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爱人4》这一对被全网劝离,但我想说3个被忽略的真相

《再见爱人4》这一对被全网劝离,但我想说3个被忽略的真相
2024年11月08日 12:00 张德芬空间

今日主播 | 杨枪枪

你发现了吗?

关系中的两个人,相处是不是真的舒服,彼此是能感觉到的。

就算没有激烈的争吵,凝固在彼此之间压抑的气息,依然会让人感到沉重。

最近,看到《再见爱人》当中,李行亮夫妻的互动就有这样的感受。

用李行亮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像“鬼打墙”一样。

两人一惯的相处模式是这样的:

妻子表达不满,需要丈夫的关心;丈夫立刻表示关心,给妻子买东西;

但妻子又表示自己不需要,拒绝了丈夫的关心。

紧接着两个人要么争吵、要么冷战。

光是看着他们的相处,观众就已经觉得很累了。

为什么相爱的两个人会爱得如此疲惫?

他们的关系像是被困进了一处密不透风的房间,彼此纠缠、拉扯,又谁都走不出去。

殊不知,一段健康的婚姻,这间密室里,一定要开三道门。

第一道:安全之门

李行亮夫妻是一起经历过低谷时期的。

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们从深圳搬到北京打拼,经济来源主要依靠麦琳摆地摊的收入。

相恋6年后结婚,终于苦尽甘来。

可麦琳似乎并不想让自己“过得好”。

作为全职太太,她掌握着家里的财政大权;

李行亮吃什么用什么买什么,都必须经过她的同意。

但是麦琳似乎有些过度地“节俭”。

家里厨房装垃圾的桶是装修时留下的废旧油漆桶;

家具更多是从旧房东那里留下的十几年的老物件;

还有她自己的手机,用了很多年,一直不肯换,却又抱怨手机不好用、内存不够用、不能帮小孩拍照等等。

节俭不好吗?当然好。

可令人感到沉重的是,这种节俭已经影响到了生活,而麦琳不许丈夫提出异议。

争执里她的一段话暴露了真实的想法:

“我们俩裸婚,什么都没有,当时如果答应任何一个追我的,可能我直接就是富太太生活了,至少深圳几套房吧。

那些我都没有要,我就是纯粹的喜欢他,我节约,我贱些,我就喜欢节省,我不喜欢过富太太生活……我不是因为爱吗?”

至此,我们终于理解了,麦琳的节省,并不是因为她喜欢这种生活方式。

而是因为“节省”可以让自己“身处在生活的低洼”,可以以此表达自己的付出,展现自己的辛苦。

其背后的潜在念头是:“因为爱你,所以我牺牲,付出,让自己过得辛苦。”

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因为这样做,会让自己的丈夫觉得愧疚。

曾经共同经历过低谷,李行亮知道妻子曾经牺牲了很多,所以面对妻子的付出,他很愧疚。

而他的“愧疚”,才是妻子真正想要的:

“既然你觉得对不起我,应该就不会离开我了吧。”

其实,麦琳在婚姻中所经历的不安与无力,正是许多女性在家庭中面临的真实写照。

我认识一位阿姨,早年和丈夫一起做生意,丈夫精打细算的能力不如她,很长一段时间,她需要规划整个家庭的经济账,全家人都依赖着她。

后来丈夫学会了炒股,并且做得很好,慢慢超过了妻子带来的收入。

两个人商量之后,妻子回归家庭做全职太太。

可是后来,明明日子越过越好了,妻子却越来越焦虑,总是抱怨着:

“人有钱了就会变坏,他会不会抛弃我们母子?”

“他这段时间经常晚归,是不是在外面有人了?”

因为放弃了原来的事业,生存方式完全寄生在丈夫身上,她失去了应有的安全感。

可是,在一段婚姻关系中,这种安全感是必要的。

它就像在一道门背后,个体独有的滋养空间。

我们可以在这里,得到情感上的滋养与恢复,反思自己的情绪,进而在需要时有勇气重新走出这个空间,面对外部世界。

这个空间的构架可以有很多方式:

不只是一份值得骄傲的工作、可以是某一样出彩的爱好、也可以是一段不需要爱情的关系。

但它必须要存在,才能彻底改变夫妻之间纠缠共生的内耗。

彼此才能在自我价值的空间里,得到滋养和成长。

“安全感”是我们在一段关系里必要的基础。

要想让关系更加流畅舒服,还需要第二道门。

第二道:反馈之门

在节目中,李行亮和麦琳因为“衣柜”的事情闹了矛盾。

麦琳觉得家里的衣柜,没有她的位置;

李行亮觉得,拿出自己的衣服腾出空间,问题就已经解决了。

可麦琳却不这么认为,两个人展开了以下对话:

麦琳:但对我来说,没有解决嘛,如果解决了,我就不会一直说嘛。

李行亮:你说衣柜里都是我的衣服,咱们马上就要搬家了,有衣柜了啊。

麦琳:我觉得我没有新的储物空间,那我底下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呢?

李行亮:那你当时为什么不直接说下面呢?

麦琳:那你为什么不问呢?

随即两个人陷入了僵局。

其实,不难看出,两个人的思维方式是完全不同的。

李行亮偏理性,认为问题就出现在事件本身,就是“衣服没有地方放了”。

而麦琳却偏感性,她知道自己表面上说的是“衣服”的问题,实际上是在说:

“我的价值空间被挤压了,我的付出需要被你看见,被你认可,但是你没有给我想要的。”

一个人没有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情感需求;

另一个人没有及时地感受到对方的内在需要。

沟通便陷入了僵局。

一段健康的亲密关系中,必须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才能让彼此的需求得以传达与满足。

朋友小李和丈夫结婚多年,生活里免不了出现摩擦。

可他们的处理方式却很有参考价值。

有一次,小李下班回家,看到家里一片狼藉,孩子的玩具满地都是,晚餐也还没准备。

她心里不禁有些失落,暗自埋怨:“为什么他从来不主动帮忙?”

丈夫看到小李的表情,第一反应是紧张和不安。

然而,担心情绪进一步激化,伤害彼此的感情,小李率先用温和的语气说

“老公,平时都是我在收拾,我其实也很希望回家的时候能看到干净的环境,不需要我操心家务的。”

丈夫在这段话里获得了安全的表达环境,也理解了小李的需求,于是说:

“我今天提早回来,就是为了多陪陪你和孩子,没考虑到家务问题,下次我会注意。”

两个人虽然还是有点别扭,但却主动一块儿做起了家务。

很快,弥漫的沉重感渐渐消散。

马歇尔·罗森伯格曾说:

有效的沟通需要四个步骤:观察感受需求请求

在小李和丈夫的对话中,小李成功地表达了她的观察和感受,同时明确了自己的需求。

这种表达方式有助于减少对抗性,促进理解。

另一方面,丈夫的回应也承接了妻子的情绪,并愿意在行动上做出调整。

这种反馈机制不仅增强了他们的情感连接,还促进了双方的情感安全感。

他们都主动打开了那扇沟通反馈的大门:

“我允许你知道我内心真实的想法,也允许你表达自己的想法。”

“我接受你的需要,满足你的需要;你也接纳我的情绪,安抚我的情绪。”

夫妻之间,只有突破彼此的思维定势,才能找到那扇反馈之门背后藏着的,对彼此心灵深处的认同与温暖。

其实,在婚姻里,若是彼此都感觉压抑、沉重。

都是因为内在的空间被挤压了。

这种挤压绝不是一个人的过错,而是受限于两个人的互动模式。

要想让彼此更加轻盈有力量,还可以开启第三道门。

第三道:流动之门

麦琳在接受采访时曾说:

“我不会有更爱的人了,因为爱他,我已经用掉我所有的力气。和所有的爱了,还蛮不容易的。”

被问及她最渴望但未曾实现的梦想时,她的回答是:

“希望李行亮站在更大的舞台上。”

不难看出,她早就已经习惯了“付出者”的角色,并为此而感到疲惫。

而李行亮在听到妻子的回答时,瞪大了眼睛,觉得很诧异,却什么也没说。

他也早就习惯了迎合妻子,成为“被拯救者”的角色,哪怕自己也感觉到辛苦和沉重。

可是,关系中的两个人,只能一成不变地扮演同样的角色吗?

当然不是。

“付出者”也可以成为“接受者”;

“牺牲者”也可以做一回“享受者”。

最近,看到一个博主分享了她与丈夫的故事。

她本是一名插画师,在工作上很有成就。

但婚后逐渐感到自己被迫进入了“全职太太”的角色。

她的丈夫是一名IT工程师,工作繁忙,常常需要加班;

她承担了大部分照顾孩子和家庭的责任。

一次,孩子的生日聚会上,博主发现自己只能坐在一旁守着孩子,既不能放松享受聚会,也没有精力和朋友们交流,感受到了莫名的空虚。

她对丈夫坦诚了自己的感受:

“我觉得我像是一具没有内在的空壳。”

丈夫听后愣住了,意识到自己太专注于工作,忽视了妻子的需要。

幸运的是,丈夫愿意尝试陪伴妻子找回“自我”。

他开始主动分担家务,安排时间照顾孩子,好让博主有时间找一些适合的兼职,能够在家工作。

博主接了一些外包,慢慢找到了自己的节奏。

工作的时候,也会把照顾家庭的责任交给丈夫;

而丈夫需要忙碌的时候,她也能调节自己的时间。

角色的流动性,让他们夫妻双方都能在关系中灵活调整自己,彼此支持。

根据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成年期的任务之一是实现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的整合。

当一个人过于沉浸于“付出者”或“被拯救者”的角色时,往往会导致内心的冲突与疲惫。

通过灵活调整角色,夫妻双方不仅能满足彼此的需求,还能培养对自我的深刻理解与接受。

这种角色的流动性有助于打破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使双方都能在关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从而增强内在的安全感与自信心。

健康的关系不应是固定的角色扮演,而应是彼此间的相互支持与鼓励。

在这道流动之门的背后,是夫妻关系更加生动与丰富的可能。

亲爱的,要记住:

婚姻不仅是两个灵魂的结合,更是彼此成就的旅程。

亲密关系中的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自我,实现自我价值,而不是仅仅被困在某一个角色里。

在这个旅程中,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更好的自己,拥有更美好的生活。

共勉。

你也可以加入德芬空间的《3天亲密关系体验营》,和更多优秀的女性,一起成长,活出你想要的亲密关系。

*本文由珂文创作,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策划丨kiwi

编辑丨李小豆

主播丨杨枪枪

副主编 | 花花

总编辑 | 康蕾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