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是中产爱好?年轻人第一个不答应

马拉松是中产爱好?年轻人第一个不答应
2024年04月08日 14:58 花儿街参考

花儿街参考 · 出品 

作者 | 林默

1

206时代已经到来

“我一直在做一个梦,一个改变中国马拉松历史的一个梦。我知道这个过程会无比艰难,但我一点都不胆怯。”

马拉松运动员何杰,曾在2022年12月14日写下这条微博。比较遗憾的是,理想热血,但无人在意。

筑梦者的内容通常都是这般与世隔绝,孤独得只剩下自己的影子、自我的诉说。只有胜利真正到来,一切才会被打破、被重塑。

这段冲破孤独的旅程,何杰“跑”了将近两年。

在2024年无锡马拉松赛上,他以2小时6分57秒的成绩打破全国纪录,成功将中国马拉松带入206时代。没过多久,#何杰打破全国马拉松纪录#、#何杰回应再破国家纪录#的话题就已登上热搜,人民日报、新华日报、中国体育等官媒进行广泛报道、中国田径队官方、运动员粉丝、各领域博主、普通用户也纷纷送上祝福。

何杰也在第一时间做出回应,他说:“很开心能一起见证中国马拉松的206时代,这是我们团队的成绩单,也是所有中国马拉松人的成绩单。”

“一起”这两个字,大抵是归属感最好的代名词。

2

是中产限定,也是青年兴趣

何杰的20岁到26岁几乎被马拉松这项运动填满,他一路从长春跑到秦皇岛,再冲向南京、徐州、柏林、深圳等地,马拉松承载了他的初入江湖、他的年少成名、他的追梦历程。

这原本是属于中年马拉松跑者的叙事。

很长时间里,马拉松都被定义成为中年的爱好,更准确说是中产的爱好。据《2019中国马拉松大数据分析报告》显示,在马拉松项目上,男性、女性都是以45岁-49岁年龄段占比最多,前者占比达到18.3%,后者甚至超过了21%。

人到中年,越战越猛,这一点在专业跑者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马拉松之王”基普乔格出生于1984年,在年近35岁时成功打破世界纪录,成为人类历史上首位跑进2小时的马拉松运动员。

事实上,我们翻阅三五年前马拉松的相关报道,也会发现这一项目被默认为中产的爱好,年轻爱好者的存在感相当薄弱。

比起徒步、骑行这些新兴运动,马拉松这种经典项目无疑缺了点小众、时髦的味道。这或许也能解释,为什么马拉松爱好者明明已逐渐完成年轻群体的扩容,却仍未得到广泛关注和报道。

这无法改变一切正在起变化的事实。一方面,在国内,何杰、张德顺、夏雨雨等新生代马拉松运动员正大放异彩,他们都是95后。另一方面,越来越多年轻用户在跑步超话、运动员微博活跃,他们展现出并不低于中年群体的热情。

据《2023年中国路跑赛事蓝皮书》统计,中国整体的路跑人群基数在增加,且核心跑者正变得年轻。其中,24岁以下的男性跑者,成为了半程马拉松的中坚力量。

这些信号无一不在证明,马拉松不断打开年轻市场,已有成为一种青年兴趣的基础。

3

马拉松,从线下跑到线上

在今年无锡马拉松上,何杰不只是成功刷新全国纪录,还拿下了一张走到巴黎奥运会的入场券。

这是属于运动员的好消息,也是属于赛事的好消息。

到今年,无锡马拉松已经落地整整十年,它是中国马拉松发展史最忠诚的陪跑者。

2014年,《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发布,群众性和商业性体育赛事的审批权自此慢慢放开,更多社会力量参与体育产业的运营和建设。

马拉松成为最先“松绑”的项目。在这个背景下诞生的无锡马拉松,可谓占尽天时地利,2014年第一届举办规模就已达到7000多人。十年过去,2024年无锡马拉松比赛吸引26.59万多人报名,成为中国马拉松历史上报名人数最多的比赛,足见影响力之大。

当然,中国马拉松的发展并不是一路畅通。由于赛事同质化叠加疫情影响,中国马拉松的热度呈现下降趋势。新用户的培育无法完成,老用户又存在流失风险,这对行业无疑是惨痛打击。

一个马拉松赛事的运营告诉我,历经短暂阵痛之后,他们开始把聚焦在线下的目光开始转移至线上,利用社交媒体、现代技术跟马拉松内容结合,试图让更多年龄层的用户能更近距离地接触、欣赏这项运动。

具体来说,大型马拉松赛事跟短视频、直播平台寻求合作、展开直播;视频网站加大布局体育的力度,在综艺里让明星嘉宾体验宠物马拉松、滑板马拉松等内容,吸引年轻用户的注意力;健身软件、运动品牌等推出限定奖牌、线上赛等内容,在微博这种具有广场效应的社交媒体做话题、做传播,让马拉松变成一种青年社交方式。

市场培育具有普惠性,马拉松行业再一次完成迭代升级。在今年微博的“超级马拉松月”,我们看到仅3月24日,就有无锡、武汉、重庆、成都等11城开跑。超过15万人跑马过周末,超过120万跑友参与线上讨论。

结合#无锡马拉松#、#樱花跑道有多浪漫#、#重庆马拉松#等热搜话题,我们会发现马拉松赛事大幅增多,竞争已经进入新一轮的内卷,主办方、品牌、城市等都在另辟蹊径整花活儿,从而撬动更大的品牌价值和商业价值。

打开那些热搜,运动员、健身爱好者、摄影博主等各圈层创作者发声,有人诉说比赛心路历程、有人打卡浪漫的樱花赛道、有人分享抓拍的精彩瞬间……在这一过程里,他们从参与者化身成为传播者,其源源不断地制造出新内容,助推相关赛事辐射至普通路人。

这是一个相互养成的结果,更是一次破圈扩张的历程。热搜无非是充当观测器,让外部拥有了清晰瞭望行业发展的机会。

4

马拉松经济学

2019年,规模达到800人以上的马拉松比赛就超过了1800场。什么概念?就是平均每天中国就有5场比赛落地。

先别忙着震惊,这还不是什么行业天花板。时间来到2023年,全国已有250万人完成过半程马拉松或者全程马拉松赛事,相较2022年增长50.75万人、14.27万人。与此同时,除一二线城市外,越来越多的三四线城市参与举办马拉松比赛,有些小县城也都火急火燎地展开布局。

如此狂热,难道只是因为爱吗?

当然不是。鲁迅没有说过,所有热门的马拉松比赛,都已在暗中标好价格。

但凡有点规模的马拉松比赛,都能够直接带来参赛者、观赛者等外来游客的涌进,刺激当地交通、饮食、住宿等消费,推动城市旅游经济的发展。

以无锡马拉松为例,2023年带动周边产业效益近1.95亿元,2024年带动周边产业效益将近2.8亿元。相关话题空降热搜后,不乏运动博主预测无锡马拉松将持续升温,在明年拥有更为可观的经济表现。

我们或许能据此判断,马拉松作为一种城市符号,经过专业化、成熟化、商业化的运营之后,正成为城市经济学的一大分支。也因此,无锡、武汉、重庆等城市跑到微博超级马拉松月,做了一个又一个的话题,刷了一波又一波的存在。

原因很直观。梳理淄博、泉州、哈尔滨、天水等城市的走红,微博都是绕不开的传播中枢、舆论主阵地。在这里,城市、热点、流量之间的距离极短,更容易形成链接和传播路径,从而展现出极强的渗透性。

比如说,无锡马拉松在比赛的前中后都在热搜站过岗,是路人都无法忽视的存在。而无论是借势热点还是自造热点,这都是这场比赛、这座城市跟用户建立情感连接的过程,最终作用于声量和实际收益。

不只是城市能从马拉松“借光”,健身、文娱、新消费等领域也都能借势马拉松,跟年轻爱好者完成双向奔赴,获得一些实打实的口碑和增长。

关键是姿势要对。在今年无锡马拉松,特步、吉利汽车、OPPO、伊利等品牌都颇有存在感,它们在何杰打破纪录后火速送上祝福。有意思的是,完成比赛的运动博主在#无锡马拉松#的热搜话题里晒出完赛包,樱花小笼包成为了抢眼的网红食物,让一个无锡本地消费品牌打开了知名度。

一个做运动品牌的朋友告诉我,以前马拉松的核心爱好者是中年人,这个群体已经得到了充分开发,可以挖掘的空间比较小。而年轻跑者是增量市场,仍有大量需求没有得到释放和满足,这是品牌发力的机会。

而年轻群体的消费偏好不同,对审美价值、情感价值更加看重”。为满足新用户的需求,相关品牌逐渐把注意力转移至线上,除了跟运动、健身、摄影等领域的博主合作,也会在官博输出马拉松的相关内容。在微博马拉松超级月,不乏赛事方和品牌通过赞助奖品、发放福利、科普马拉松知识等方式,完成了一轮轮话题传播。

在聊天过程里,这位朋友还提到“越来越多新跑者接触到马拉松,大家看到了他们的执着和热情,也发现自己对马拉松的了解并不多。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共同努力,是一个复盘、调整、共建的过程。”

打开#马拉松当天注意事项#、#跑完马拉松后如何快速恢复#这些实时热搜,我们也会看到,参与专业科普的创作者、品牌、平台等等,并不单纯是为了获取流量价值、商业价值,也是为了给行业发展做一些努力,可谓一举两得。

中国马拉松的发展是一场,历经孤独、困难、甚至生死的长跑。这十年里,这项运动一直在朝着更好的方向行进,如今成功抵达206时代。何杰、无锡、樱花赛道、热搜等等,都是这个时代的重要注脚。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