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主要上市 中概股未来新趋势?

双重主要上市 中概股未来新趋势?
2022年09月12日 10:59 瞭望财富

近年来,美国政府开启了一系列打压中国企业的手段,打压的范围则从高科技领域转向一般领域,从生产、消费市场转向资本市场,与之相对的便是中概股的日子越来越难过,时不时的出现暴跌。

中信建投在研究报告中指出,2021年2月至2022年3月期间,逾280多只中概股市值从峰值2.8万亿美元大跌至1.4万亿美元,缩水约一半,众多业绩卓越的中概股面临估值被低估的窘境。

在大约一个月前,美东时间2022年7月29日阿里巴巴被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列入“预摘牌”名单,一时之间引发市场震动,截至当日收盘阿里巴巴美股股价下跌11%,至89.37美元。

所谓的“预摘牌”制度来源于美国2020年通过的《外国公司问责法》(HFCAA),该项法案提出:如果在美上市外国公司连续三年无法让美国监管机构检查审计底稿,允许SEC将其从交易所摘牌。

自该法案诞生以来,虽然明面上并没有针对特定的国家或者公司,但事实上却一直让中概股举步维艰。由于部分中国企业的审计底稿涉及中国用户的隐私和数据安全,根据我国《档案法》和《保守国家秘密法》的明文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和本法第十六条规定的档案以及这些档案的复制件,禁止私自携运出境。”

这就意味着这些中概股一旦交出审计底稿,那么将违反中国的《保守国家秘密法》,但不交出去则违反美国的《外国公司问责法》。

作为中国企业,自然以中国的法律作为优先。据统计截至今年3月,共有261家中国公司在美国上市,总市值约为1.3万亿美元,算上这一次新增的阿里巴巴、蘑菇街、猎豹移动等4家中国企业,已经被移入“预摘牌”名单的中概股公司已经达到了192家,比例超过70%.

虽然目前还尚未有中概股真的因为该法案被强制退市,但根据法案的三年时限,最早在2023年就会出现被强制摘牌的可能。有专家指出,中概股需要为未来美国资本市场愈发“政治化”的趋势做好准备。

不过事实上,随着中美关系逐渐进入敏感时期,不少中概股企业已经提前为自己铺好了后路。

就拿这一次被列入名单的阿里巴巴来说,在今年7月26日,阿里巴巴宣布申请在香港实现双重主要上市,预期将于2022年年底前生效。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8年香港交易制度改革后,有不少中国科技公司就已经选择在美国和香港两地上市,但在交易机制设计上,大多以美国为主要上市地,在香港挂牌多采用“二次上市”模式。

而双重主要上市是指同一公司在两地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但与二次上市不同的是,双重主要上市在两地挂牌的并非同一批股票,而是或挂牌非流通股、或增发股票,所以两地拥有同等的上市地位,这意味着企业即使在其中一个上市地退市,也不会影响到另一个上市地的上市地位。

不难看出双重主要上市相较于二次上市多了一份独立性,当然申请过程也较为复杂。作为流通市值超2万亿港元的龙头公司,阿里巴巴在完成双重主要上市之后,不但可以摆脱SEC对中概股的“遏制”,也可以更好应对单一市场的不确定性。

业内人士分析称,2019年阿里在香港是属于二次上市,纽约仍为主要上市地,目的是为美股投资者提供更多交易空间,股价也与美股挂钩。此次将二次上市变更为双重主要上市后,中概股美股和港股的定价相互独立,这也有望提升香港证券市场的定价能力,吸引国际投资者增配阿里港股,给港股市场注入新的流动性。

事实上,近段时期以来双重主要上市正在逐渐取代二次上市,成为中概股回港的主流模式。截至目前,已有知乎、贝壳、小鹏、理想等中概股公司均实现了在美国和香港双重主要上市。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许正宇表示,目前有70%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已回港作第一或第二上市,他表示,香港欢迎任何符合港交所标准和要求的企业来港集资。

顺便一提,除了港交所之外,新加坡交易所近期也动作频频,意图吸引中概股回流。据彭博社报道,新交所近十几年来新上市公司数量持续减少。因此新交所正加紧与寻求在美国或中国香港以外上市,以及有意提高在东南亚知名度的中国公司进行谈判。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