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作家王十月长篇小说《不舍昼夜》新书创作分享会在东莞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举办。
创作分享会上,王十月以生活中的小趣事为引,介绍了新书《不舍昼夜》的创作背景和写作过程,分享了对写作心路历程的回顾、对文学和人生命题的思考。
据了解,长篇小说《不舍昼夜》是王十月积蕴十五年、致敬《西西弗神话》的诚意之作。小说以70后主人公王端午的人生轨迹为主线,书写近50年间跨度内个体生命的历程与时代变迁。探讨了关于人的成长,时间的流逝,以及命运的流变,探究“人何以成为人”的命题。该书入选了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
小说中,主人公王端午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一个小山村,小时候一次不经意地玩闹,弟弟不幸去世,王端午觉得弟弟的死与自己有关,从此弟弟活在了他的脑海里,成为他人生的另一面。从小热爱读书的王端午不甘走父辈的老路,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他辗转深圳、东莞、广州等地打工,度过了短暂、平凡,却不乏精彩的一生:他经历过居无定所的窘迫,体会过成功的快乐,品尝过爱情的甜酸……他的生命经由这些体验与他所走过的历史时间和历史事件完全融合为一体,成为一个小小的博物馆,这里面有时代声音的回旋,有人们内心沟壑的纵横,也有各式人物命运的漂泊和浮沉……
从最开始写与生命体验最相关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再到创作寓言、科幻题材的作品,王十月介绍,这次创作《不舍昼夜》,是自己对现实主义题材的重新回归。“过去叫见山是山,后来是见山不是山,现在回来是见山还是山,但是那种看法和心境已经完全不一样了。”王十月说道。
有许多读者猜测,小说主人公王端午的故事是否与作者的亲身经历有关?对此,王十月回应表示,主人公王端午容易让读者联想到作者本人的设置,会增加读者对这部书的信任度,然而小说人物的经历与作者本人经历关联不大,更多的是其所见到的很多人生活的一个结合体。
“王端午的内心是我的内心,他内心中的困惑纠结是我的困惑纠结,这本书可以算作我的精神自传,但不是我的生活史。”王十月说道。
“作为一个作家,我在想,当我要向世界告别的时候,我想说什么。”分享会现场,王十月向现场读者分享到自己经历病痛后的生死感悟以及对文学表达的影响。在互动环节,与会读者积极提问,现场气氛热烈。分享会后还进行了赠书签书环节。
王十月,本名王世孝,“70后”小说家,广东文学馆(广东文学院、《作品》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已发表出版长篇小说《无碑》《如果末日无期》《米岛》《收脚印的人》《活物》等多部作品,作品曾获鲁迅文学奖、百花文学奖、老舍散文奖、冰心散文奖、在场主义散文奖、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南粤出版奖等。作品被译成英语、俄语、西班牙语等多种语言出版、发表。
文、图|记者 石梦卓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