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剧《两京十五日》:用中式美学呈现大运河上的快意恩仇

舞台剧《两京十五日》:用中式美学呈现大运河上的快意恩仇
2023年04月04日 14:38 羊城派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艾修煜

4月14日至15日,由作家马伯庸同名畅销小说改编的舞台剧《两京十五日》2022版将在广州大剧院为羊城观众带来一场快意恩仇的华丽冒险。

《两京十五日》取材于《明史》中关于明宣宗朱瞻基的一段真实历史,马伯庸将其扩充为一部近70万字的长篇小说。70万字的著作改编成舞台剧会有怎样的呈现?该剧给出的答案是:由226个角色和400余件服装道具打造的“高能三小时”。

尽管时间较长,但该剧紧张刺激的剧情足够引人入胜。此外,精致的木质宝船、古香古色的香炉、身临其境的水牢,甚至是写实的“蛐蛐儿”道具,这些书中令人记忆深刻的事与物,都被道具和服装师巧妙地还原至舞台上。光影与多媒体的配合,营造出亦真亦幻的沉浸式场景和千军万马的宏大场面。同时,剧中有大量武打戏份,刀光剑影的设计也让演出氛围更加激烈刺激。

临近开演,舞台剧《两京十五日》2022版导演赵淼、执行导演及演员王萌、编剧唐夏娃向观众介绍了该剧的创作经历和幕后故事。

导演赵淼:秉承“三不动”原则改编原著

问:舞台剧《两京十五日》2022版创作最大的难点在哪?

答:首先,体量本身是一个巨大的难点,近70万字的原著被浓缩为剧本后,仍有54万字。小说当中丰富的场景,众多的人物线索,还有交织在一起的故事线,放到舞台上都要进行浓缩、精简;第二个难题是舞台呈现层面上,要用虚拟的美、象征性的美,去表现写实的故事和写实的人物情感;第三个难点是要用戏剧的方式去呈现这部小说,我们希望舞台能像原著一样呈现出史诗般的气魄和大场面,但是舞台剧的时间和空间都是有限的。

导演赵淼

问:在删改原著时,我们秉持了怎样的原则?

答:原则就是“三不动”,关系到人物情感推进转变深化的情节不能动,推动人物成长转变的情节不能动,拉动人物关系走向改变的情节不能动。

问:你认为舞台剧《两京十五日》2022版里有哪些突出亮点?能否用几个关键词概括一下?

答:首先是“中国”,我们借鉴了中国戏曲的表演方式和表演观念,观众能看到一种属于中国戏曲的美学表现;第二是“快节奏”,舞台场景和表演场面的变换是非常迅速的,故事全程都在快速推进,观众会觉得剧情非常紧凑紧张;第三是“假定性强”,观众可能不会在舞台上看到真实的房屋、大船、山林、运河……但是我们用假定性的表演,把属于山、属于城、属于水、属于火的所有意象的东西呈现出来,并且有留白。剧组里的所有人都有一个共识——我们要向中国传统的山水画、戏曲、音乐学习,要向中国的传统美学去借鉴,最终呈现在舞台上的东西,我们希望它是美的。

问:你的导演风格常常被贴上“擅长肢体”的标签,你排斥这种评价吗?在剧版《两京十五日》里,你有延续这种风格吗?

答:贴个标签也挺好的,从创作风格来说,我们确实希望首先专注于一个专业领域,再不断拓展。事实上,当我们越扎根某个类别的创作时,越能发掘这个类别中的可能性。舞台剧《两京十五日》中,有关“肢体”的表达,占了60%至70%吧,我们在舞台上留出了很多形体表演的空间。编剧、视觉总监和其他幕后设计师,都围绕着形体表演的重点特色,来进行创意设计。

演员王萌:吴定缘的内心有浓情大爱

问:在剧中饰演吴定缘,你是如何理解这个角色的?

答:我对他的第一印象是“行尸走肉”,他颓废,不在乎任何事情,甚至也不在乎自己。但是当走进他的内心之后,我发现他的内心充满了浓重的情感,而且是一个拥有大智慧、大爱,很侠义的一个人。放荡不羁、终日饮酒的表象源于他的身世,是他的面纱。整个剧通过3个小时的展现,把他从外到里扒得很透彻。

演员王萌

问:作为饰演者,你如何解读吴定缘与苏荆溪的感情线?

答:剧中,吴定缘是个“大冤种”,他跟苏荆溪尽管互有情愫,但因为各自的使命任务和造化弄人,所以这份情感难开花、难结果。但是,以我自己的角度来看,我觉得他们俩最后的结局是开放的。他俩是否在最后走到了一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全看观众自己的感受,我不用去定义他俩到底在没在一起。

吴定缘与苏荆溪

问:自该剧排练以来,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答:最深刻的感受就是每天都特别特别累,我们剧组全员都瘦了,我瘦了快20斤。每天我们不只需要排戏、对戏、背台词,还需要天天练武打、练形体,体力消耗特别大。

问:全剧3个小时的体量,对演员和观众来说都是考验。作为演员,你同时兼任了该剧的执行导演,你们是如何努力消解时长带来的疲惫感的?

答:整个戏里从头到尾有37个场景,这就意味着在3个小时里,平均每5分钟就要换一次场景,而且是大场景,为的就是不断变换,不断让各种新的形式进来,不断地呈现新的刺激内容和矛盾冲突,让观众在看的时候应接不暇,这样观众就可以一直跟着剧情走。

编剧唐夏娃:年轻人的友谊最打动我

问:作为编剧,面对《两京十五日》原著中的海量情节,你是如何取舍的?

答:情节的取舍着实是让我花费最多心思的地方。原著中有太多精彩的情节,每一个人物都有他自己身上的戏,哪怕是一个小小配角,也有出彩的地方。但舞台剧时间有限,我们只能保留主要人物的主要线索,让故事主线围绕十五日的惊心动魄之路展开。但是,其他人物也并没有完全摒弃,我们会尽力用恰当的篇幅、巧妙的方法,来讲述他们的故事。

编剧唐夏娃

问:在构思剧本的时候,原著的哪一部分情节最打动你?

答:最打动我的是几个年轻人的友谊。他们从一开始素不相识、甚至是互看生厌,慢慢成为意气相投、共同作战、甚至可以为对方付出生命的朋友。在特定的情景下,高低贵贱、君臣之别,这些条条框框都不再重要。他们回归于人性本身。我觉得,这种人类的原始情感特别宝贵。

问:读完原著后,你认为小说最突出的主题是什么?

答:我觉得是“成长”——书中人经历绝望、承受痛苦、携手战斗、收获友谊、取得成功,最终又不得不面对命运、接受“无常”。短短十五日,几位主人公都完成了蜕变。无论结局如何,他们都成了更好的自己。

剧中人物各有成长

问:剧本创作期间,你脑中想象中的舞台剧《两京十五日》2022版是怎么样一部作品?

答:我脑海里呈现的舞台剧是充满侠义精神、快意恩仇、青春热血又波澜壮阔的。在剧本整体成型之后,我会把自己代入每一个角色中,用这个人物的质感把属于他的台词念出来,反反复复很多遍,然后逐句修改,让台词风格更贴近每个人物。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图片 | 剧方

责编 | 吕航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