那么硕士的简历也会很出彩

作为量化专业,你进入公募基金的合理职业规划是,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基金经理,再向上就是部门总监,你可以尝试看10~20年后能否达到总监职位……我没有在公募基金工作过,但是听朋友们说,这里基本上不存在大面积加班,如果有加班,也是出于自己学习提升的角度考虑,或者有临时性任务。

独立或带领团队管理资产在公募基金内,需要一定工作年限和业绩积累。你需要时刻考虑领导和公司对你的评价,坚定地完成业绩任务,尽可能细致处理模型细节,和身边的同事保持通畅沟通。这并不是说人际关系要处理多好,但是你要保持良好的工作氛围。领导对你的评价是你能否继续向上,获得更多资源的关键一步,很多人历经多年无法独立管理资金,可能都是由于此类原因

二、私募基金行业特性:

我在2015年创办了自己的私募机构,当时已经回到上海。所以对于私募的生态略微熟悉,可以和同学们多分享一些。这里特指证券投资类私募,不是股权类,也不是资产配置等其他类。

1、私募基金公司的价值导向

首先私募都很小,全公司内以结果导向为主,强调收益。无论是管理几千万的私募,还是管理几百亿的私募,基本上都是这样。要坚定我们的市场角色——为客户创造收益。我们不是研究机构,不用写研报,你只用考虑,能否在市场上为你的客户多抢一些钱,无论这种钱来自市场波动规律(beta),还是上市公司价值(基本面alpha),还是你的高频系统和算法交易能够带来回报(交易alpha),甚至发觉通道盈利机会也要做,任何钱都要拼尽全力去赚

强调收益并非不控制风险,业界客户也越来越成熟,加上我们必须通过行业内企业客户资金才能扩大规模,所以高sharpe rartio(夏普比率)是必须的,年度Calmar Ratio也是有要求的,比如银行类资金要求每年或者每个投资考核期5:1收益风险比,或者要求收益6%以上,回撤2%以内,此时就需要各种策略混合搭配。

2、私募行业的几个问题

作为一个公司实体,必须要创造回报,甚至前提是必须生存,所以私募行业有几个问题不得不提,要选择这一样的同学们必须慎重考虑。

在管理规模1个亿以内,这家公司都是有较高生存风险的,此时你要看股东的态度,股东如果愿意持续增加资源,且市场给力能够扩大募资规模,就不用担心,即使烧钱模式也毫无问题,公司在股东意志支持下前进。但是如果股东放手不管,开始靠市场随波逐流,那么你作为新入职的员工,也面临极大的不确定风险。我建议一个正常的私募,管理规模至少在1~10个亿,且公司消耗不大,业绩稳定,最好覆盖股票+期货至少两个市场,这样才算度过危险期。

工作流程长,工作内容繁杂也是你要面对的,小公司难以有人给你搭把手洗数据,做风控,很多流程要自己独立完成,这里面有很多坑。我们在初创阶段,甚至感觉自己是靠出卖体力赚钱的职业,虽然有股东的自有资金和东拼西凑的一些钱支持,但是也必须加班加点工作。

我们会常怀疑自己的模型,常提出新的假设,去验证新的假设。这就需要持续开发模型。我们发现盘口交易方面有一定冲击成本,要不然调整策略,要不然在下单上再做优化,也需要付出开发精力。

此时你会发现,资金募集、产品报备建立、资料档案管理、客户沟通、公司财务制度、行业客户的拜访和接待,这一系列事情能占用你50%的精力甚至更多,这种情况下根本不可能认真做模型。所以要组织开发工作,将模型开发工作下放给新员工,他们再带实习生,部分拆解给实习生做。不仅管理层忙,普通员工也要承担一定日常杂活,这是一件令人很头疼的事,所以要做好准备,应对工作内容繁杂带来的干扰。

在用人需求方面,我们新招聘员工优先考虑有从业经验的人,起码要做过股票、期货等常见资产的量化交易模型。其实这几年来从实习生转正留用的员工更多,因为实习期是建立互相认知的阶段,也是员工能力提升最快的阶段。新招量化方面员工,最起码要在聚宽等平台上写过一两个模型,并展示绩效,提供大致逻辑和风控条件。如果纯粹是想从互联网转行到金融领域,且没有模型开发积累和金融资产认知积累,这种人是不要的,公司没时间精力培养一张白纸

做好准备加班是常事,特别是模型交易者,但是公司不要求加班,想提升能力,要么绝顶聪明比别人效率更高,要么大概率自觉找时间提升。

3、甄别不同优势(驱动力)的私募

A、资源驱动(股东,行业,规模)私募:

这类私募机构成立时间较长,管理规模较大,有较好的资源积累,和我们完全通过自己的量化模型去做私募相比,它们更像是在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以一个私募牌照为工具,去盈利。

有的股东直接提供了几个亿的管理资金,有的私募在某些行业客户内有极强募资能力,或者由第一手消息(内幕消息依然是最大的alpha收益来源,你不得不承认),还有私募依靠债券业绩和债券募资能力,已经管理了几十亿上百亿资产。在这种公司,客户资源是最主要的力量,你只是参与者,要遵守规则。

B、技术驱动(深度行研,名校硕博,ML机器学习,NLP自然语言):

我更推荐同学们去这类私募机构工作,认为非资源驱动型私募,更适合非资源驱动型员工,也就是年轻地、带有专业技术的你们,可以在这里找到更好发挥空间。

这类公司中,依靠深度行业分析能够获得超额收益,依靠名校海龟硕博也可以得到最短赚钱的路径,依靠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可以获得更高性能和多样化模型,当然有些公司有独门绝技创造alpha,那就是全市场信息挖掘,通过对非结构化数据的NLP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得到可观alpha因子收益。在这里,你可以学到不少新知识,储备给自己未来的职业道路。

C、初创私募(特色产品,制度激励驱动):

如果你加入了初创私募公司,虽然要承担风险,但是也意味着很多野蛮生长的机会。首先你们要通过做一两只特色产品,来获得行业奖项,因为新公司如一张白纸,你要用产品获奖为公司增信,方便募资。这个过程很艰难,但如果你选准了市场,并且用不同策略和产品组合去冲击某个奖项,也许能高概率中签。

制度激励很简单,就是指公司愿意把更多的超额业绩回报分给基金经理,初创私募该比例最高可能达到50%,也就是说100万元的账户取得20%回报,你可以获取其中10%,公司获取另外10%的同时还要承担各项运营成本,意味着你比公司盈利还要多,当然这是较为罕见和短暂的。平均该比例应该在5%~20%较为合理,随着公司管理规模越大,个人价值越低于组织架构重要性,该比例越低

成长期私募公司高度的扁平化管理,也意味着晋升速度较快。公司一般不会设计超过5~10个级别的冗长晋升通道,只要你的表现出色,能够产生对于产品投资收益有价值的模型,自然会得到快速提升,通过3年时间提升到合伙人级别也不是不可能,完全看个人能力。

建议同学们择业时,首先在网上搜索该私募基金的公开披露产品业绩,一般建议公开超过3只,且时间超过1年,业绩有超过市场基准、超过同类竞争对手的回报率,如果你能打听到管理规模,当然是更好的。

截至2018年9月,在已经已登记的24191家私募基金管理人中,有管理规模的共计21301家,平均管理基金规模6.01亿元。管理规模1亿以下私募11661家,在国内所有登记的私募中占比48.21%,接近半壁私募江山。百亿规模的私募共233家,该数值比较稳定。所以我估计同学们大概率能够找到的工作,都是处于成长期的私募机构。而且很多私募还没能进入银行券商白名单之内,所以要和团队一起再走过一段艰难的创业路程。

总结:仔细观察分析,慎重选择好机构

金融工程类毕业生特别是偏向量化投资的专业,可以通过在适合自己的机构内,拓展眼界,拓展模型开发思路来源,为以后职业道路打下坚实基础,毕业前5年的学习效率通常是最高的。你适合进入银行,还是券商,或者非常优秀的你可以直接进入公募基金,还是进入人力需求最多且竞争最激烈的私募基金,需要按照自己的性格和能力维度做选择。

工作这些年来,越来越意识到持续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因为市场结构在变化,交易对手在变化,你的工作岗位和内容肯定也要随之变化,在此过程中,金融机构被市场大浪淘沙,一方面需要自身优秀,更需要擦亮眼睛寻找优秀投资机构,从学校出来很多规则将发生变化,期待你们在新的环境开始职业生涯。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