歹毒运镜+PPT转场的背后,是剪辑师的“苦”

歹毒运镜+PPT转场的背后,是剪辑师的“苦”
2023年12月14日 21:30 娱理

在歹毒运镜、PPT转场多次冲上热搜之后,剪辑师这个职业也冲进了观众们的视线。

影视剧的创作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包括剧本创作、选角、筹备、拍摄等等,后期则是剪辑、声音、特效制作等等,前后配合,作品最终才会和观众见面。相较于前期工作的风光和关注度,影视剧后期的所有工作都相对低调。

原本在后期守着电脑,一帧一帧剪辑,默默无闻工作的一群人,因为话题的发酵被关注,但其实,他们的工作远不止处理“运镜、转场”那么简单,而这些火出圈的鬼畜名场面,背后的原因也更为复杂。

娱理工作室联系到了一位从业十余年,曾剪辑过多部热播剧集的剪辑师李灿(化名),关于歹毒运镜+PPT转场的出现,以及剪辑师这个行业多年的变化和乱象,他都感触颇深,在后期剪辑这个行业被关注到之后,他也在期待自己的工作环境和待遇可以有一些提升。

以下是李灿的自述,根据对话实录整理。

歹毒运镜+ppt转场上热搜的那几天,我也看了一下那个片段,我感觉,他们的知识可能有点学杂了。像是学习了一个手法、技巧,就迫不及待地想去运用,根本没有考虑这个技巧运用在这里是否合适。

导演、摄影师用这种机位,到底想表达什么呢?其实拍摄和我们日常的说话一样,镜头语言也是一种语言,比如大家都知道的,仰拍可以把人物显得高大、有英雄气概,俯拍是要表达人物的怯懦、胆小、渺小,那些歹毒运镜的出现后,观众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产生疑惑,不明白这个镜头想要表达什么。

如果是《电锯惊魂》中,表现人濒临死亡的恐惧,用一些晃动或者旋转的镜头可以理解,但如果只是人物出场,就突然来个180或者360度的旋转,或者急推急拉,观众根本看不出演员的表演,这就是在给演员的表演减分。同时也让观众产生了迷惑的感觉。

剪辑师需要提前看剧本,了解故事脉络、人物关系,再根据自己的理解二度创作。一般情况下,剧组拍摄回来的素材都会有2~3套方案,可能拍了一版旋转的镜头,同时也拍摄了常规的镜头,这种情况下,如果是我来剪辑,我肯定会选择常规的素材,如果没得选,那我的处理可能是尽量规避这种非常规镜头出现的时长。

可能原本的镜头旋转了360度,我就会只让它转个90度或者180度,然后切出去,切到别人的脸上,或者切一个全景,哪怕是空镜,都不会保留这个完整的镜头,去给观众造成太高的不适感。

PPT转场也是不正常的转场,确实不用那么转,这样的转场观众为什么会吐槽呢?因为太落伍了。它跟观众的审美不在一条水平线上。电视剧中,很多的转场就是硬切,不需要那么多花里胡哨的技巧。如果是想做一个时间过渡的感觉,那需要一些处理,也就是淡入淡出。

只是一个简单的场景转换,就用男主角抠像的方式进入新的场景,会让观众觉得太廉价了,很不舒服。如果想要传达的不是一个特定的场景,也并不需要表达角色特定的情绪,后期剪辑比较常规的处理方式就是硬切或者淡入淡出、加叠化这种转场,不那么复杂,也都会显得高级一些。

像《漫长的季节》的神转场,观众都很喜欢,我自己也看了,那一定是导演前期拍摄的时候就设计好了,再靠后期剪辑来实现,前期和后期配合,才能达到最终的呈现效果。

为了技巧而技巧,画面完全和内容没有关联,一定是不行的,这些被吐槽的PPT转场方式,大部分都是后期剪辑自己想出来的。至于歹毒运镜,在行业里也不算多见,至少我从业的十几年,几乎没遇到过。

一部电视剧开机拍摄后,剧组每天拍摄的素材都会给到剪辑助理,素材采集进电脑做好分条合板,将声画同步,再按照场记单给每一条素材命名,这些准备工作做完了,剪辑师再开始剪辑工作,通常这些准备工作只需要几个小时,但剪辑师可能剪一场2分钟的戏,就需要2~3天才能完成。

在上手剪辑之前,我会先看一遍素材,再深度理解一下,想象这场戏应该怎么处理,到底是从特写起,还是先交代大环境,第一句台词的画面应该是给说话的人,还是给听话的人,以及这场戏整体的节奏应该如何,是那种话赶话的,还是留有气口、娓娓道来,这些工作对于剪辑师来说,特别重要,也特别耗费精力。

以上是电视剧剪辑师的前期工作方式,电影的还不一样,电影导演一般都会有分镜头剧本,尤其是一些特效大片,素材只是演员对着绿布、空气表演,甚至有的镜头只是空镜,人物都没有,但后期需要特效填充的,这样的内容,剪辑师需要看到导演给到的分镜头剧本才能工作。

即便是爱情片,电影导演也会有分镜头剧本,但我的习惯是先不看,等剪辑完成之后,再和分镜头剧本对照,看看导演的设计和我的剪辑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能不能和导演的创作碰撞出一点花火。好的剪辑师是可以给导演带来新鲜感和灵感的。

但对于电视剧来说,很少有导演会给到剪辑师分镜头剧本,也不太会去磨某一个镜头的可能性,甚至有一些导演可能这部剧还没杀青,下一部戏的筹备就开始了,至于后期应该和剪辑师一起完成的剪辑工作,以及调色、音乐、录音等需要导演把关的内容,都见不到导演本人。

有一些项目,素材给我们之后,导演就再也没出现过,一种就是上述情况,导演没空,已经进入到下一个项目了,另一种情况就是导演相信剪辑师的能力,粗剪的时候几乎不过问,等到第二轮精修的时候再出现。

由于导演不参与后期的情况过多,行业里出现了一个新的工种——后期导演。一般后期导演都是剪辑指导来担任,因为剪辑是整个后期工作的源头,画面不确定,后面一切的工作都无法展开。时间一长,所有后期的工作,剪辑师也就都摸透了,自然也就不需要导演,“后期导演”也就诞生了。

图源网络

我们在后期剪辑工作中,最常遇到的其实是平台的制片人,他们经常会过来看我们剪的戏,主要就是把把关,并不一定会提一些什么意见,起到监督质量的作用,如果质量不过关,可能就要换剪辑师了。

一部40集的电视剧,拍摄需要3~4个月,剪辑工作至少需要2个月的时间,剪辑之后,声音、调色、特效等工作至少需要3个月以上,再算上审查、修改,如果顺利的话,一年左右实现播出是比较合理的范围。

最近几年,后期的工作“越来越多了”。

影视行业不断发展,项目激增,入行的人却很难在同一水平线上。入行门槛越来越低,这就造成本来很多前期应该完成的工作都推到了后期,总觉得“没事,后期能解决。”

风不够,没事让后期调整;词不够,没事后期能配音;景别不够,没事后期能扩大;没有运镜,没事后期能混推混拉,全部都依靠后期,前期的问题就越来越多,后期也有实在解决不了的时候。

有的时候拿到素材,真的不知道怎么剪。

一种就是电视剧导演恨不得跟拍真人秀一样,一场简单的二人对话,或者吃饭聊天的戏份,导演可能拍出二十几个机位来,电视剧拍摄一般就4~5台摄像机,二十几个机位就说明,一场戏,演员至少要演4~5遍,可能在剧本上,这场戏就几句话,但导演拍摄的很复杂。

这种情况下,得先想明白导演的意图,是这些镜头都要用吗?还是说按照自己的想法,适度的去运用一下就可以了,最终要么和导演沟通,要么和片方沟通,就是一直停滞在这里,剪不下去。其实这就是一种资源浪费。

另一种情况就是素材太少,剪辑师想要什么机位都没有,我想给一个特写去表达当下人物情绪的时候,却只有一个中景、全景的镜头,根本看不清演员脸上的表演,这种情况我们就只能死马当活马医,把画面放大,如果拍摄的分辨率是6K,还可以这么操作,如果分辨率低,画面放大之后,演员的脸都是花的,根本没法看。

这两种情况目前都很普遍,更有甚者可能台词说到了,但镜头没给到,甚至台词都忘说了,后期只能用切反应镜头+配音的方式去补救。

剪辑师负责的工作越来越多,后期的地位确实也得到了一些提升,但薪资水平却跟不上这样的变化。

剪辑师的薪酬是按集数来计算的,一般电视剧的剪辑师,相对便宜的可能1~2万每集,好一些的可以到3~4万每集,只有业内少数几个顶级的剪辑师可以拿到5万每集。这个薪资水平,大概是导演片酬的1/10。如果想挣更多的钱,把后期导演的工作聊下来,可能会再多一些,但7~8万每集也就到头了。

剪辑师每天工作12~16小时都是常有的事情,在剧组跟组的话,每天下午1~2点开始工作,通常都要凌晨3点左右才能休息,而且几乎全年无休,和前期工作不同,后期只能靠不断地接活儿、冲量去挣钱,没别的办法。

我希望行业能对剪辑师更重视一些,起码薪资能匹配上我们工作生产的价值,否则,慢慢的很多专业的人就不想干这一行了,前期的门槛已经很低了,后期的薪资又不能保证,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成片的质量只会越来越差。

想要一部电视剧好看,每一环的工作都不能松懈。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