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张士平和他的魏桥传奇

逝去的张士平和他的魏桥传奇
2020年03月02日 09:41 砺石商业评论

砺石导言:梳理张士平辉煌的一生,探寻魏桥伟业背后的秘密,不难发现,有两种精神与张士平相伴一生:一是艰苦奋斗,二是敢于打破藩篱的勇气。

砺石商业评论作者 张军智 | 文

1

新冠肺炎疫情笼罩中国大地的时刻,在制造业大省山东,一大批

企业

展现出了极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厚道鲁商”的家国情怀,他们捐款、捐药、捐医疗防护用品,为一线抗疫斗争,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这批企业中,有一家企业在抗疫斗争中的表现格外突出,其高效的行动,甚至受到了商务部和人民日报的点名肯定。这家企业就是魏桥创业集团(下称:魏桥集团)。

1月27日,疫情发生之初,魏桥集团立即通过转账方式捐款3000万元。这是山东省慈善总会收到的第一笔涉及新型肺炎疫情的企业爱心捐款,也是山东民企中的第一笔助力鲁鄂两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捐款。紧接着2月1日,魏桥集团又号召员工捐款抗疫。不到10天时间,近8万名员工捐款额就突破了200万。2月6日,魏桥集团董事长张波又远赴德国,克服重重困难,采购了一批医用手套、防护服、护目镜火速捐给抗疫一线……

春节期间,市场的防护口罩变得极为紧俏,对此,魏桥集团紧急部署,要求旗下的山东向尚服饰文化有限公司立即组织员工返厂,紧急转产,生产口罩。经过职工们加班加点,不计报酬的劳作,魏桥集团第一时间,向抗疫前线,发运了10余万只民用防护口罩。

此后,为了应对防控一线对防护服的迫切需求,向尚服饰又在2月10日紧急转产防护服和隔离衣。他们一边加班加点改装调试生产线,一边紧急采购奇缺的生产原料,仅用了不到三天时间,一次性防护服和一次性隔离衣(非无菌)就成功下线。

魏桥集团旗下的子公司——虹桥控股,春节期间也组织员工加班加点,积极生产药用铝箔产品抗击疫情。魏桥高效的表现,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困难和挑战,是最考验一个企业实力与能力之时。支撑魏桥高效助力抗疫斗争的背后,正是这家公司的能力和实力。

魏桥集团是集纺织、染整、服装、家纺、铝材、热电等产业于一体的山东省特大型企业,旗下拥有中国宏桥、魏桥纺织两家香港上市公司和一家A股企业——宏桥控股。

在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19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中,魏桥集团以超过2844亿元的营收位列第14名,是山东民企中的第一位。在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2019年世界500强榜单中,魏桥集团位列第273位,是山东上榜四家企业中的第二名。

当我们如今赞扬魏桥的快速反应能力与实力之时,不得不提起一位已经过世的老人,因为正是他亲手缔造了富有“家国情怀”的魏桥集团。他就是被称为“亚洲棉王”“铝电大王”的张士平。

35岁以前,张士平还是一个抗棉包的苦力,后来却将一个60多名员工的小企业,发展成了全球纺织和铝业的双巨头。梳理张士平辉煌的一生,探寻魏桥伟业背后的秘密,不难发现,有两种精神与张士平相伴一生:一是艰苦奋斗,二是敢于打破藩篱的勇气。可以说正是张士平身上的这两种精神,令魏桥在两个被视为“夕阳产业”的行业里,创造出了非凡的成就。

2

位于鲁北平原的滨州,很长时间以来都是山东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但那里盛产棉花,棉花既可以用来做纺织原料,副产品棉籽还可以用来榨油,所以滨州的很多

工业

企业,早年都是从棉油厂发展而来。张士平的事业,也是从一家棉油厂开始的。

1964年,18岁的张士平参加工作,在邹平县第五棉油厂(供销系统下属企业)做推棉工。这个工作是企业里最累最苦的活之一,一个棉花包100多斤,平均一天要抗几十包,但张士平不怕苦,不怕累,重活累活抢着干。

“文革”期间,张士平又被下放去修黄河河道。因为舍不得穿仅有的两件衣服,烈日下他每天光着膀子拉车,皮肤晒得脱了一层又一层。修了四个月河道,他又接着回单位抗棉包,一干就是十几年。

长期艰苦的工作,不仅磨练了张士平的意志,还让他养成了“少说话,多做事”的务实风格。1981年,因“能吃苦、最勤劳”,35岁的张士平被选为邹平县第五棉油厂厂长,虽然只是一个60多名员工的小厂。

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于棉花管控,第五棉油厂虽然号称是棉油厂,但实际上除了旺季收购棉花简单加工,其它时间基本都处于停工状态。这就造成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浪费,企业也是连年亏损。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张士平拿出了自己的全部积蓄,又号召工人们一毛一块集资,硬是凑了10万块巨资,置办了一台榨油机设备。有了榨油设备,张士平将生产从棉花加工拓展到了大豆、花生、棉籽的油料加工,保证了棉花淡季时企业也能正常运转。

除了拓宽业务,张士平针对当时国企“吃大锅饭”的状态,还发起了一系列雷厉风行的铁腕改革。当时棉油厂很乱,用他的话说:“车间甚至还有大便,窗户上连一块玻璃都没有。”为了整治工厂,他制定了极为严格的纪律,迟到一小时,罚款一个月工资,并且开始推行超额按件计算工资制,多劳多得。

一些习惯了懒散工作作风,又吃惯了大锅饭的工人,向上级领导告状,张士平直接说:“想干就干,不干走人。”有些不满的员工对他辱骂,围堵,但张士平坚决铁腕治企,绝不退缩。当时,有一个员工因为违反规定,偷吃了三颗花生米,被他坚决开除,这个员工的亲戚还是县领导。而对超出生产的员工,张士平则给予他们比以往多几倍的工资,升职也很快。

张士平的铁腕管理降低了生产环节的低效和浪费,提升了企业的运转效率,这些最终都形成了市场上的成本优势。第五棉油厂也因此面貌焕然一新,效益像火箭般蹿升。1984年,第五棉油厂以400万元的利润夺得当年全国供销系统利润第一名。

1985年是张士平很风光的一年,这一年,由于企业表现突出,作为一个地方小厂的领导,他被评为全国商业劳动模范。他后来很爱跟人聊起这次的经历:“在主席台上,总理亲自把劳模证书颁给我。”

但同样是这一年,由于全国棉花供大于求以及众多竞争模仿者的出现,棉油厂仓库棉花积压、流水线停工,工人们又开始无所事事。张士平出去拜访客户,也时常吃到闭门羹。

经过考察,张士平发现虽然棉花滞销,但当时棉纺织业的市场需求非常大,所以他决定开始涉足棉纺织业。

1986年,张士平和全厂职工集资89万元,建成了有52台织机的毛巾厂;1988年,他抓住全国棉纺织行业跌入谷底、纺机价格最低的机遇,自筹资金1000多万元建设了1.6万纱锭纺纱厂……

从收棉花、加工棉花转向做棉制品,然后打入整个纺织服装领领域……别人都在收缩棉花生产,张士平却在大举购买设备,将业务范围扩展至下游,扩大生产规模。在此期间,他把工厂从国企改制成了民营控股,国有参与。魏桥就此诞生。

1993年前后,中国纺织行业的寒冬,很多地方的纺织企业都陷入困境,但此时张士平却带领魏桥逆风而行,投资了3.3亿,趁着原材料市场低迷之时将棉纺织生产线扩大到全国之首。

能在全行业低迷之时,还敢于四处扩展,魏桥的秘诀是成本优势,其经营指标长期处于行业前列。行业不好时,魏桥能赚钱,行业好时,魏桥更是一日千里。2001年,随着中国加入WTO带来的巨大机遇,魏桥将市场迅速扩大到了全球。

3

发展棉纺织需要电和蒸汽,但在世纪之交的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国家电力紧缺,电费不仅贵,而且还不能保证供给。生产火热的魏桥常被拉闸限电,不得已之下张士平决定触碰长久以来只有政府才能做的事情,建电厂。

新中国从来没有私人建电厂的先例,张士平疯狂的想法,惊动了国家电网。电网局领导找张士平谈话,表示如果魏桥建造电厂,以后国家电网将不再为魏桥供电。但张士平毅然决然表示不会放弃。

对魏桥建电厂的想法,当时有支持者称之为“电改小岗村”,是打破垄断的电力改革先锋;反对者常在安全、环保方面上提出异议。冒着风险,张士平东奔西走,最终得到了政府的审批。1999年魏桥开始成立自己的电厂,之后不断新增电厂,并最终建立起在当地孤网闭环运行的独立电网,史无前例地从国家电力体制上打开了一个缺口。

电厂建成之后,魏桥不仅获得了稳定的电力供应,还将自己此前最大的能源开支直接降低1/3。要知道纺织行业的用电成本相当高,和人工成本几乎已经持平。成本的大幅降低,让魏桥的竞争力更加明显。2005年,魏桥纺织成为世界最大的棉纺织企业,至今无人超越。

不过随着企业的发展,张士平又迎来了新的烦恼,就是发的电太多,用不完。为了能够更好利用电能,张士平经过长时间的调查和考证,决定进军铝材行业,并成立了魏桥铝业(中国宏桥)主攻电解铝。

在电力成本占全部生产成本的比例高达45%的电解铝行业,张士平的低成本电力,让他游刃有余地占领了市场高地。不仅如此,他还用10年时间逐一打通了整个铝的产业链,从上游原材料铝土矿石到氧化铝、电解铝,以及下游的铝材料加工……魏桥生产的铝广泛应用在汽车制造、电子用品、医药包装等众多领域,而且不断朝着高精尖的方向发展,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畅销全球的苹果手机,其90%的外壳都用的是魏桥的铝材。

2015年,整个有色金属产业陷入严重过剩,商品价格大幅下降,行业内所有企业都愁云惨淡,只有魏桥创业与中国宏桥,不仅将自己的全球排名大幅提升了71个位次,还逆市实现令人惊叹的收益。市场上曾经流传着一个说法,“魏桥铝业的营业收入不到中铝的一半,但利润却是中铝的50倍”,这种说法虽然过于夸张,但也透露出魏桥恐怖的实力。

对于魏桥的成就,张士平将自己的经验归结为三个字:快、高、低。

“快”是说魏桥创业迅速的市场反应和项目完成能力,其所有项目基本上都是当年立项当年施工当年投产。21万千瓦电厂,电机组建完成,行业平均需要20个月,魏桥只用10个月。

“高”是指扩张不靠低水平重复建设。比如魏桥2000多种棉布中,高技术含量棉布占到60%。

“低”则表现在张士平令人叹服的精细化管理能力上。一个例子足以说明,当年魏桥纺织兼并国企滨州一棉时,滨州一棉拥有管理人员300人,财务人员12人,年销售收入1亿元;魏桥销售收入30亿元,对应的管理人员分别为20人,财务人员4人。

近年来,随着中国企业产能的过剩,在全国甚至全球,纺织、火电、铝行业,到处是行业性亏损的大企业。但魏桥虽然身处被称为“夕阳产业”的行业里,却凭严密的管理、精细化运营,不但活了下来,而且活得很好。

4

2011年,中国宏桥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后,张士平身价暴增,成为山东首富。虽然贵为首富,但苦孩子出身的张士平一直保留着简朴的生活习惯和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他用的手机只有200多块,偶尔也会拿出一部iPhone,但这部iPhone更多时候是他用来向别人展示上面的铝材,因为外壳用的是魏桥的铝。

张士平日常出差,一般都是一个人拎上包就走,不带随从。他曾表示,他非常看不惯有了职位、财富或权势就带上一大班随从讲风头和排场的人。“管理、纪律和作风都是上行下效。如果一个领导出行要有十几个跟班,这种作风,何谈企业的效率和成本控制?不用想都明白。”张士平说。

有记者曾看到他吃饭时,不小心把一块鱼肉掉在了桌子上,但他几乎没有思考,直接用手捡起来喂进嘴里。平时吃饭,掉在桌子上的米粒,他都会顺手捡起来,没吃完的饭菜都打包带走。

张士平早年的一个工友评价说,这个人太能吃苦,太勤劳,早年当厂长时,家里还养猪、种地,上班前,还要趁空给地里推上三大车肥。

吃苦、节俭、勤快、能干的本性,几乎伴随了张士平的一生。每天早晨4点钟,他都会起床慢跑1万米。早上6点40分,他第一个出现在早会的会议室。他说开早会有很多好处,可以解决干部懒散问题,可以随时反映问题,立即安排,形成企业的合力和高效率、快节奏。

很多成功的企业家,都有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但有时候过于节约时,就显得很抠门。张士平也是一个很“抠”的人,从生活到企业生产管理上,处处可以体现。但对员工的生活关怀上,他却极其大方。

为了让员工能在高房价时代,拥有自己的一个家,张士平先后建造了数万套职工福利房,而且他要求最小的面积也要达到90平米,要有三居室,最好是老人孩子都接过来。

在魏桥集团生活区,魏桥还建设了省级标准的幼儿园、学校、养老院和医院。员工和家属看病免收治疗费,药品也只收成本价。

为了让员工能有更好的生活,随着企业发展,张士平也非常舍得给员工涨工资。有媒体曾统计,从2010年到2016年,魏桥就普涨过17次职工工资,平均每年近3次。“我工厂中16万名员工15万名是农民工,努力给他们涨工资,一年向农村转移资金70多亿元,努力带动了农民的致富。”张士平生前说,这是他最大的社会贡献。

但魏桥惠及的并非只是自己的员工,在当地,很多上下游企业的发展壮大得益于魏桥的拉动和帮助。围绕魏桥的产业,在邹平形成了庞大的上下游产业链,并由此而产生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和税收。甚至连当地百姓用的电,都要比国家电网便宜不少。在许多人邹平人眼中,是张士平养活了自己一家,改变了魏桥镇乃至整个邹平市的经济状况。

农村出身的张士平一直对农民怀有非常深厚的感情。他经常提到的一个故事是,当年厂里招一百名员工,前来排号报名的竟有一千多人。他说:“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企业家,看到那么多农民渴望就业,都会全力扩大生产扩大就业。”

曾有人问张士平,纺织行业利润薄如刀片,有没有考虑进军房地产行业。张士平说:“我认为,一个国家必须发展制造业。制造业是安排劳动力就业的重要产业,是国家的脊梁。如果制造业企业稳定、有利润,产业工人有活干,国家就会稳定。如果制造业企业面临倒闭、工人失业,社会就容易动荡。这不光是钱的问题,不光是挣钱多少的问题,还起着稳定就业的作用,是很重要的民生问题。”他说他的偶像是王永庆这样的实业家,而不是李嘉诚。

2018年12月29日,已身患重病的张士平最后一次出现在集团的年度表彰大会上。26个分会场的5300多名参会人员,对他的到来,报以长久的热烈掌声。张士平在会上强调说:“我们的治厂方针、企业精神可以提升改造,但基本的精神一定要传承下去。企业发展初期,我们打破大锅饭,实行责任制,管理从严,改变了企业面貌,过去的一些方式方法今后可能用不着,但是艰苦创业的精神一定要传承下去。”有评论说,这是张士平在向儿子张波及“后张士平时代”的企业高管们传授衣钵。

5个多月后,张士平去世,一代传奇就此谢幕。但他“为国创业,为民造福”的家国情怀,却在魏桥集团中得到了传承和延续……

*参考资料:

《别了,苦行僧张士平!山东首富西去,一代传奇就此谢幕》 作者:齐敏倩

《山东首富张士平辞世,从出苦力到3000亿企业掌门人》来源:第一财经

《为逆转而生的山东首富,能否再次逆天改命?》作者:隋唐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