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上市不足三月,业绩大变脸,三生国健怎么了?

科创板上市不足三月,业绩大变脸,三生国健怎么了?
2020年10月22日 21:29 新三板府

今年7月刚刚科创板“登科”的三生国健,上市不到三个月,业绩大变脸,迅速亏损,同时公司专利即将失效,明星产品益赛普大幅降价,研发投入不足,高管接连离职。

科创板医药公司三生国健彻底失速。

下一个增长点从何而来?

上市后迅速“止盈转亏”

三生国健成立于2002年,主要从事抗体药物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业务,拥有两款已上市治疗性抗体类药物。

其是中国第一批专注于抗体药物的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旗下拥有明星药物益赛普。其自主研发的“重组II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商品名“益赛普”)于2005年上市,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和银屑病。

三生国健的母公司是港股三生制药(HK.1530),后者在今年3月刚被高瓴资本重仓买入。

三生国健在今年7月顺利登陆科创板,但上市一个月后,三生国健业绩就大变脸。

其在8月交出的首份财报显示,公司在上半年净利润大幅下滑,为-5776.68万元,比去年同期减少429.61%。这也是三生国健经营十年来首次出现亏损。

三季度报中,这一势头未有改变。2020年1-9月,三生国健实现营业收入5.86亿元,同比下降22.35%;实现归母净利润-5689.72万元,同比下跌202.75%。

同时,三生国健还预测,2020年度可能出现累计净利润为亏损的情况,相比上年同期可能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

对此,三生国健解释称:受到疫情及竞争加剧的双重影响,销售收入相比上年同期下降22.35%;同时,随着新产品的上市及研发项目进展的稳步推进,销售费用及研发费用的投入相比上年同期均有所增加;研发费用于报告期内发生额为23,804.89万元,相比上年同期涨幅为22.43%。

此外,三生国健还存在应收账款周转率过低的问题。今年三季度,三生国健应收账款周转率为2.5924(次),来自wind的数据显示,在已公布三季度报的16家医药生物上市企业中,仅有3家企业的应收账款周转率低于三生国健。从2020年半年报来看,医药生物上市企业的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平均值为3.472(次)。与行业平均水平相比,三生国健的资产流动较慢。

主营明星药降价,专利保护将到期

此次三生国健宣布将要下调价格的明星产品益赛普,是公司的主营产品。这是一款明星药物,是中国风湿病领域第一个上市生物制剂,曾斩获多项荣誉。益赛普在2017年、2018年、2019年在公司境内外分别收入11.03亿元、11.42亿元和11.75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00.00%、100.00%及99.84%,2020年上半年国内销售金额为3.3109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94.55%,产品结构严重单一。

这也就意味着,一旦来自益赛普的收入降低,将对公司的整体经营情况造成不利影响。三生国健认为,本次价格调整后,预计对益赛普2020年第四季度的销售收入和毛利均产生不利影响。

但从长远来看,价格降低有利于提升药品可及性与刺激终端医药需求的增长,并进一步提升生物制剂整体的市场渗透率、加大整体行业规模,带来以价换量的市场机遇。

三生国健将调整价格的原因归为两点:

一、历史上受制于认知率低、医疗资源和支付体系等因素影响,生物制剂在自身免疫疾病领域渗透率低于发达国家,可及性不足、患者对于较多临床急需药品的可支付性不够,且很多临床需求无法得到满足,降低支付门槛或将改变这一现状。

二、竞争对手的类似产品不断推向市场,市场竞争加剧,部分竞争对手的年度治疗费用大幅低于益赛普,公司需要采取更加有效的价格策略以维护公司的市场竞争地位。

不过,三生国健在披露招股书时,也曾明确对益赛普的价格问题表态。招股书中显示,“降价策略并不是应对市场竞争的唯一手段。在2019年相关竞品新增纳入医保目录及部分竞品降价后,益赛普尚未主动降低产品价格。”三生国健表示,其将通过精准化销售策略、多元化的赠药政策、深化辅助我国医院风湿免疫科建设等方式,有效应对竞争。

短短几个月内,在竞争环境未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公司态度为何从“降价策略并不是应对市场竞争的唯一手段”转变为主动降价?这或许与益赛普的专利保护期将在2021年到期有关。

在此情况下,三生国健推出新药的压力倍增。目前,三生国健主推的新产品有两款,即健呢哌和赛普汀,两者分别在2020年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245万元、1072万元,合计占当期营业收入的3.75%。

尽管这两款药物的销售收入目前远远不及益赛普,不过三生国健显然对赛普汀寄予厚望。招股书中,三生国健预测,抗HER2单抗药物在2023年可达到约94亿元、至2030年约136亿元的市场规模。而赛普汀正是首个国内生产的靶向HER2抗体药。

此外,三生国健还有正处于临床及临床后阶段的8个在研产品,以及处于临床前阶段的7个在研产品,主要围绕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重大疾病治疗领域开展。但是,公司主要在研产品面临较大市场竞争和不确定性,并且因疫情影响,正在启动或尚处临床早期阶段项目的临床试验推进进度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放缓。

总地来说,对于“下一个增长点在哪里”这个问题,三生国健还未能给出一个有说服力的答案。

研发费用不及销售费用

尽管三生国健对自身的定位是一家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但财报显示,该公司的销售费用明显高于研发费用。

三季度报显示,三生国健2020年1-9月的销售费用为2.79亿元,占营收48%;研发费用为2.38亿元,占营收41%。

将时间拉长,三生国健在2017年、2018年、2019年的销售费用分别为3.41亿元、3.68亿元和3.68亿元,同期研发费用分别为1.22亿元、1.99亿元和2.79亿元。

易见,任一期间的销售费用都高于研发费用。

在销售板块中,三生国健高度依赖学术推广,2017年、2018年、2019年来自学术推广模式的销售占比分别为98.35%、98.55%、98.41%。

通常来说,药企普遍存在销售费用偏高的问题。

以同行业医药上市公司,君实生物、贝达药业和百济神州2019年的数据对比,三家企业的研发支出分别为9.46亿元、6.75亿元、9.27亿元,营业收入分别为7.75亿元、15.54亿元、4.28亿元。

不难看出,上述企业在研发上都显得比三生国健更加“大方”。

人事震荡频繁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三生国健在近两个月间连续有三位高管离职。

今年8月18日,三生国健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委员ZHANG JI辞职,辞职后不再担任任何职务;副总经理王进秋辞职。

9月25日,三生国健又发布公告称,公司副总经理倪华辞职,辞职后不再担任任何职务。

有市场猜测指出,高管离职或与业绩明显下滑有关。

也有业内人士指出,2020年是药企的“寒冬”,除了疫情暴击外,又有多轮政策调整方面的冲击,行业压力大增,因此药企掀起高管辞职潮。

有媒体统计得出,今年前三季度,约有150家生物医药上市企业高管离职,而三生国健的高管离职是行业大背景下的一个缩影。

笔者发现,在2020年,药企面临的政策压力包括医保目录改革、第三批集采、医保控费等。国际合作竞争环境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不过不管环境如何变化,连续三位高管离职在业内仍属少见。

曾经,三生国健依靠推出益赛普一战成名,然而,作为一家拥有良好生物药基础的公司,三生国健在后续的新药研发方面相对乏力。在益赛普专利保护期到期后,三生国健将走向何方?令人忧心。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