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怎么熬过来的?

日本是怎么熬过来的?
2024年06月30日 19:33 乔令同学

上半年全球资本市场几乎都是牛市,唯独A股相关指数表现疲软,上证跌幅0.25%,深证-7.10%,流动性偏紧的北证50更是下跌了34.52%。

公募这边的情况也不乐观,混合型基金7894只产品中,仅有3225家翻红,下跌比例高达59%,股票型基金的下跌比例也超过60%,百亿偏股型产品中大多数也都在亏损,而且很多已经是连续四年了。

根据同花顺全A的数据,5358家公司中,上涨超过5%的仅有639家,有816家红盘,下跌比例超过84%。

如此大面积的亏损比例,可见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融券做空规则就能解释清楚的,本质问题还是经济基本面上的问题。

之前我们说过沪深300看宏观,宏观看地产,地产看居民部门的购买力,而眼下地产的需求端限制陆续被解除,首付比例及贷款利率也在下调,但地产数据上并没有明显升温,仅部分地区传出带看火爆。

地产一边连着居民部分的财富,一边连着财政收支,同时地产链也直接影响银行、建材、工程机械等多个行业,产业链条很长,可以说是牵一发动全身。

从最新的5月份财政数据来看,也能感受到宏观层面的压力,1-5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的收入为9.69万亿元,同比降2.8%,这其中下滑较多的几个大头,土地和房地产相关的契税收入下滑8.7%,土地出让权收入下滑14%。另外还有一项是证券交易印花税下滑50.8%,显然是投资者活跃度及交易量下滑导致(这两年股民有多难,谁买谁知道)。

收入端在减少,可支出端根本就省不下来,1-5月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0.84万亿,同比增长3.4%,这里主要是教育支出(1.64万亿)、科学支出(3388亿)、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86万亿,还有债务利息支出5061亿,增速分别为2.3%、1.4%、4.5%和7.3%。

所以,近期市场消费相关的公司都在普遍下跌,一个是因为消费端的疲软,另一个就是因为要开源节流要增收,大概率要动消费税。

核心问题是:化债

其实日本当年为了解决债务问题也加过消费税,最终导致消费更加低迷,再加上泡沫破裂后居民部门的资产严重缩水,日本陷入了长达15年的通缩。

1985年广场协议签订后,日元大幅升值,对于海外投资者来说,只需要通过套汇就能躺平赚取日元升值的收益。一时间,大量的国际资金流向日本,买股票、买债券、干地产,而正因为日元大幅升值,日本出口的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下降,外需减弱,导致出口增长放缓。

为了解决问题,日央行于1986年至1987年2月持续5次降低,把政策利率从5%干到了2.5%的历史低点,低利率一直持续到了1989年。也就是这几年的时间,国内市场的流动性严重过剩,再加上出口的减少,资金脱实向虚,大量的资金流向资本市场,催生了日本有史以来最大的泡沫。

之后因为日本央行收紧流动性,主动刺穿泡沫,所引发的“失去的二十年”,这些你们应该都听过了。这二十年,日本经济衰退的最直接表现就是GDP陷入停滞,居民部门的工资几乎没怎么增长。

这背后其实还有个根本的原因:美日贸易战

广场协议签订的目的,是要解决美国贸易逆差的问题,但是在日元大幅升值的情况下,日本本土的产品价格,在国际市场就失去了竞争力,同时因为美国对日本出口的产品限额、增加关税(电器、半导体加收100%),这就导致日本企业不得不将大量的制造业产能外迁。

其实日本企业对产能外迁也是乐见其成的,一个是因为日元的大幅升值对海外的并购直接有利,另一个就是新兴市场国家的劳动力成本要比本土低很多,不仅可以降低并购的成本,同时也能保持日本产品的物美价廉优势。

直到今天为止,日本多个产业在海外依然保持着较高的生产比率,比如纺织业至2023年是55.4%,汽车的海外生产比例是44.2%,电器设备和电子设备这两年有回流本土的迹象,但也高达39.5%。

产业外迁带来的好处很直接,但是代价是日本制造业外迁后,国内的产能降低,就业机会减少,裁员、降薪又导致失业率飙升。

1992年至2002年这十年期间,日本的失业率从2.16%增长至5.36%,这十年几乎是一路飙升。

泡沫破裂后,大量的财富缩水,你说要不要降低支出勒紧裤腰带过日子?而支出的降低又直接影响企业端的收入,企业端的收入下滑了,那就会降薪、裁员,再加上产业外迁,就业机会的减少,对于经济来说毫无疑问是雪上加霜,最终就是居民部门的收入降低,资产负债表陷入长期衰退。

所以,这就是为啥日央行一路宽财政、降利率,都没能解决通缩的问题,因为让大家花钱变富确实很难。

但是日央行也不得不宽财政,一是要解决企业部门在泡沫破裂后的债务问题,二是要解决居民部门的债务问题。

其实这二十年,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一个:化债。

未来趋势是:科技

我们现在很多的现象其实都跟当年的日本类似,但是有一点不一样,就是我们拥有强大的内需市场。这一点是日本没有的。

而且日本人口近十年已经不只是增速下滑的问题,而是直接的减少。根据Ifind数据显示,日本人口从2008年的12806.3万人减少至2023年的12512.5万人,连续减少13年。

所以,为啥这几年又是二胎、三胎,因人口的红利弱化,不仅会导致需求的减少,同时也会导致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迁。比如这几年富士康立讯都相继在海外建厂(给苹果代工的

产业外迁对本土的就业经济都有直接影响,但是对企业的发展来说是长期长期有益的。日本在泡沫破裂后,尽管内需相关一塌糊涂,但是半导体、汽车、家电还有消费电子产业是领先全球的。

比如丰田,至今仍是全球市值第二大的车企(第一是特斯拉),本田在1990年后也是连续上涨十年,东京电子也是半导体设备领域的全球三强之一。

为什么这个时候提新质生产力,因为科技产业的崛起几乎是必选项。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已经建立的优势亟需持续放大,半导体的技术也有待突破。

未来的几年,我们应该能看到产销规模在全球(出海建厂)都领先的本土新能源车品牌,另外在智能化、自动驾驶方面也极具领先的汽车巨头。

半导体产业的技术也亟需突破,光伏产业如果不是因为各种“壁垒”问题,我们的技术和产能也绝对能卷死欧美。

不过发展需要时间,解决债务问题也需要时间。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