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疫情增加了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中产家庭及高净值人士在财富守护、健康养老、隔离风险等方面的需求旺盛。相比家族信托动辄千万级别的准入门槛,有一种家庭财富传承工具逐渐出圈,百万级门槛、“首付+分期”模式都显得格外亲民,这就是保险金信托。
自2014年我国首单保险金信托落地后,保险金信托正在以破竹之势快速发展,单笔规模跨越百万到数亿元,最高达3.74亿,服务的客户数从最初仅有10人到2021年的近万人。中产家庭及高净值客户既可以借助这一相对简单的工具,作为家庭财富规划的起点,满足财富守护和传承需求;又可以充分利用保险的杠杆功能,将现金用于生产、生活和投资,一举多得。
什么是保险金信托?
保险金信托是一项结合了保险与信托功能的服务,由委托人与信托机构签订保险金信托合同,将人寿保单或年金保单合同的权益(即未来产生的身故保险金、生存保险金、分红、年金等)作为信托财产。一旦发生保险利益给付,保险公司直接将资金交付于信托公司,由信托公司根据与委托人(保险投保人)签订的信托合同管理、运用、分配资金,实现对其意志的延续和履行。
保险金信托涉及的主要险种为年金险和终身寿险。通常来说,以年金险设立的保险金信托,信托规模通常以总保费计算;以终身寿险设立的保险金信托,信托规模通常以总保额计算。
保险金信托通过信托接收保险金模式运作,委托人(投保人)购买大额保单后,不希望巨额偿付金直接交付保险受益人,而是选择交付给信托,由信托长期管理这些资金,并逐步给付想给的每一位受益人,让他们长期受到委托人(投保人)的支持和资助。解决了单纯的保险身故金分配不够灵活的缺点。
目前,保险金信托的主流业务模式主要有1.0、2.0两个模式,其中,2.0是在1.0的基础模式上演变升级而来,通过两种不同的具体运作流程,达到不同程度的资产守护效果。
两种模式,各有千秋
保险金信托1.0模式:将保单受益人设为信托公司
首先,客户作为投保人自行投保保险,同时,客户作为委托人与信托公司签订信托合同,接着把已生效保单的受益人变更为该信托公司/信托计划。达到保单约定的赔付条件后,保险金会赔付给信托公司/信托计划,信托公司也将遵照信托合同的约定,按照委托人的意愿分配信托财产。
1.0模式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保险金信托业务形式,发挥保险的杠杆优势,最大化降低了家族信托的设立门槛。同时,投保人对保单依然保留控制权,需要定期缴纳保费。在触发赔付条件前,保单现金价值可以通过保单贷款取出以灵活应对大额现金流的需求。
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在保险金信托1.0的模式中,投保人对保单仍旧具有控制权,且仍然需要按照保险合同履行缴纳保费的义务。仅在赔付时,配合信托公司将保险金转入信托专户。
不足之处是存在失效风险,比如委托人离婚导致保单被分割,委托人先于被保人身故,保单变成遗产,委托人中途退保等,都可能导致保险金最终无法进入信托。
保险金信托2.0模式:保单投保人和受益人均变更为信托公司
保险金信托2.0模式是基于1.0的升级版。客户缴纳首期保费成立保单,在信托成立后,将续期保费装入信托计划,将保单投保人和受益人均变更为信托公司/信托计划,后续由信托公司代为缴纳续期保费、受托管理和分配保险金。
由于后续投保人变更为信托公司,避免了投保人身故后保单作为遗产被分割或者作为投保人财产被强制退保等风险。最大的优点是利用信托财产的独立性,更好地实现资产隔离和保护。
版本越高越好吗?
保险金信托的模式并不是版本越高越好,需要结合使用场景和需求个性化选择。
1.0模式主要针对身后事的规划和传承,可以用较少的保费撬动更高的保险金,并且现金价值的使用更为灵活。
2.0模式可以帮助客户将信托成立前的大额保单也装入信托架构,虽然信托成立之初仅接受终身寿险保单、年金险保单,但在达到设立标准后,定期寿险以及附加身故赔偿责任的重疾险也可以装入信托。
此外,2.0模式中,投保人变更为信托公司,所以客户实际上失去了保单控制权,现金价值无法通过保单贷款取出使用,除非解除信托。
综合来看,保险金信托的1.0和2.0模式各有优势和不足,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最佳选择,实现财富传承的最优方案,需要专业的服务和陪伴。
普益家族办公室为客户提供保险金信托咨询服务,结合客户偏好、人生阶段、家庭状态、事业背景等情况,对客户的现有保单进行梳理和分析;对客户及其家庭成员面临的税务、法律、人身等风险情况进行梳理、告知和建议;为客户提供保险金信托方案设计建议;为客户提供财务和税务规划建议;依据客户需求挑选合适的信托公司;提供财务会计和报告服务,让客户了解运作情况。
普益家族办公室作为独立买方顾问,链接市场机构,为客户提供全面、个性化的服务解决方案,整体统筹客户名下的多张保单,背靠普益集团严格的产品甄选和风控体系,为私有财产提前铸造防火墙,帮助客户拿走担忧,完成心愿,陪伴中国家族幸福地走向未来。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