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基因:IPO数据造假背后,是基因技术撑不起的千亿市值

华大基因:IPO数据造假背后,是基因技术撑不起的千亿市值
2017年12月28日 17:24 财经新知X

华大基因董事长又说大话了。

12月27日,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在2017深商大会上表示,未来的5-10年,可以化学合成任何生命,不是开玩笑,人造生命的进展可能比人工智能还快。

此前汪建公开反对HPV疫苗(宫颈癌疫苗)接种,有“医药一哥”之称的德传投资董事长姜广策在朋友圈转发相关文章并称,“只能说这个董事长很无知,这个股票很高估,买这股的投资者很可怜!”姜广策随后表示,董事长缺乏最基本科学素养,股票被严重高估。

汪建曾表示,华大基因将来会所向无敌,这是科研和产业共同决定的。目前华大针对全体员工进行癌症检测,“如果我们的员工有什么问题,那也是我们的耻辱。”未来华大将做到人人可及,实现终身服务。

如此看来,之前王老吉可延寿事件中,华大基因总裁尹烨的点头似乎也并不是礼节性的了,难怪王思聪怒怼:“礼节性点头也是傻逼”。

不过,华大基因的争议还不止于说大话这么简单,上市前的IPO数据造假和狂飙的股价也成为争议的焦点。

华大基因IPO被疑造假

华大基因在2015年12月11日的招股书显示,生育健康类服务2014年产量约为51.56万个,销量约为51.56万个。

而在2017年3月14日报送的招股书申报稿则显示,2014年产量约为42.51万个,销量约为42.51万个。

同时,招股说明书中涉及的相关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数据又一致。虽然数据出入明显,但华大基因并未在招股说明书中给出任何解释。

此外,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开刊登的判决日期为2015年1月12日的判决书显示,2014年,华大基因中心建设项目入驻大梅沙片区,因涉及土地利用性质、环境保护等方面问题,收到三千多人的联名反对信。

另据(2016)粤行申1522号和(2016)粤行申1523号的广东省高院行政裁定书显示,华大基因的控股股东因建设项目将会造成环境污染且有潜在生物危险而两次遭到周围居民反对。

值得注意的是,在华大基因招股说明书中,上述三起诉讼情况并没有进行披露。

今年11月27日,华大基因董事会关于上述问题,向华大基因发布问询函。之后,华大基因发布公告回复深交所问询函,称招股书两次预披露稿的数据差异原因为统计口径不同造成,公司财务信息真实、准确。

而针对深圳大梅沙的项目建设工程引发的周围部分居民反对及三起行政诉讼案件,华大基因也在公告中做了相应回复。

公告称,截至公告披露之日,三起案件中的两起案件均以原告败诉终结,最后一起案件尚处于二审审理阶段,待终审判决。公告还称,依据相关规定,华达控股作为第三人涉及的上述三起行政诉讼案件不属于法定需披露项,公司招股书无需披露。

但市场似乎对华大基因的回复并不“买账”。在11月28日短暂反弹后,华大基因在12月29日盘中近乎跌停,创下截至目前近一个月新低183.6元/股。

业内人士表示,在IPO申报资料中出现这样的数量差错,无论原因如何,都可看出华大基因在基础管理方面存在重大缺陷和过失。

华大千亿市值遭质疑?

事实上,除了招股说明书的披露问题之外,市场对华大基因的各种质疑声也越来越大。主要集中在华大基因是否拥有足够的技术来支撑目前的高市值。

看空华大基因的投资者认为,华大基因并没有所谓自己高科技含量核心技术,只是在2013年收购了CG公司测序仪的专利知识产权。

与其说华大基因是靠技术致胜,不如说其是靠购买别人机器做服务更贴切,核心技术掌握在上游企业手中,华大基因永远都要受牵制,这样是赚不到大钱的。

在基因产业链上,上游为测序仪器和试剂供应商,中游为基因测序与检测服务提供商,下游为医疗、科研机构和企业等使用者,而号称基因测序第一股的华大基因更多的是通过早置备国外先进设备建立起的行业地位。

虽然华大基因业务贯穿上中下游,但其核心业务仍然是测序服务。收购CG也是一把双刃剑,这相当于把测序巨头illumina逼成了自己的竞争对手,illumina自然不会把战略优先合作权给予华大,尤其是不会给华大优惠价格。而华大基因在近期还无法离开illumina的设备。

另外,华大基因的未来盈利增长点似乎也不在基础技术的提高上,而是集中在无创产前的市场拓展。

华大基因副总裁刘娜此前在公司上市时表示,基因检测属于新兴产业,大众意识处于不断提高的阶段,华大基因的渗透率也在较低的水平。

数据显示,每年新生儿有1100万元,随着二胎放开,新生儿应是1900万元到2000万元,无创产前在市场上的渗透率不足20%。刘娜称“大家想一下随着市场的增长我们的空间有多大?”

同时,华大基因在科研方面的投入力度并不如想象中的大。其招股说明显示,2014年至2016年的三年内,公司在科研方面的投入的增幅并不算大,研发费从1.31亿元增长为1.77亿元,而在2015年还出现了大幅下跌,仅为1.02亿元。

从未来的AI+基因大数据领域看,华大面临的挑战也很大。华大拥有大量基因数据,但是数据处理及AI还没有顾得上。汪建也曾表示,现在很多业务忙不过来。

尽管如此,华大基因市值仍然曾超过千亿,这意味着华大基因高估值也存在合理性。

而华大基因拥有的多个“首次”叠加的基因题材,吸引了大量散户投资。

公开资料显示,华大基因是中国甚至全球最大的基因组学研发机构。是中国第一个参与测序人类基因组、第一个收购国际测序仪公司、第一个在中华世纪坛留名、第一批获得国家食药监总局批准临床应用产品、中国第一家国家基因库的建设运营者。

华大基因的技术水平、业界地位、政府支持等各方面的优势,也让投资者对其颇为看好。其还未上市时,就先后获得了红杉资本、软银、云锋基金、深创投等四十多家投资机构的支持。

此外,华大基因上市以来正赶上一系列蓝筹医药股市值提升阶段。尤其是在恒瑞医药市值突破2000亿元的示范作用下,作为行业龙头,华大基因必然会享有一定的市盈率溢价。

汪建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在上市那天有一个表态,至少五年不减持。中国的出生缺陷、全球的出生缺陷不控制不减少,我永不减持,华大基因怎么估值都不为过。”

基因测序市场竞争激烈

《招股说明书》显示,华大基因2016年营业收入为17.11亿元,营业利润为3.82亿元,其中,收入来源最高的是生育健康类服务,达到9.29亿元,占比54.62%,其次是基础科研类服务和复杂疾病类服务。

华大基因业务构成

在生育健康类服务领域,华大基因正面临来自贝瑞和康、安诺优达等的猛烈攻击。贝瑞和康成立于2010年5月18日,业务聚焦于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及仪器试剂盒销售,2016年收入达到9.22亿元,净利润为1.42亿元,与华大基因几乎旗鼓相当。

在资本市场,贝瑞和康正积极筹划借壳A股上市公司天兴仪表,有望与华大基因争抢中国“基因测序第一股”。

至于安诺优达,其在无创产前领域号称占据10%左右的市场份额。有意思的是,贝瑞和康、安诺优达都是由前华大基因员工创办的。

这类公司业内戏称为“华小”,专注于在细分市场寻找机会。而在“华大”“华小”之外,国内基因检测公司的数量已超过600余家。

华大基因历年五大客户来源

客户对华大基因的黏性似乎也在不断下降。除了中科院首次掉出前五大客户,作为华大基因2016年第二大客户的美年大健康自身也开始布局基因检测平台——美因基因。

后者在2016年11月已完成1.67亿元融资,已开发出易感基因检测、肿瘤早期筛查、药物敏感基因检测、微生物基因检测等“治未病”的基因检测产品。

在业内看来,“分食者”数量日益增多得益于产业成本下降和可观的市场增长空间。

二代基因测序技术已将成本从16年前单个人的9526.3万美元降至今天的1000美元,虽然仍不便宜,但对需求的刺激依然显而易见。

以华大基因力推的无创产前检测为例,按照渗透率20%,单次检测费用2000元计算,华创证券预计存量市场大概有64亿,这还没有考虑二胎开放效应。

而全球基因测序市场喷发态势更为火热,业内预计其市场规模将由2007年的7.9亿美元增长到2014年的54.5亿美元,预计2018年其市场规模将达到117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1.1%。

到2022年其市场规模更将突破300亿美元。Markets and Markets预测,中国的基因测序产业2012-2017年间年复合增长率有望达20%-25%。如此快速的增长未来势必吸引新一轮玩家的进入。

2015年下半年,时任华大基因CEO王俊、华大科技CEO李英睿等人离职创办碳云科技,聚焦AI+基因大数据。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华大未来产生冲击。

不过汪建并不认为,他表示,一家独大没有好结果,基因测序市场无穷大。

汪建这么说也有其底气。2017年12月18日,深交所发布公告称,从2018年第一个交易日起,华大基因将被调入创业板指数。

不过让人意外的是,就在当天,华大基因开盘后一路震荡下跌,最后居然跌停了。

A股市场永远存在不确定性,而站在“基因科技”的风口,曾经市值达到千亿的华大基因未来该何去何从呢?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