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第五届平遥国际电影展落下帷幕。
一年前的这个时候,贾樟柯在闭幕前的媒体群访中突然宣布,这是他和他的团队最后一次主办平遥电影展,之后将交由平遥政府另找团队做,让影展摆脱“贾樟柯的阴影”,这个消息震惊了整个电影圈。
之后听说过各种各样的消息,直到今年6月1日,贾樟柯在微博发了一张没有文案的照片,照片上是他走在平遥电影宫里的一个背影,正式释放出科长回归的信号。对于影迷来说,这个儿童节礼物太过惊喜。
当时的说法是,贾樟柯有望以“首席体验官”身份,跟观众一起看电影。
但是,作为整个影展灵魂人物的贾樟柯,真的那么容易就退居二线吗?重启后的平遥国际电影展,是否还是熟悉的配方和味道?
【灾情】
来之前,很多人担心今年的平遥电影展是否还能如期举办,新闻报道山西多地暴雨,平遥古城的城墙也坍塌了一段,让人揪心。
进入古城后,我们看到主干道的整条路都在修路,不知道是否跟之前的汛情有关,大家提着行李箱深一脚浅一脚地找到客栈。往日最繁华热闹的商业街也因为修路,店铺悉数停业,古城散养的猫猫狗狗都饿瘦了几圈。
古城路况和每天回来都能遇到的“拦路狗狗帮”“拦路猫猫帮”
这样的灾情氛围也笼罩了影展的开幕式。在山西各级领导依次发言了一个小时后,晚会进入灾情相关环节。贾樟柯和宁浩两位山西籍导演也发起赈灾义演,将最后一场《地球最后的导演》放映设为慈善捐助活动,每张票最低捐助额为300元,善款将全部用于平遥县的抗洪救灾工作。影展首席赞助商在开幕前已经捐了1000万元。
除汛情之外,疫情的影响也在持续。
外地参展人员被通知来平遥影展前就要做两次核酸,上火车前一次,下火车再做一次,进入古城还要填一堆表格。前几届平遥影展会来很多国际主创和外国记者,今年外国主创依旧只能以映前映后VCR的形式来跟观众隔空交流。
平遥影展特有的映后导演字幕Q&A
疫情影响最大的是看片,由于平遥电影宫的影厅本来就很小,今年又严格执行上座率50%的规定,导致媒体场每场只能进36个人,僧多粥少。结果就是排队越来越内卷,从准时到场逐渐变成要提前二三十分钟排队才能看上热门片。
有影迷说观众场放映时,还有官方部门人员拿着闪光灯对观众席拍照,似乎是一种防疫“抽查”。媒体场倒是没遇到这种情况,但是观影过程中经常会有工作人员跑过来,提醒某个记者把口罩戴好,非常严格。
再就是跟去年一样,今年媒体和观众也是提前一天才能得知第二天的活动,没有一个完整的日程手册。不知道这个是否跟疫情有关,不过在其他影展纷纷延期或取消的情况下,出现一定的机动性都可以理解。
【隐匿的科长】
在往届平遥影展,你几乎能在所有场合看到贾樟柯忙碌的身影——映前映后,大师班,主创见面会,政商艺各方social,影人饭局,午夜蹦迪……
而重启后的平遥电影展艺术总监变为林旭东,马可·穆勒成了首席顾问,全球化策展团队的设置没太大变化。贾樟柯名义上没有影展官方头衔,但他是影展主办单位平遥电影展有限公司、山西传媒学院山西电影学院的双负责人。所以看起来情况就是,贾导仍然是幕后核心人物,只不过不太出来露面了。
从开幕第一天的各种评审、主创见面会起,主持人就不再是贾樟柯,而变成了林旭东、马可·穆勒,最多的时候是主持人兼策划之一的梁植。开幕红毯和典礼改叫“签到仪式”和“特别活动”,政府领导感谢了贾樟柯及其团队,有点变主为客的感觉。
今年影展主题只有一个字,“聚”
回忆起往年平遥,很多人脑海中最快乐的画面就是当一整天的满满日程结束、终于可以放松一下的午夜时分,科长和赵涛带着各种电影主创、嘉宾、影迷在电影宫里围成一大圈,不分你我,肆意跳舞蹦迪。
今年贾樟柯没再蹦迪,电影宫没再响起《Go West》,影迷跟影人亲密接触的机会也少了一些。开幕式只有到临近结尾的时候,五条人上台唱歌,气氛才放松下来,科长的蹦迪DNA也才跃动了一次。他拉上赵涛,拉上徐克,伴随着《路灯下的小姑娘》的欢快节奏一起甩头。
平遥展映片《地球最后的导演》剧照,贾樟柯、宁浩
后来贾樟柯说,那是他第一次见徐克导演跳舞。徐克回敬道:我也是第一次见你跳舞。
贾樟柯大笑:这就是平遥!
是啊。没有蹦迪的平遥,怎么能叫平遥?
《江湖儿女》花絮,贾樟柯、赵涛蹦迪
【商业与流量】
一个新影展的起始模式经常是,前几年主要依赖当地政府拨款,然后拨款逐渐减少,几年后影展开始独立运作,自负盈亏。平遥影展也是公司化运作,除追求艺术效应之外,还要思考怎么跟商业做结合,有经济基础才能有上层建筑嘛。
五年来,肉眼可见平遥电影宫门厅前的赞助商logo立牌越来越多了。
今年影展的赞助商有社交软件,有视频平台,有矿泉水、葡萄酒、计算机、家电等,跟奢侈品也有了合作。走在电影宫里,还能看见科长亲自代言的三X半咖啡广告牌。
有影迷刚开幕就在电影宫里撞见了演员朱一龙,但他并没有影展身份。直到闭幕这个谜底才揭晓:原来朱一龙是作为合作伙伴品牌大使来的,给获奖者带来了一份礼物——一个装着管虎、戴锦华、谢飞、宁浩、程耳、赵涛、贾樟柯推荐的8本电影书籍和寄语的路易·XX经典款箱子。
你看,又有迷影情怀,又有实在礼物,又有新闻流量,实乃策划鬼才。
今年的第五届平遥影展,还迎来了第一位真正的流量明星参与者:王俊凯。他的title印在了平遥第一天的报纸上——青年评审荣誉评审,还有一个特约策展人。
近年来,电影节邀请当红艺人来帮助艺术影展破圈和下沉,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比如北影节请了易烊千玺作推广大使,首届FIRST成都惊喜影展请了李易峰作为惊喜大使。FIRST西宁青年电影展有个“惊人首作推介人”职位,今年由春夏、董子健、刘昊然、彭昱畅、文淇五位青年演员担任。
平遥设立的这个“青年评审荣誉”评审,也都由青年影人组成,今年除了王俊凯还有顾晓刚导演,拿过往届最佳演员的周游和黄尧,还有齐溪。
大家从来没在平遥见过这么多粉丝。
开幕当天自白天起,红毯周围的路就水泄不通了。王俊凯可能出席的活动,周边到处都挤满了翘首期盼的脑袋。
早早守候在红毯周围的粉丝们
电影宫路上的嘉宾照片墙,有两张是王俊凯,目测已经成为平遥新晋人气Top1拍照打卡地,每天无论什么时候路过,都有很多女生在那排队等着合影。
王俊凯的照片——平遥新网红打卡处
影迷小C笑称,每次去看首映场,都能享受到皇上出巡的感觉——人山人海的粉丝在道路两边夹道伫立,注视着你一路走过,感觉怪不好意思的。当然,你也知道她们并不是来看你的。
10月17日,青年评审们有一场“新青年·新电影”对谈活动,氛围比较轻松,像茶话会,然后晚上是王俊凯担任特约策展人策划的音乐party活动,令人很期待。但是17日当天才得知,这两场活动媒体和影迷都不被允许入内,音乐派对更是连线上直播都取消了,不知是出于安保还是什么原因的考虑。
所以,小凯第一次担任策展人的活动,娱理工作室没有看到,他也没接受任何媒体访问,非常遗憾。
【影展】
最后说回影展本身,毕竟这才是最重要的。
虽然今年有这样那样的情况,但是平遥依旧是中国最专业的国际电影展。专业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就以一个细节举例吧。闭幕式结束后,媒体和获奖者就都迅速转场到了新闻发布会厅,按照奖项顺序依次进行见面会提问。有流程主持人和影展艺术总监林旭东控场,每来一波获奖者,就有工作人员迅速换上刚刚打印制作好的人名桌面立牌,获奖者们按立牌就坐、按手模、拍官方照片、拍官方视频,每个环节都有场控人员精准引导,一共花不了一分钟时间,非常高效。记者提问也都是真提问,不是组委会提前指定好的人员和问题。
奖项、职责、姓名,清清楚楚
可能你会说,这不是应该的吗?是,正规的国际影展都是这么做。但国内电影节普遍起步较晚,很多环节都有待完善,对电影人的尊重和善待还远达不到国际水平。
笔者在国内某大型电影节参加闭幕群访,无缘无故干站着等了几小时不说,一进屋,对方是享誉国际的主竞赛评委会主席,我们这边是很多家媒体的记者,然而组委会在这间屋子里一共只摆放了两个单人沙发。
拍摄采访视频必须面对面坐着拍,否则视线对不上,这要评委和记者们怎么坐呢?最后的解决办法就是一个沙发上摞了四个记者,其余人蹲地上。类似这样的细节流程问题太多了,可能你的展映片质量、赞助商数量提上来了,但每个常跑国际电影节的人都能感受到软件方面的差距。
平遥影展有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几乎是国内唯一一个有专业级电影节展场馆的影展,有个专为平遥影展而设计、建造的平遥电影宫。
电影宫对一个影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好的国际电影节基本都有,而国内北京和上海想看片就得满城跑,看片和活动场所都是分开的,很辛苦;FIRST跟东京类似,虽然没有电影宫,但是选在了一片商场影院、酒店餐厅集中的商业区,也算个临时的电影宫吧。
夜色中的平遥电影宫门口
电影宫的功用是让观众能够在每天连续高强度刷片的二三十来分钟间隙里,能够方便快捷地上个洗手间,吃顿热乎饭,点个咖啡,逛逛周边商店。最重要的是,它能把所有来参加电影节的导演、演员、产业人士、记者、影迷都聚合到一个有限的空间里,让他们不断地邂逅、碰撞、交流,形成一种磁场,迸发奇妙火花。
今年平遥费穆荣誉最佳影片《宇宙探索编辑部》的导演孔大山就说,他就是第一年来平遥影展的时候,看到有个叫王一通的小伙儿拍片不错,就拉他一起来写《宇宙》的剧本。《宇宙》的摄影师,也是孔大山在平遥电影宫门口晒太阳时搭话认识的。
平遥电影宫局部
某天娱理工作室在电影宫大厅喝咖啡时,隔壁桌坐着毕赣,半小时内不断有影迷过来找他签名合影、表达景仰,毕赣憨憨笑着,有求必应。而另一边的桌子坐的是金狮奖电影《三峡好人》男主角、贾樟柯的表弟韩三明,没什么影迷认出他。
第五届平遥的整体架构仍然大致延续了往年,主要有关注非西方(如东南亚、东欧、拉美、非洲等)电影的卧虎单元,关注华语新人的藏龙单元,以及首映单元、从山西出发单元等,继续走大格局、小身段的精品影展路线。
延展板块方面,除了以前就有的WIP发展中电影计划、平遥一角、论坛沙龙等,今年还新增了一个剧集创投板块,新增了短片荣誉,更加贴近时下的内容形态发展趋势。剧集创投评审董润年表示,希望能在这里找到“中国的《鱿鱼游戏》”。
再加上贾樟柯本身是导协的人,导协今年决定首次让青葱计划走出北京,在平遥电影展上宣布五强名单、下届阵容等,也让平遥跟青年导演、跟产业流程的结合更紧密了。
平遥电影展的青葱之夜,导协会长李少红为台上的学员们鼓掌
【影片】
或许是为了避免出现去年那样片名只能以“藏龙A/B/C/D”暗号代替、不售票只做“学术交流”的情况,今年展映片都是要求龙标到手了才能放,有的片子直到最后关头才拿到,临时加入展映片单。而有多少片子会因为这个原因无法展映,就不知道了。
在开幕日当天,平遥影展才迟迟公布本届的展映片单。
平遥影展对于“中国首映率”有一种近乎执拗的追求,今年47部展映片再次实现100%的中国首映率。也就是说,平遥只要第一次在中国放的片,国内各个影展在首映片资源的争夺上愈发激烈了。
可能正是因为这个100%的追求,每年平遥都能诞生一两部真正品质过硬、口碑大爆,能够进入影迷年度期待行列的新片。
今年平遥影展的两大爆款
但同时,也总有那么一两三部烂出天际的奇葩。奇葩的意思是,它们绝非才华有限的平庸之作,而是烂出了风格,烂出了水平,烂成一道风景线,导演敢于在所有人都不理解的眼光中直撞南墙。
因此在平遥影展会形成一种独特的现象,特别好的片子,和特别烂的片子,都一票难求。
今年平心而论,平遥的奇葩片占比显著降低,中庸片占比稳中有涨,并最终出现了两部堪称华语之光的爆款佳片。
一个是已经入围过戛纳、釜山等国际电影节的《永安镇故事集》,《野马分鬃》导演魏书钧的新片。《永安镇故事集》是魏书钧在原剧组的筹备过程中,突然决定废弃剧本、解散演员,花了几天时间重写了一个故事,重新找了一群青年导演和演员,创作出的一个三段式电影,层层嵌套,巧思不断,让人看到年轻一代中国电影人飞扬的才华。
还有一个是《宇宙探索编辑部》,是王红卫、郭帆监制,青年导演孔大山执导的小成本软科幻喜剧。电影采用了伪纪录片风格,全程笑点密集,最终的落点又令人感动。
该片海报上写的“探索中国科幻电影的另一种可能”并非虚话,这部电影虽然成本极低,但有不错的商业类型片潜力,中影、猫眼、CMC、万达、华谊、阿里等一众大公司都参与了出品,似乎提前赌定它会爆。
此外还有一个闭幕上放映的40多分钟短片《地球最后的导演》,徐磊执导,贾樟柯、宁浩双男主主演,跟上面两部爆款长片一样,也是又好笑又好哭,从头到尾全是梗。在闷片如云的电影节上,这类电影更容易赢得观众欢呼雀跃的拥戴。
这三部作品的共同点是,乍看都跟一群电影人闹着玩玩出来的故事一样,不按套路出牌,表现手法新鲜、自由、大胆,非常贴合网络时代年轻观众的审美趣味,影迷可能会尤其喜欢。但细看又能感受到年轻主创们扎实的创作功力,剧本细腻精巧,不必依赖金钱堆砌出来的视觉奇观,就能把观众牢牢吸引住。
《地球最后的导演》,贾樟柯、宁浩
在影展上看到这样的作品出现,作为影迷来说,是一件开心幸福的事。“放心吧,电影死不了!”
我们由衷地祝愿,未来的平遥影展和中国电影,都能越来越好。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