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基础研究三年行动计划出炉 松山湖持续加强源头创新

东莞基础研究三年行动计划出炉 松山湖持续加强源头创新
2024年06月28日 18:28 羊城派

为构建完善东莞市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体系,深入参与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日前,东莞市科学技术局发布了《东莞市基础研究行动计划(2024—2026)》(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东莞将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加快构建“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近年来,东莞不断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加强“从0到1”的基础研究,取得一批标志性、引领性重大原创成果,基础研究整体水平处于跃升期。《行动计划》提出,将形成以粤莞联合基金项目为牵引,以重大平台和基地建设为支撑,以开放课题基金项目等为补充的科学研究资助体系。计划到2026年,全市基础研究创新体系更加健全,管理体制机制更加优化,开放合作新格局更加完善,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高地。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东莞将实现四方面突破。一是实现全社会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R&D)经费比重达1.5%,财政科技创新资金中用于基础研究的支出稳步提高,形成财政、企业和社会力量共同支持基础研究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二是基础研究平台体系逐步完善,形成以实验室体系高校和大科学装置为核心,科研院所为支点的基础研究平台体系。三是学科整体发展水平大幅提升,形成一批交叉融合、协同发展的一流学科集群,全市新增4-5个ESI全球前1%学科,力争有学科达到或接近全球ESI排名前1%。四是支持300名青年科技人才开展基础研究,加快打造“青年基金-省杰青-国家杰青(优青)”的科学家培养体系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形成衔接有序、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

建设高水平基础研究平台体系

近年来,东莞持续补齐源头创新短板,在“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版图中,已经形成包括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先进阿秒激光、172家重点实验室和2家新型研究型大学在内的基础研究平台,持续输出源头创新成果。数据显示,东莞2022年R&D经费支出占比提升至4.10%,仅次于深圳的5.81%。2023年东莞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和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居全省第二。

在新一轮高水平基础研究平台体系建设上,《行动计划》提出,东莞将推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建设材料国家实验室基地,推进散裂中子源二期和先进阿秒激光装置动工建设,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将在松山湖科学城打造空间集聚、学科关联、深度合作和开放共享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形成以实验室体系、高校和大科学装置为核心,科研院所为支点的基础研究平台体系。

除了建设高水平基础研究平台之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成为创新人才培养主阵地、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

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

在培育人才上,要不断完善高层次人才梯次型资助体系和评审机制,支持科技人员潜心基础研究,创新人才引进、培育和激励机制,切实增强获得感,发现、培养和造就一批新时代创新人才,形成衔接有序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

要稳定支持青年科研人员开展基础研究。持续加大面上项目实施力度,支持青年人才开展自由探索,对于首次承担省级科研项目的科研人员给予优先支持。鼓励有基础的科研人员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持完成国家、省基金项目的科研人员申报享有东莞市市级人才待遇。

统筹布局基础研究项目体系

为充分发挥粤莞联合基金导向作用,《行动计划》提出,要深化与省科技厅、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委员会、松山湖管委会的合作,联合实施第二期粤莞联合基金项目。此前,根据《东莞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粤莞联合基金建设面向新一代电子信息与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和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与农业、数理与交叉前沿、人口健康等7大领域,并按照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等三类基础研究凝练方向,凝练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持续强化东莞市源头创新能力和水平。

除此之外,东莞将探索实施省实验室联合基金和实施开放课题项目,支持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依托自身资源优势设立开放课题项目,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与应用、大科学装置相关技术研发和实验方法开发。

支持企业加强基础研究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更好发挥科技领军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行动计划》中明确表示,支持企业建设各级重点实验室和发挥企业在基础研究及其转化中的作用。对落实企业将依法依规提供基础研究投入税收优惠,鼓励科技龙头企业自主开展需求导向的应用基础研究。

文 | 记者 余晓玲 通讯员 松湖宣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