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文脉 | 百年 “翰林谭家菜”重归南海

佛山文脉 | 百年 “翰林谭家菜”重归南海
2024年10月16日 23:47 羊城派

广东南海文教昌盛,代有其人,其中清末“翰林”谭宗浚较为特殊——正如书画大家启功先生所评价,他“以吃食闻名于世”。如今被誉为中国三大官府菜之一的谭家菜就出自其家中,百余年来薪火相传。2011年,“翰林谭家菜技艺”被认定为北京市西城区非遗代表性项目。

为了寻根,自2006年起,来自北京的中国烹饪大师、翰林谭家菜第四代传人刘为平多次南下到访南海,收集了大量谭氏家族的资料。2019年,翰林谭家菜(佛山)餐饮有限公司董事长、翰林谭家菜第五代传人谭学忠举办了“谭氏美食文化保护传承研讨会”,并成立了“翰林谭家美食研究中心”,邀请刘为平主持挖掘、整理和研发翰林谭家菜。

谭学忠(左三)、刘为平(右二)现场展示技艺

到了今年,刘为平、谭学忠等人合著的《鼎上有乾坤——翰林谭家菜大观》一书完成首发,“随意院子·翰林谭家菜”在南海区丹灶镇开门迎客。

“随意院子”园景

源起

“榜眼”翰林酷爱珍馐佳肴

198块进士题名碑矗立于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中,有元代3块、明代77块、清代118块,记录了51246名进士的姓名和籍贯等信息。其中,第55号碑为同治十三年(1874)甲戌科进士碑——第二名是广东南海县人谭宗浚。

2006年前后,刘为平从此碑出发,按图索骥,为自己虔心经营十多年的谭家菜,展开了一段“寻根访祖”之旅。在拥有400多年历史的南海谭家村,刘为平见到了谭氏宗祠。宗祠门前保存着完好的旗杆石,左右两侧分别立有榜眼谭宗浚的旗杆夹,上面刻着“同治甲戌年进士殿试钦点榜眼及第授职翰林院编修谭宗浚立”。村里的老人向他讲述,谭宗浚中了榜眼后,上京赴任翰林院编修,之后一直在外为官。

《鼎上有乾坤——翰林谭家菜大观》一书中指出,谭宗浚一生酷爱珍馐佳肴,留下了不少与饮食相关的诗文传世。例如,在《读朱子次刘秀野蔬食十三诗韵和作》中,他分别为乳饼、新笋、紫草、姜子、茭笋、南芥、蔊菜、木耳、萝卜、芋魁、笋脯、豆腐、白蕈各赋诗一首。但他对饮食的爱好并未只停留在文人的审美情趣上,在某种意义上,他还是一位美食理论家。他专门撰写了一篇《希古堂精庐饮食宴乐精义》,作为他对宴请与饮食理论的总结。“万人皆有,而我独绝,凡事应如此。”谭宗浚认为,大家都有的,我们也要具备,而且要做到比别人更好,好到“而我独绝”的程度,独领风骚。

谭宗浚的家宴,首先要摆出4种鲜果。所谓“二常有”,指主人珍藏的果品,平时不舍得食用,专门用于招待客人,足见客人之尊、主人之盛情;所谓“二新出”,则是指最新采摘的果品,以免存放过久而失去风味。“八围碟。夏,六素,两荤。冬,六荤,两素。”所谓“围碟”,即冷菜。夏天以素食材为主,讲究口味清淡爽利;冬天则以荤菜为主,追求味道浓厚。同时,谭家对器皿的选择也十分讲究,“围碟皆用好磁(瓷)”,用以衬托菜肴的色泽之美。

黄焖鱼翅

谭宗浚还曾说:“佳处约略言之,有画趣,有书卷味,有山野气,有花草香,所以欢绝也。”他强调的是,宴请必须讲究意境,饮食之道不仅仅是为果腹,而是追求一种审美情趣。因此,应顺应自然、契合时令,以达到至高的精神享受,如同赏画读书,妙处难以言喻,仿佛置身大自然之中,感受山野的灵气、花草的芬芳。

在谭宗浚时期,“谭家菜”美食底蕴得到了充分积淀。至其子谭瑑青时,谭家菜方正式成形。

成形

从后院私房菜到北京饭店

“普普通通的住宅房子,院子不大,书房一间算是招待客人的雅座。每天只做两桌菜,约须十天前预定。最奇怪的是每桌要为主人谭君留出次座,表示他不仅是生意人而已,他也要和座上的名流贵宾应酬一番。”散文家、翻译家梁实秋曾写过一篇散文《鱼翅》,收录在他的随笔集《雅舍谈吃》之中。他提到的“谭君”,便是谭瑑青。

据饮食文化专家杨铭铎介绍,清同治十三年(1874),谭宗浚得中榜眼,供职翰林院,就此移居北京。南人北上,酷嗜美食的生活习惯不改,而且变本加厉。其子瑑青,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对美食的追求犹胜父亲。就连谭家的妻妾都精于烹饪,向重金礼聘来的各派名厨问艺,汲取众家之长。日积月累,家厨中的粤菜受到京菜影响,再结合当地气候、物产发展变化,形成了风味独特的谭家菜。

民国时期,谭瑑青周旋于官场,诗酒唱和,家厨排场未减,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终致入不敷出。在米市胡同自家院中变相经营宴席、补贴家用。一开始,主理厨政的是谭瑑青的“如夫人”赵荔凤,厨艺广受称赞。后来因病,起用长期打下手的小伙计彭长海掌勺,自己则负责监督菜品质量。彭长海由此成为谭家菜的第二代传人。

在彭长海的带领下,谭家菜于1958年10月正式进入北京饭店。在北京饭店,彭长海带着十几名徒弟包办宴席,每天可接待几百名国内外客人。在北京饭店的30多年间,彭长海还培养了30多名徒弟,确保谭家菜的传承和发展,其中一位就是与彭长海同为国家级特级厨师的陈玉亮。

刘为平回忆,他于1993年结识谭家菜第三代传人陈玉亮时,陈已是“厨行神话级人物”,名满天下。而当时,刘为平刚过不惑之年,正“下海”创立北京“谭府酒楼”,特意从北京饭店谭家厅请来了由陈玉亮的同门师弟、谭家菜第三代传人王炳和带领的十人厨师团队。

返乡

从北京到南海,重新“在地化”

2013年,谭府酒楼的经营慢慢陷入困境,最终于2015年年中告歇。“难道就此翻篇吗?”刘为平心有不甘。此时,“翰林谭家菜制作技艺”已被列入北京市西城区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在朋友的介绍下,刘为平认识了世界谭氏宗亲族务委员会秘书长、来自广东顺德的谭学忠(注:现今佛山市南海区和顺德区,在谭家菜创始人谭宗浚所处的清代末叶,皆属南海县管辖)。谭学忠为谭氏后人,自幼耳濡目染,对谭宗浚父子的故事十分熟悉,对谭家菜甚为倾慕。双方对保护和传承谭家菜技艺达成了共识。

为了让南海、顺德人尝到原汁原味的谭家菜,两人在谭学忠所办的合意来农庄开了一段时间的品鉴会。拌三色虾仁、黄焖鱼翅、清汤燕窝、蔬香小黄鱼、清汤牛尾……翰林谭家菜很快在当地打响了名声。

佛跳墙
红烧牛尾

刘为平总结,谭家菜最大的特点,是咸甜适口,南北皆宜,烹调上讲究火候足、下料狠,菜肴软烂,易于消化。饮食界有“南甜北咸”的说法,而谭家在烹调中往往是糖、盐各半,以甜提鲜,以咸提香。做出的菜口味适中,中正平和,五味不出头。

另一个特点,是讲究原汁原味。谭家菜很少用花椒一类的香料炝锅,也很少在菜做成后,再撒胡椒粉一类的调料。吃谭家菜,讲究的是吃鸡要品鸡味,吃鱼就要尝鱼鲜,绝不能用其他异味、怪味来干扰菜肴的本味。在焖菜时,绝对不能续汤或兑汁。

“谭家菜既然回到娘家,就地取材,按老规矩,用新方法,出新菜品,才是发展路径。”刘为平说道。清汤牛尾于是因在地化而生。

清汤牛尾

经过前期诸多摸索,2024年9月,“随意院子·翰林谭家菜”在南海区丹灶镇正式开业。当月,刘为平、谭学忠等人合著的《鼎上有乾坤——翰林谭家菜大观》一书正式首发。“我之所以要把谭家菜的前世今生一一书写,也是希望它的每一段落都能裂变出世代相传的能量,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谭家菜,甚至做谭家菜。”刘为平说。

文 | 记者 黄松炜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