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地王”崩盘 这次武汉“同款”排队抢房会重蹈南京覆辙吗?

南京“地王”崩盘 这次武汉“同款”排队抢房会重蹈南京覆辙吗?
2017年12月18日 18:02 财经新知X

在严格的楼市调控下,各地的楼市明显后力不足,11月份的南京排队买房就已经算是调控政策下的“怪象”,12月份武汉更是14天内开9盘,全部售罄。

限价和“抢人”政策,导致武汉抢房盛景

12月1日,清江锦城开盘,650套房源,750人抢,日光。

12月3日,君澜汀岸开盘,604套房源,日光售罄,销售额5亿。

12月4日,滨江天地三期网上开盘,509套房源,200秒售罄,销售额14亿以上。

12月5日,招商一江璟城开盘,200余套房源,近400人抢,日光售罄。

12月8日,中海光谷锦城认筹,500套房源,认筹金10万,千人连夜排队。

12月10日,公园里开盘,250余套房源,日光售罄。

12月11日,保利大都会网上开盘,271套房源,400秒售罄,销售额10亿以上。

12月14日,保利上城网上开盘,644套房源,100秒售罄,销售额7.3亿。

12月14日,新城璟棠项目突击排号,3000人连夜排队

……

12月刚刚过半,大武汉连开9盘,几乎每天都有开盘,几乎每天都能售罄,而且无一例外全都是日光,甚至秒清。

▼武汉人民抢房盛景

市场再调控,也阻止不了武汉人民置业的冲动;天气再凄冷,也无法冷却武汉人民抢房的热情。

在这个时候,我们不禁要问一句,为什么?

因为限价,利益被赤裸裸的放在眼前。

投资客,甚至是刚需客,在购房时最看重的是什么?有人说是,价格、学校、商业、轨道交通、物业、户型、品牌等等。其实,哪有那么复杂,就是两个字儿:“预期”。

现在买是多少钱?未来能卖多少钱?这中间的差价是多少?未来的差价就是预期。

以往,这种预期往往来自于主观或者客观的判断,比如说,有地铁,能增值多少?有商场,能增值多少?有学校,又能增值多少?

现在,限价来了,预期的判断逻辑,极其的简单粗暴,而且看得见。

一手房限价卖多少?周边的二手房又是多少?预期是多少,一目了然。

▼一二手房价格倒挂幅度排名

瞧瞧,这是一二手房价格倒挂幅度排在前10名的城市。在这些城市里,谁仍会发生偶尔的抢房,时不时地搞个大新闻?

成都、武汉、杭州、南京、郑州……

这些城市的一二手房普遍存在10%以上的价差。

对于武汉来说,二手房比一手房贵14%,而这14%就是预期的刚性兑现。以前需要各种研判的涨幅利润,如今就这么赤裸裸的摆在你面前。

你心动不?

因为抢人,突破调控政策的口子,也被赤裸裸的放在了眼前!

2017年10月11日,武汉颁布了抢人新政策。

其中有一个大招最狠:“留下就是武汉人”。

留汉大学毕业生年龄不满40周岁的,可凭毕业证申请登记为武汉市常住户口,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不受年龄限制。

这个政策好吗?

从长远的目光看,这是有利于武汉城市百年基业长兴的好政策。但如果短视一点的看,这就有点扯淡了:“武汉在限购啊”!

要知道,武汉是一个拥有100余万大学生,每年有30万大学毕业生的教育强省,这么放开落户政策,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所谓的限购也就被这么变相的放开了。

于是,落户落了一个多月,武汉又积攒了1个月的“新武汉人”,12月就这么迎来了又一波的抢房潮。

在武汉的“抢房”已处强弩之末,兔子尾巴长不了。

其实总结来看,武汉这波的抢房潮,也就是上面说的两个原因:

限价,导致一二手房价格倒挂,14%的利润预期,被提前释放。

抢人,导致压抑一年的限购,被提前打开口子,新武汉人的需求也被提前释放。

于是,12月份的武汉,异常妖孽。

在这股妖孽的热潮下,当很多人丧失理智,加入抢房的大军的同时,武汉的市场热潮下,出现了两股暗流。

11月份,武汉的二手房价格回调3.7%。

从下半年开始,武汉原本持续走高,异常坚挺的二手房价格开始走下坡路了,而且从10月份17986元/㎡的顶峰价格,回落到17306元/㎡。

二手房价格下滑3.78%!

这说明了什么?面对一手房在限价影响下,持续趋稳的价格,二手房的房东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预期——

挣多少是个够,是不是可以收手了?

其实,二手房市场一向如此,非常容易受到政策、舆论和市场的搅动。

管住了一手房,基本也就管住了房地产,至于二手房,向来善于见风使舵。

我们说,武汉抢房潮的根本原因是,限价导致的一二手房房价倒挂,如今,二手房的房价开始松动了,原有的房价倒挂也开始回缓了。

那么,逼着人们去抢房的刚性预期还会长久存在么?

市场客户被逐步透支。

11月武汉62盘入市,日光盘有42个,整体开盘去化率为96.4%。与10月38次推盘、22次日光相较,11月日光率下降了9.9个百分点,开盘去化率下跌了2.6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还有一个数据对比。

在11月份之前,武汉的绝大多数项目都执行着全款优先、绑定车位、捆绑地下室的销售策略,并且动不动就几十万的天价“茶水费”也不断出现。

但是,进入11月份以后,我们发现,天价茶水费基本消失了,随之消失的是捆绑销售,紧接着是按揭也能慢慢选到房了……

这说明了什么?

除了政策管控和市场监察力度的增强,还有一个重要信号就是,武汉的客户在一步步的被透支。

第一波被透支的是愿意支付额外费用的客户;第二波被透支的是愿意全款选房的客户。如今轮到了第三波,愿意按揭的客户……

武汉的市场一步一步的被拉到了“临界点”。

排队抢房之后,是南京“地王”的崩盘

其实,在武汉之前,南京就已经上演了排队抢房的盛况。

11月13日,南京10盘同开,一共推出3300套房子。15000名的南京土豪朋友们,上演了一出熬夜排队的大戏,连开着玛莎拉蒂和保时捷的哥们也老老实实找好车位,安生排队。

南京河西此次开盘的10个楼盘,因为限价的原因,除了保利天悦和金隅紫京府均价在4.5万/㎡之外,其余均为3.5万/㎡。

而河西在2016年5月份新成交地王的楼面价已经突破了4.5万/㎡,如果加上建安、精装、税费、营销等乱七八糟的成本,售价5.5-6万/㎡妥妥的!

而河西周边的二手房售价基本已经达到6万/㎡以上,这是来自市场给出的价格!

一手房3.5-4.5万/㎡,楼面价4.5万/㎡,二手房6万/㎡。

一倒手,每平1-2万的价差,40%以上的收益率!

这不是买房,这是在发福利!

当然,这个福利也不是谁都能抢的?有门槛,而且不低!

要全款,基本上除了个别项目之外,绝大多数的项目都要求全款优先,即便是可以按揭的个别项目,也基本要求80%以上首付。这10个楼盘的购房起步资金大都在300-600万之间,而且要求7天内付清。

要验资,最低的验资门槛都要求180万,最高的要求430万,验完资才能摇号。

明白了吧,这15000名开着豪车、带着马扎、裹着毛毯、抱着枕头、彻夜排队的南京朋友们,都是轻轻松松能拿出几百万资产的真有钱人。

15000人,人人手执200万以上的验资单,涉及资金合计达300亿以上,预期收益达到40%以上……

只是这样的抢房盛况并没有解决房地产的危机,南京“地王”的崩盘就是最好的证明。

2016年4月,北京京奥港集团旗下嘉诚鼎盛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下简称嘉诚鼎盛)以2.235万元/平方米的楼面价摘下麒麟板块一地块,一举成为该板块“地王”。

但就在前两天,南京多家本地媒体报道,京奥港未来墅项目工地已于11月25日停止了施工作业,承建方称是开发商拖欠工程款所致。

高价拿地的京奥港,还曾利用外部融资开发项目,与信托公司合作发起了合计34亿元的集合信托产品。

据相关信托公司官网的内容显示,这一合计34亿元的信托计划,正是“以股权方式投入嘉诚地产,用于支付南京市江宁区麒麟科技创新园中心地区8-3 B2地块二类居住用地的土地出让金及相关税费”。

而工商信息显示,嘉诚鼎盛的投资人已于2016年5月由京奥港集团、北京京奥港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信托公司。不过,官网上已无法查到具体到期期限。只能从同花顺等网站查到,该计划的信托期限为18个月。

即便如此,仍然出现了今天的局面。

事实上,南京京奥港未来别墅项目,只是南京“地王”的一个缩影。据统计,截至8月30日,南京有35幅地块的楼面价格高于2万元/平方米。

查询发现,这些高价地块规划出炉动作较快,但入市速度却相对慢得多。其中,南京江北板块的银城G99地块和金辉G102地块在今年2月拿地,6月就已经公示规划,7月两工地都已经在打桩;还有位于西善桥的绿城G100地块也于今年2月出让,8月规划已经出炉。

南京盈嘉地产黄如涛表示,“前面有限价的红线,后面又有政策的约束,那么开发商只能加快规划施工,有的项目售楼部已经建好,但是就是迟迟不申请领预售证,随着监管趋严和限价,高地价投资额不断增加,开发商预期价格无法短期实现,那么处境会非常尴尬,一些中小型房企会出现资金链紧张甚至断裂的情况。诸如京奥港‘地王’项目出现的情况,南京其他‘地王’还会有这样的现象出现。”

只是,南京的地王崩盘会是孤例么?

答案是否定的,肯定不是,它只是打响了2018年水深火热的地王悲惨前途的第一枪。

这主要是由地王自身的性质所决定的。

很多人认为,10月的大会之后,房地产调控必然松动,因为很多城市已经受到调控影响了。但是无人能料到,大会后,接踵而至的却是全国性的大巡查。这一举打破了很多希望和信心。

也就是说,不管是严格的限购限贷,还是限价,都很难有所改观。其实限购还好,因为各地花样繁多的人才引进计划,其实已经变相的开了限购的口子。

但是限价,却注定是一个无法逾越的高墙,因为它与数据直接相关。

很多城市出台规定,房地产在售价格不能超过去年10月。去年10月发生了什么呢?就是起源于北京,全国性的限购限贷的开始。一直到今天,这都是各地的尺度和标准线。

但是如今看来,这个尺度和标准执行起来已经越来越难了。

因为去年以来,大部分在售的项目,都是之前的已推地块,地价低,就算是严格执行限价也赚的盆满钵满。

但是到明年,2016年的数百个地王就要入市了。他们拿地的价格无一例外都超过了当时的售价。按照规律,他们无一例外都会豪宅化,因为只有豪宅才能有足够的溢价,也才能赚取更多地利润。

但是,不幸的是,它们一出生就遇到了一只巨大的限价之手,牢牢的钳住脖子,压得它们喘不过气来。

在这个时候,那些财大气粗的,比如说央企、前20,还可以暗藏不出,一直拖着,拖到拖无可拖的那一天。而不至于项目停工、烂尾,但极大可能会影响到建筑质量。

然而那些底子薄弱者,但是有充满冒险精神的中小房企麻烦就大了。对于很多中小民营房企,拿错一块高价地,基本就是葬送了整个企业人生。

其实今天的情形也并不新鲜,历史早已演绎了许多次。

曾几何时,在南京隔壁的杭州,被称为豪宅制造者的绿城,因为疯狂抢拍地王,在市场寒冬时,陷入破产危机不是一次两次,并且和融创上演了分分合合的闹剧,一直到投身央企才算是稳定下来。

我们有很多个理由相信,2018年,很多地王会将自己的企业拖向末日的深渊。

南京地王崩盘,仅仅只是开始,末日路途还远远没有结束!

延伸阅读

12月11日,任志强在谈到当下的房价问题时表示,在政策调控的不确定性下,目前,决定房价的主要还是政策。

以下为任志强发言实录:

我个人认为在中国这个非市场化的房地产领域,我不敢说国家是非市场化的,我至少敢说房地产领域是非市场化的,决定房屋价格的是政策。

政策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政府计划着土地的供给,这个大家都得承认,没有计划指标你是拿不到土地的。

政府审批着房价,政府决定着交易的权利,政府控制着网签的数据,政府决定着房价的涨幅,政府决定着收入的增长,同时政府也决定着利率和税收。换句话说,不管什么都得听政府的。所以说,政策决定了房价。

决定房价的因素可能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国家层次,就是基本制度,决定了不同的周期变化,有一些可变,有一些是不变的。同时有一些是可以博弈的,比如说微观政策,是可以通过市场博弈进行的,那么当微观政策宽松的时候博弈就非常明显。当然了,环境紧张的时候市场作用就小一些,就是得听政府的。

从国家制度来说,我觉得它决定了长期房价的走势,这是市场机制没有办法调节的,只有用制度改革去解决,如果制度不变,则房价的趋势是不会发生变化的,或者说,市场是没法决定房价的。土地制度问题,户籍制度问题,税收问题,市场化制度等问题,这些都决定了房价上涨与下降。

我们看一个很简单的图,这个图里面就是我们历史上所有国家都在用的历史发展阶段,就是城镇化的问题。我刚才看邓先生讲到了很多问题,他就忘了一条,各个国家在发生经济或者说房价危机的时候,是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最重要的是他们都超过了70%的城镇化率。不管是日本、美国、还是其他国家。

而中国还早着呢,说我们早着呢,就是因为我们真正的户籍制度化只有40%多,为什么在住房问题上要用户籍制度的制度计算呢,因为各个地方政府所谓的保障性住房只解决有户籍的人口和家庭。没有户籍的人口和家庭不在当地政府的保障范围内,如果不改变这个,就等于什么都没有改变。

刚才邓先生也说了人均套数问题,这也和我们的户籍制度有关,中国计算套数是按照户口本的户数计算的,但是我们已经有7700万人城市的独居户出现,但是户口本不是。独居的子女都出去单独住,但是户口还在父母的户口本上,就出现了很多研究机构计算上的巨大的错误。如果把户口本抛开,按国际的护照计算,一个人住就按一户算,所以国际和我们的计算有一个巨大的差别,就是因为我们是按户口本计算的。

北京市按户口本计算没有住房困难户,我当政协委员的时候连续提了很多年,低于7.5平米是住房困难户,当时都解决了保障问题。北京一共一万多户,要不然就是你还想住小房子,给你补贴钱了,你不愿意搬迁。要不然就给你搬家。没有解决的是没有户籍的这些人。这里面有一个重大的问题,和土地和户籍有关系,世界发展为什么房价相对平稳,就是有第三个和第四个城市化发展的阶段。

城区进入郊区的阶段和郊区城镇化形成的大都市圈的问题。中国没有,因为土地制度决定了你只能进入前两个,农村进入城市和小城市进入大城市,房子都聚集在那里,只有在这里可以弄房子。没有办法去郊区,郊区土地是集体土地,所以房价平均不下来,也没有办法平衡。

第四个部分更不存在了,我们历来都讲城镇化的问题,或者城市群的问题,中国有城市群,但是很难有大都市圈,因为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的问题造成的。但是国际上都是大都市圈,而不是大城市群。城市群是一个相互依赖的竞争过程,而都市圈是合力发展的关系,差别就是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造成的结果,比如说非北京户籍的人在北京干活,卖了半天力气还得被赶走,在国际上根本不可能存在,这也是中国的特殊性。

所以我们没有第三、第四个发展阶段的时候,房子只能集中在城市,没有别的办法。农村的房子说拆就拆了,没有产权证。这就是我们存在的巨大矛盾。

第二个层次,土地政策。这张图是中国的季度土地和房价的关系。在座很多媒体说开发商买了高价地,完蛋了,开始后悔了。开发商从来不怕买高价地,因为他们可以做更好的房子。

要提高住房的质量,面粉比面包贵,是比现在的面包贵,开发商可以做更好的面包可以卖高价。问题就是政府不让你卖高价,所以高价地都出现了问题。土地的关系和房价的关系可以看到,根子在土地上,如果不解决土地制度的问题,没戏了,你让房价不涨,只能靠权力。北京今年批的八九万的房子都疯抢,因为可以卖11、12万。

这是全世界都有的,而我们中国没有按全世界去做的事情,就是我们用平均数做标准。有一本书《平均的终结》告诉我们所有的平均都是错的,全世界住房水平统计上都是使用的中位数。是因为中位数的控制是控制低收入阶层以下的数字里面有没有他们能买得起的房子,不是计算中位数以上的房子,那是富人买的,爱卖多少钱没有人管,那和政府没有关系。

由于中国从来不公布中位数,所以,所有的房价收入比都是错,你的房价、房屋面积和家庭收入都不是按中位数计算的。那就是变成你和马云的关系,他赚的钱你们俩一平均,你比别人都富。

所以我们得出的基本结论,中国得不出一个完整的可以和世界对比的关系,就是缺乏中位数。

土地制度来看,暂时还破不了题。

户籍制度决定了人口拼命向大城市集中,如果没有这样一个结果,资源和收入分配一定是不合理的,非户籍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的原因就是那有资源和收入,没有办法,他们就得往大城市跑。

什么情况下从城市里面出去呢,就是因为那些地区的收入低,所以很多没有资源的城市人口是减少的。因此要用当地城市的户均计算,一定是错的。

我们可以看到北上广深的人口迅速增加,为什么老说北上广深是一线城市,而且房价高。从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看这个比例关系也差的太多了,他们的高收入群体进来的时候不是按当地的户籍人口计算的收入,而是外来人口携带着大量的财富进入到这个城市,所以这个城市的房价就高了。你们看北京大多数外来人都买得起别墅,买得起最好的房子,怎么能不高呢?这就是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户籍制度导致的结果。

没有办法,你要是把这几个城市的外来人口比例降下来,或者让最有钱的这部分人别进这些城市,房价就没有那么高了。因此一定是政策决定的价格,这是长期政策,最主要的是土地和户籍,还有金融和其他的问题。

宏观政策里面也包括了金融政策,很多人都讨论今天房地产和金融会议。正是政策决定了利率问题、货币总量问题,决定了资金价格、融资方式和投资房子的问题。

比如说中央政府可以下令,所有的境外投资人不准投房地产,不准投娱乐业,其他的国家会做这种政策吗?不会。只有中国会,大量外面的企业卖资产回来了,这就是宏观政策决定了对市场的影响问题。

其中,当基础设施建设占主导地位的时候,我们可以看见,增长方式是一种。当我们决定要保持相对GDP的时候,你会发现离不开房地产,所以无论如何用各种办法利用房地产,因为房地产解决了大量的税收和土地财政收入问题。

如果不要基础设施,不要经济增长,就可以不要房地产。房地产税收在地方税收里面占36%,全国税收大概占40%,一共六种税收和房地产相关。

其中,土地财政占的比例也很大,几万亿。北京今年大概2800多亿土地的收入,如果把这些扣除了,对我们的财政影响多大?至少在短期之内我们还没有看到用任何办法可以替代这一部分。

大家都知道不好,利用土地财政是非常不好的政策,但是怎么替代呢?

这是今年我们房地产对GDP的贡献度,到二季度的时候6.9,三季度变成了6.8,为什么少了零点一个点,就是因为房地产少的0.1,二季度的0.5个贡献度变成了三季度的0.4的,到四季度估计还得降0.2个点,如果别的补不上,四季度可能也就是6.6%的样子,因为房地产掉下来了。拿什么补?

我们至少到现在为止不管你用什么政策,短期之内出台的任何政策都补不上这多少万亿。

房价来说,大部分形成了这样的关系,非良性循环的关系,当我们处于低潮的时候,政府采取了一些启动措施,然后开始进入疯狂的阶段,然后开始调控,调控完了之后又进入低潮,然后再启动,再调控,这是历史上的宏观政策,大多数这样循环和重复,所以房价一定在一定的阶段里面进入疯狂,然后低潮,然后再启动。

这次没有人知道会不会再启动了,谁也不敢说何时调整政策。可能会有一些变化,但是这个变化是什么,没有人知道。

我们很希望建立一个长效机制,最好把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都改了,让中国的政策改的更合理,这样的话,长效机制就可以稳定增长。

我们看了宏观再看微观,微观上来说,当一个市场里面没有产权,没有交易环,没有定价权,没有竞争中的价格信号的时候,还叫市场吗,我们不知道。至少我们可以看到所有的限的政策都破坏了市场规律。

经济学讲很清楚,最重要的是价格信号,如果价格信号是限购的结果,或者限制网签的结果,比如说高价房不让你网签,在座的各位都知道,可能也都遇到过,就是低价的多签一些,房价就下降了。高价房子不是没有人买,而是不让你网签造成的结果。价格信号是虚假的时候,你知道这个市场的价格是多少,我们没有办法判断,就是因为价格信号已经不真实化了。

从供求关系来说,今年已经出台的政策,大概有70多个城市出台了300多个文件,所以这300多个文件想达到什么目标,就是控制价格。全年的情况来看,今年是中国有房地产历史以来历史上最好的一年,什么最好,就是销售量最大,销售金额最高,最多的一年。

至少到目前为止我们看到的数据还是很高的,可能11、12月会有所下降。但是或许有比去年有0.5个增长也是最好的,至少价格上是这样的。

为什么呢,因为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是无法被改变的。无论如何也不会被改变。

比如说有一些规律是不变的,向大中城市集中和特大城市受到限制。到目前为止是没有改变的,尽管中国的房地产是非市场化的,但是其他方面还是有一些市场化的东西。这些市场化的竞争形成了,无论政策怎么变化,市场化的规律是不会因为房地产政策变化而变化的。

房地产政策并不能改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对资源的需求。比如大家都说学区房的问题要解决,可是如果你不建更多好的学校,怎么解决?这就是资源不平衡的问题。

资源不平衡的时候,那个地方的房子就是贵,没有办法平和,所以这些是不变的。

还有一些会改变,我们已经看到了价格的双轨制,短期之内的市场因为政策的限制和调控会发生很多的变化,比如说依限价而降价,不批你一定的价格你不是要降价吗,本来你想卖11万,批你8.5万,或者是因为现金流而降价,你本来想拖两年,但是现金流不够了,就需要降价,因为限制购买造成的降价也会出现。

换句话说,我个人觉得,现在有一个口号“新时代”,新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确定性。没有人可以知道新时代以后会出什么政策。今天你不知道,明天也不知道。

但是有几个东西是我们知道的,比如说刚才说的金融问题,金融问题不仅仅是信贷问题,最重要的是一个货币贬值的问题。

货币贬值对物价和资产价格的影响是巨大的,不管是房子用来住还是用来炒的,这个不需要讨论,需要讨论的是如果货币不贬值,房价怎么会变成这样?

我们过去1970年大白菜两分钱一斤,2010年2.8元,现在可能5元了,你们看看涨了多少倍,如果我们的货币不断贬值,1970年的时候房租1.2元,现在是3000到一万元的都有。那就是货币贬值造成的影响,这是金融影响很重要的部分,不要以为金融影响仅仅是指当前的货币增量还有货币贬值。不仅仅是当前的利率,利率确实影响购房问题,但是长期的货币贬值问题对资产价格的影响是巨大的。

我们还可以看到房屋真正的价格变化,每个人都在吵吵,1992年的时候是990元一平米,全国的平均房价。我已经告诉大家用平均房价的数字不合理。

2017年6月份,7288元一平米。1992年到2017年,涨了多少倍?房子涨了七倍多,是不是你们认为涨的倍数很高了?但是我们再看一下1992年一个大学生的工资是多少?84元,换句话说1992年84元的大学生,你一年的工资够买一平米的房子,你干12个月能买一平米房子,虽然房价很低。但是你干一年才够。

到了2017年的时候,大学生的工资多少?3500元左右,84元到3500元涨了40倍,房价才涨了七倍,你的工资收入涨了40倍,什么概念,也就是两个月多一点点可以买一平米房子,你们认为现在的房价高吗?是收入增长决定了房价,如果说收入不增长了,或者说宏观经济情况,实际经济情况都不好了,你的收入不增长了,房价能涨吗。

这个跟前面的图联系在一起的,就是货币不值钱了,两个月的工资够买一平米的房子,你的房价收入比是多少,按照中位数计算,住房中位数60多平方米,就是夫妻两个人房价收入比很低,5左右,一年可以买12平米房子。五年买一个60平米的房子,人均30平米。1:5的房价收入比还高吗,很低了。

但是在某一些地区差别巨大,包括前面所说的北上广深,人口高度集中的城市里面,最后造成的结果是高收入人群大量集中,房价极高。这就是房价的情况。

换句话说,除了政策变化以外,可能发生的房价变化,我已经告诉你了,如果还猜不出来,说明你没有听懂。

有人担心集体土地入市,可以告诉大家,集体土地建租赁性住房是我在政协上的提案。那时我被批评了六七年,最后他们说现在批准在12个城市用集体土地建立租赁性住房了。

有人担心集体土地入市会影响房价,我告诉大家,根本不可能有大量的供应量,没有那么多的城市集体设施能进入到集体土地可以建设用房的土地上去。所以我2011年提出这个提案,到目前为止唐家岭地区的改造,到现在建了5600套房子,一年建了不到一千套。原来北京计划36个村,现在只改了6个村,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别想用大跃进的方式认为集体土地入市就可以解决很多的问题。

更重要的问题,租赁性住房在全国行不行?我觉得如果全国普遍铺开就是错误的政策,最多不超过20个城市大量的需要租赁性住房。

为什么这么说?

第一,租赁性住房,要有一个长期建设的过程,我们商品房建设,邓博士说刚刚满足基本的需求,还是在现有的城市化的标准上。如果城市化继续增加,总量还是不足的,你用多少年能解决租赁性住房的建设问题;

第二,并不是所有城市都需要建设租赁住房,我们认为大概十个城市左右,只有特大城市和大城市才需要,房价越贵的地方越需要,而超过平均房价一万块钱的城市有多少个?19个,如果超过一万块钱需要建设租赁住房,就19个城市,超过两万的地方就9个城市,房价越低的地方越不需要租赁市场,房价三千块钱你建租赁住房干吗,中小城市出了门五分钟骑自行车到农村,在那租一个房子很便宜,建租赁房干什么。所以大量的建设租赁房并不是合理的东西。

更重要的是,租赁性住房不会影响到房价,凡是房价高的地区才需要租赁性住房,凡是租赁性住房数量最大的地区都是房价最高的地区,全世界都如此。

不要以为租赁性住房可以降低房价,没门。我用几个左晖给我的图,美国的十个大都市的租赁情况,可以明显看到这些地区都是房价最高的地区,而他们租赁市场靠谁提供呢,在美国最好的是REITs,他们的应用量远远比房地产公司多,所以REITs占了很大的量,因为享受减税和低息等等政策。

另外一个,香港的租赁市场,可以明显看到,自有住房的比例是51%,但是租房的比例占45%,房源哪来的,可以看到63.7%是私人住房提供的。也就是说,邓博士刚才说的,德国如此,全世界都是如此。德国我们作为专门的调查,住房合作社里面政府只占17%,私人占70%多,中间的差是机构或者基金的。

再看一下日本,中间的蓝色的比例最大的是私人住房,所以租赁市场大量靠私人住房解决的,而不是公有住房解决的。北京目前的私人住房源20%,常住人口的租赁比例占34%,什么意思?就是五到七个人租一套房子。所以左晖先生把老百姓的三居房子租了,把客厅打两个隔断说变成了五间房子了,老百姓觉得挺好,因为客厅带窗户,结果这次不行了。

怎么办呢,这就是北京需要的大量的租赁住房造成的结果,你没有办法解决马上能够提供的大量的住房,而大量住房的人是谁呢,不要以为是北京户口的人,大多数是非北京户口的人,很明显,租赁性住房解决的是过渡性的问题。

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过去大家买房的时候都发财了,我们要感谢党和政府,党和政府的政策让我们发财了,如果中国继续坚持改革和市场化的道路,就必须开放市场或者恢复市场的定价权和交易权,但是我们现在实在不知道政策怎么样,我们只能说政策可能会改变,所以加快住房制度改革和长效机制建设是重要的任务。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