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k.sinaimg.cn/n/sinakd20241119s/450/w750h500/20241119/c761-a3bd78d0011d97561569d4317b6dddec.jpg/w700d1q75cms.jpg)
可能很多人都没想到年底综艺市场会如此热闹。
《花儿与少年6》和“花学”新课件还没来得及补完,《再见爱人4》已经接连诞生“麦学”、“亮学”,一跃晋升为“全球华人春晚”,每逢更新日必霸榜热搜,强势占据着舆论中心。
![](http://k.sinaimg.cn/n/sinakd20241119s/357/w265h92/20241119/e921-97628e6643fbc7a1612390dea39f5f18.png/w700d1q75cms.jpg)
![](http://k.sinaimg.cn/n/sinakd20241119s/321/w269h52/20241119/4fd7-73230d0fa6ab22e10428e418fa9f987e.png/w700d1q75cms.jpg)
![](http://k.sinaimg.cn/n/sinakd20241119s/343/w264h79/20241119/8b2a-3fafe133fbb0209347afa68b66858716.jpg/w700d1q75cms.jpg)
“麦学”的主角——麦琳,《快乐男声》2010年全国6强、《中国好声音》刘欢组学员李行亮的妻子,是一位为了支持老公音乐事业居家带娃的家庭主妇。但她在《再见爱人4》中呈现出来的面貌是复杂的——
一方面强调“亮子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但又阻止李行亮做想做的音乐(因为太小众、没市场)。最新一期里,她又表示其实并不想了解李行亮的音乐世界。
还有引发全网讨论的“熏鸡事件”,一向强调节俭、甚至被李行亮用“抠”来形容的她,在卸下导游身份后开始让新晋导游葛夕给她买熏鸡、咖啡、奶皮子。
![](http://k.sinaimg.cn/n/sinakd20241119s/440/w1080h4160/20241119/f4e8-efdad8eead4390b6fde28e43a33650f5.jpg/w700d1q75cms.jpg)
当真人秀镜头将这些情节事无巨细地展现在公众面前时,麦琳的言行举止进入被逐帧分析的阶段,而后被总结为“麦学”。“麦学”便签的背后,有人在探讨控制欲、NPD人格,有人谈论两性关系中自我价值的建立。
当旅行进入第七天,又出现了“亮学”。
李行亮在选择“完美伴侣”时没有指向麦琳,使得对方当众崩溃大哭。事后李行亮也没有选择主动上前安慰,反而私下告诉了葛夕和她的老公刘爽(留几手)自己心里的“完美伴侣”是葛夕,又掀起了网友们对“亮学”的讨论,一度使#煤气灯效应#登上热搜。
![](http://k.sinaimg.cn/n/sinakd20241119s/183/w281h702/20241119/6aae-af47fd4dce4fba21526c96392d232e46.png/w700d1q75cms.jpg)
随着节目播出,麦琳、李行亮的热度已经远超知名度更胜一筹的黄圣依、杨子,成为被大众分析、批评、审视的社会学样本。某种程度上,他们甚至“保护”了问题更为显现的杨子和刘爽,使其逃过N劫。
然而在这样被集体围观的过程中,也有人感受到了“当众审判”的恐惧,认为麦琳几乎已经“社会性死亡”,随即质疑节目内容是否符合“真人秀伦理”。
娱理工作室好奇的是,在呈现“真实”和大众审视之下,什么是真人秀应有的“伦理”?试图挖掘婚姻关系问题所在的《再见爱人4》,这次真的越界了吗?为此,我们与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视频研究中心研究部主任周逵、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教授张开展开了独家对话。
![](http://k.sinaimg.cn/n/sinakd20241119s/398/w599h599/20241119/dcff-5bb9581c0e5dd7cff1bfcdc7ef1d7cea.jpg/w700d1q75cms.jpg)
![](http://k.sinaimg.cn/n/sinakd20241119s/51/w750h101/20241119/727e-86c8748e79f6d26a71505f26e84f6648.png/w700d1q75cms.jpg)
真人秀的伦理
首先,何谓“真人秀的伦理”?
张开将其整体总结为两点:第一,节目中的三对嘉宾是否自愿参加节目、允许被拍摄;第二,节目组传播的内容是否是真实的、非编造的。如此看来,《再见爱人4》并没有越界行为。
“所谓的伦理其实就是一个规范,所有媒介产品都逃脱不了这个话题。真人秀要追求真实,同时也要确保节目有效果、观众爱看,不能将二者完全对立起来。当然,创作者也应该有意识去保护嘉宾的隐私和情感,把握好一个度,不能说我来参加一档真人秀,就让镜头把我扒得体无完肤了。”
![](http://k.sinaimg.cn/n/sinakd20241119s/194/w292h702/20241119/7bd3-8d3b6d705aab052a453bd8f707b308fd.png/w700d1q75cms.jpg)
作为《再见爱人》的忠实观众,连续追了四季的张开认为公众对嘉宾产生大量讨论,实属正常。
“第一季的老王、KK也被不少人批评,第二季对张婉婷的批评就更多了,比麦琳还要多,只是集体的记忆有的时候会忘掉过去,只看到当下的。
还有一点,我个人认为去年《再见爱人3》应该是这四季里热度最低的,无论是人物的选择还是整个情节的推进都比较平淡,以至于到了今年这个(讨论程度的)对比就会更为强烈。”
![](http://k.sinaimg.cn/n/sinakd20241119s/87/w1080h607/20241119/9e13-b5ec6abb13827d48d7536c9141c05ef0.png/w700d1q75cms.jpg)
相比上一季,今年《再见爱人4》的阵容可谓“豪华”——黄圣依和杨子、李行亮和麦琳、刘爽和葛夕,嘉宾涵盖国民艺人、“快男”选手和网红鼻祖,实在不能用素人来概括。
在周逵看来,公众人物的隐私权和普通素人的隐私权本就不同。“艺人的工作,有一部分就是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去隐私化给大家做评判,需要让渡一部分隐私权。”正因如此,周逵认为明星上真人秀可能才更符合伦理。“试想一下,如果是一个从未面对过镜头的纯素人,要如何去接受出名后被公众目光炙烤?但这本就是明星的工作之一。”
具体到《再见爱人》——夫妻双方共同携手旅行18天,能够接受这一拍摄方式的或许也只有艺人。“不知道哪个企业能请这么长时间的假,而且是两口子都能请假,回来可能婚也离了,工作也没了,这是很真实的境遇。”周逵补充道。
![](http://k.sinaimg.cn/n/sinakd20241119s/139/w1045h694/20241119/8000-4da81509163375385530c0c46d581155.png/w700d1q75cms.jpg)
一个共识是,《再见爱人》不是今年才出现的新节目,嘉宾不可能不知道节目的拍摄方式和核心诉求,否则刘爽也不会调侃节目向来对男嘉宾“不太友好”。愿意来,反而证明了嘉宾对节目组足够信任。
当有传闻称麦琳要求节目重新剪辑时,制片人刘乐马上在微博辟谣:“她没有闹也没有干涉过节目走向,勿信谣传。”
![](http://k.sinaimg.cn/n/sinakd20241119s/755/w1080h475/20241119/aa1e-1cda13fd2ee12518cb9498cffa596faf.jpg/w700d1q75cms.jpg)
只不过眼下围绕麦琳的讨论是愈演愈烈,难有消退之势,哪怕只是一句话、一个眼神。
比如当她想让李行亮给她带一杯咖啡回来时,脱口而出的是一句反问:“我配拥有一杯咖啡吗?”站在一旁的黄圣依追问后才明白她的意思,黄执中指出这是人际交往中典型的“攻击型用语”,将自己位置摆放得不合理的低,要的是对方的诚惶诚恐。
目前来看,麦琳身上产生的议题是丰富多样的,涵盖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等,某种程度上这也是真人秀的应有之义,就像我们曾在《乘风破浪的姐姐》里重新审视女性社会身份和自我价值、在《创造营2021》里跟随利路修举起反内卷的大旗。
![](http://k.sinaimg.cn/n/sinakd20241119s/38/w1080h1358/20241119/dd81-91c71474e34d81818b8c4d5dd6442ea2.jpg/w700d1q75cms.jpg)
和娱理对话时,周逵很反对将眼下的高热讨论轻易下结论。
“在纪实性真人秀的舆论场中,探讨嘉宾的行为和人格是一种试图理解人性的努力。然而,讨论的边界应清晰划分——人格分析是基于行为动因的理性探索,旨在揭示个体在特定环境下的情感与心理逻辑;而道德审判则带有强烈的情绪化倾向,以固定的善恶标准对个体进行裁决,可能忽略其行为的背景与复杂性。人格分析和道德审判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一种理解和探索,旨在发现行为背后的心理和社会动因,而后者则带有强烈的价值判断,试图对个人的道德和价值作出裁定。
人格的意义不在于完美,而在于如何在复杂性中寻找成长的空间。审判终结了理解,而理解才能让人更接近真实的人性。”
![](http://k.sinaimg.cn/n/sinakd20241119s/144/w1045h699/20241119/c4ba-d98318590fb2e1d1d439984cf0747cca.png/w700d1q75cms.jpg)
![](http://k.sinaimg.cn/n/sinakd20241119s/51/w750h101/20241119/180c-f750504bcc9dc9efd810c34d150de4a8.png/w700d1q75cms.jpg)
被建构的“麦琳”
另一个问题是:那个在镜头下被我们逐帧分析的对象,是真正的麦琳吗?
一千个读者眼中是一千个哈姆雷特,真人秀里自然存在着无数种解读。有人看到麦琳叫李行亮去收拾敞在地上的行李箱,第一反应是她懒得去做、并不像自己所说的常年操持家务,但有人猜测是不是麦琳不方便蹲下。
“逐帧分析往往伴随着‘过度解释’的倾向。由于每一帧画面都被无限放大、细致解读,观众很容易在这些单一的图像中寻找符合自己偏见或情感的解释。例如,如果一个人物在某一帧表现出某种眼神或动作,分析者可能会解读为‘冷漠’、‘愤怒’或‘高傲’,尽管这些情绪可能只是一瞬间的表情反应,或者是与整段情境无关的微小细节。
过度的细节拆解和主观赋意,使得这种分析越来越偏离客观事实,转而变成一种基于个人观点和情感的‘故事编织’。”
周逵觉得与其说公众“研究麦学”,不如说研究的是由她建构起来的形象。
![](http://k.sinaimg.cn/n/sinakd20241119s/138/w1045h693/20241119/eaef-39cd4e49e215ac77e4d44f9b85401d2a.png/w700d1q75cms.jpg)
而真人秀的解读甚至会在特定时期、特定的社会情绪下生发出完全不一样的方向,比如《向往的生活》中的黄磊、《歌手2024》中的那英。
“黄磊的人设变了吗?他还是他,只是前几年被大家称为会做菜的暖心‘黄小厨’,到了今年突然啥都不是了。反言之,我们今年对黄磊的解读就更接近他本人吗?还是说又是另一种偏见?在刀郎的歌里,那英被当成‘又鸟’,在《歌手2024》的舞台上,她又变成五旬老太镇守国门的‘民族英雄’。
我不是替任何人辩解,只是想强调公众人物的人设都是由社会构建起来的,它是一个开放性的文本,没准过几年大家对麦麦的理解又完全不一样了,这很难说。”
![](http://k.sinaimg.cn/n/sinakd20241119s/20/w924h696/20241119/9afb-8965eee16b1ba121aa0bdaa227faddd2.png/w700d1q75cms.jpg)
![](http://k.sinaimg.cn/n/sinakd20241119s/51/w750h101/20241119/25e5-56aed2d515842ce97fbe44ce472f2388.png/w700d1q75cms.jpg)
抓马之后
从更大的层面来看,今年内娱最大的变化可能就是因观众解读诞生出的多种“学科”——“春山学”、“花学”(在第六季迎来更新)、“麦学”、“亮学”。
“真人秀已经成为真人案例的教学样本。”周逵认为如今的真人秀越做越有纪实性,且自媒体的解读能力也越来越强,才使得真人秀的情节进一步出圈、衍生出公共议题,“我们以往在主流教育里缺失的某些社会类技能,正在拿真人秀来补课。”
![](http://k.sinaimg.cn/n/sinakd20241119s/301/w460h641/20241119/3009-d83e8529f002e54d379269f3c08103de.png/w700d1q75cms.jpg)
而多重意味的分析与解读,是否将真人秀嘉宾置于危险境地?再具体一点,麦琳会否像网友所说的正在面临“社会性死亡”?
谈及这个问题,张开直言麦琳远远没到这种程度,“用‘社会性死亡’来形容有些夸大其词了。”
“从过往的真人秀来看,不会有人因为一档节目就在社会关系网络中完全被边缘化,即便被边缘化,也是一时的,等热度过去了谁还记得?嘉宾们下了节目还是该干嘛干嘛。
当镜头聚焦在一个人身上时。确实会无形之中将细节放大化,一旦放大,可能就和真实的东西有一定的距离,这是很正常的现象。而凡事都有两面性,嘉宾们也会因为节目效应收获更高的知名度,从半隐退的状态重新回到公众视野。这样的好处他们还是知道的,所以不必为他们过度担心。”
![](http://k.sinaimg.cn/n/sinakd20241119s/516/w1080h1036/20241119/240d-8272e8ca85204414ec90b49d1cae221c.jpg/w700d1q75cms.jpg)
即便如此,张开和周逵都提到了节目组应该配有事后沟通和心理疏导的机制,以更主动的姿态,帮助嘉宾更好、更积极地面对舆论热议。
除了节目组的必备动作,观众也应该在发表评论时具备一定的媒介素养,共同维护健康的舆论生态。但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媒介素养为何物,用张开的话说——“现在的网民中有99%的人都没有接受过媒介素养或网络素养、信息素养的教育。”
她具体解释道,所谓媒介素养,就是在进行点评时既要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情绪,同时也有责任和义务观察被点评人是否能够接受。“简单来说就是观众评论的理性和文明,不能将个人的情绪用暴力的语言来表达。”
![](http://k.sinaimg.cn/n/sinakd20241119s/132/w1044h688/20241119/4e08-7676ef08471de807e7c647a4d401a046.png/w700d1q75cms.jpg)
我们常说真人秀的核心在于“真”,能在镜头前真实地呈现、表达是可贵的,观众之所以能够嬉笑怒骂也是源于真实的情感流动。但娱理也很好奇,近期围绕真人秀的热议会否使未来的真人秀愈加抓马,甚至只剩一地鸡毛。
在张开看来,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如何理解真人秀的终极要义,“如果一档节目最后无法给人们的心灵带来一些激荡的话,它就没有存在的意义。”
“抓马也好,审丑也好,这种现象一直是存在的,从另一个角度看,只有在极丑当中人们才能发现什么是极美的。我之所以特别喜欢《再见爱人》,不在于节目邀请了哪些嘉宾,而是在于嘉宾们有勇气在镜头前展示自己婚姻当中的一些问题。大家去评论的过程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在激烈的碰撞中,最后沉淀下来的心得体会是能够滋养到现实中每一对夫妻、每一个家庭的。”
![](http://k.sinaimg.cn/n/sinakd20241119s/143/w1047h696/20241119/d0fe-471ad1d41bad1e664bb513da5fe0d8eb.png/w700d1q75cms.jpg)
可以确定,能够在选角过程中挖掘出麦琳、李行亮这对“隐性文本”,无论是对节目还是观众而言都是可贵的。
相比于前期霸占着热搜的杨子,周逵认为“绝望主妇”麦琳反而更具有现实意义。“麦琳身上的话题对于个人的关照性更强,每个人在她身上都或多或少地照见了自己或者身边的人,所以才能掀起如此强烈的情感共鸣。而杨子只是一个奇观。”
“从真人秀的角度来讲,‘完美受害者’的故事太无聊了,也不见得真实,能踩在观众预期当中的真人秀是最末流的。但‘绝望主妇’为什么会绝望、她还有哪些隐性问题,从社会角度来讲是一个很好的真人秀样本,从戏剧角度来讲就是挖掘人性的另一面。”
![](http://k.sinaimg.cn/n/sinakd20241119s/133/w1043h690/20241119/9f33-f5a2319f7acd88fc651bc842d3603e2c.png/w700d1q75cms.jpg)
“绝望”过后或许才有希望。
拍摄《再见爱人》的时候,刘乐希望这档综艺能让看完的观众“想结婚”。后来她又制作了《春日迟迟再出发》,聚集了8位离过婚的人,直接将破碎的婚姻经历袒露在镜头前,那么真实又那么沉重。
在刘乐看来,《春日迟迟再出发》依然想让观众不再恐惧婚姻。不再恐惧的第一步,是放弃对婚姻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麦学”也好,“高开癫走”也罢,当热度和流量消逝后,我们对婚姻家庭、对两性关系的那份思考,才是最重要的。
![](http://k.sinaimg.cn/n/sinakd20241119s/370/w465h705/20241119/5690-4aa1cb30f5ca75a76a5c30a9daaa6cb9.png/w700d1q75cms.jpg)
![](http://k.sinaimg.cn/n/sinakd20241119s/96/w750h146/20241119/771f-270acae11594fa63521bedc9952fcc7a.png/w700d1q75cms.jpg)
![](http://k.sinaimg.cn/n/sinakd20241119s/249/w750h299/20241119/b890-00a7af0309b982445ef99baa6d2f4e85.jpg/w700d1q75cms.jpg)
![](http://n.sinaimg.cn/finance/pc/cj/kandian/img/article_pic05.png)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