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下来的一些看法

对接下来的一些看法
2022年12月05日 21:41 乔令同学

近一个月以来,港股准确地诠释了什么叫做涨跌周期,恒生指数反弹超过30%,恒生科技指数反弹已经接近50%。

本轮反弹主要是以超跌为主,连国美电器都反弹了40%以上,以及关注度极低的美图反弹超过70%,也就意味着本轮反弹完全是由情绪主导的一波超跌反弹。

之前压制港股估值的主要是两部分,一是美联储加息导致美股大跌以及地缘政治风险引发了外资恐慌;二是宏观大环境疲软,以及各大互联网公司业绩下滑。

而当下的风向确实发生了一些转变,首先是宏观大环境上,随着逐步的放开,接下来几个季度经济上会有明显的复苏,不论港股还是A股,这一点都是决定市场中长期的最关键因素。

其次港股互联网科技经历了长达两年超过60%的下跌后,原本权重占比较高的外资仓位可能已经降到了谷底,而内资仓位在逐步抬升。根据IFind数据显示,南向资金截止到12月5日净买入额为3256.46亿元,而北上资金的净买入额不足800亿元。

数据来源:IFind

A股这边除了医疗器械,其余几乎是全面上涨,主要是旅游、餐饮、食品、保险、免税这些疫情受损较为严重的行业。

如果放开进度进展顺利的话,那基本可以确认这里就是年度低点了,2023年也将迎来一波不错的复苏性增长。

01.地产政策回暖

房地产的三支箭政策,暂时解决的还是地产公司债务,以及在手项目完工的问题,因为如果没有新的融资支持,很多中小地产可能就此消失,手里大量的在建工程也就无法完工。

而解决了再融资问题,也并不是要重新刺激房价,房价能不能涨关键还是要看需求端,核心还是要看居民资产负债表的修复情况,所以那些负债压力太大的,这波还是撑不过去。

2013年,市场也曾出现CPI指数平稳PPI指数下滑的类似现象,而当时推出的PSL,以及地产去库存的政策,确实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最核心的原因是居民杠杆率较低。

而现在再来一波涨价行情很难,首先是居民杠杆率,2014年居民部门杠杆率为36%,而到了2020年居民杠杆率上升至62.2%,到今年三季度上升到62.4%,这也就意味着可加的空间很有限了。

其次是需求端,地产没了投资属性,可以说减少了一大半的需求,只是刚需和改善需求也主要集中在一些经济结构较好,人口净流入较大的城市,过去那种百花齐放的场面应该是很难再见到了。

地产未来整体规模会缩水,行业的竞争格局也会朝头部集中,中腰部负债压力大的还是会被优化掉,比如碧桂园这种负债规模已经飙升到1.58万亿的,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当然,短期并不需要考虑基本面反转的问题,只要预期有好转的迹象,就能支撑股价上涨,整体来看地产的利好是越来越多的,至于未来开发商的盈利能力能否回暖,这个都是后面的事情了。

02.复苏预期兑现

行业受损严重的主要集中在餐饮、酒店和旅游这几大行业,相关公司过去两年也几乎都在亏损,但市值表现并不差。

比如桂林旅游,今年涨幅超过40%,去年涨幅也超过20%,整个旅游板块年内涨幅几乎都在20%以上,航空里的国航也连续上涨两年,近期港股的海底捞一周时间拉升超过40%,这就意味着预期正在加速兑现。

包括互联网公司在内,短期还是情绪主导,基本面是否真正扭转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预期开始反转了。

但股价涨上来了,终归是要回归到业绩上,比如之前如日中天的CXO,业绩高增长的情况下,市场就已经开始为2023年的业绩担忧,是否不及预期,是否有下滑风险?盛极而衰,其实是涨多了里面的人有获利了结的需求。

现阶段的复苏行情也差不多,企业盈利不能长期改善的,短期股价拉高了后面还是会跌下来,比如旅游板块里的一些地方景区,原本在风控前就不赚钱,总不能风控几年后反而更赚钱了。

互联网流量见顶是共识,三季度能看到,大多数互联网公司利润的回暖主要是靠降本,比如长视频平台营收增速见顶,净利润大增主要是依赖裁员,部分头部公司甚至连研发团队一并砍。

阿里的电商业务压力还是大,即便实体经济复苏,阿里所面对的竞争格局依然激烈。买量的成本还是高,百度、B站、快手这些严重依赖买量来支撑收入的公司压力依然很大。

反而美团的基本面更强势,三季度新业务减亏的情况下,营收增速依然是两位数增长,而且依托重资产运营在本地生活领域建立的业务壁垒已经牢不可破。

互联网行业第二增长曲线没跑出来的,后面涨上去的还可能跌下来,毕竟中长期还是要看成长性。

03.结尾

整体来看市场好消息大于坏消息,随着人气不断地回暖,市场补涨也会轮动,比如一直疲软的半导体,以及近期一直在调整的医药。

当然,疫情链的要注意风险了,一些检测类相关的公司,一旦风控全面解除后,这类公司可能就是历史大顶(不再被需要)。

医药行业未来主要看创新药和医疗器械的自主替代,而半导体可能更偏向于材料和设备。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