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医药大学迎百年华诞:开启中医药现代教育先河,输送18万名…

广州中医药大学迎百年华诞:开启中医药现代教育先河,输送18万名…
2024年11月14日 16:53 羊城派

师风教泽传百载,岐黄之术护万家。在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的广东,广州中医药大学(简称“广中医”)就是人们心目中“名中医”的“出产地”,是中医药高等教育先锋。自1924年创立以来,她开启了现代中医教育的先河,以“上医医国,先觉觉民”之信念扎根岭南,历代师生仁心仁术、传承不息,国医大师人才辈出、悬壶济世。

广中医大学城校区

历经百年风雨,她如同一株根深蒂固、枝繁叶茂的大树,18万中医药“种子”从此散播全球。进入新时代,这所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百年岐黄学府,立志在中国大地办人民满意的中医药大学,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大学。她以本科人才培养为中心,勇担造福地方社会、增进民众健康的崇高使命,办学实力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显著提高,展现出蓬勃发展的辉煌前景。

【校史回眸】办学历史从未间断,率先完成“三大转变”

1924年,粤港中医药界捐资创建了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卢乃潼任首任校长,首批共录取了60名学生。校训为“上医医国,先觉觉民”,前句出自《国语》,后句出自《孟子》。既有浓厚的国学底蕴,又鲜明地表达了创办者维护文化、振兴中医的愿景,该校训精神亦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校训揭幕

该校是广中医的前身,在教学、医疗、文化、师资、校产等方面与广中医一脉相承、自然顺接,其办学历程、办学精神也一直得以延续,从未中断。在卢乃潼、陈任枚等老一辈中医药人的苦心经营下,学校建设成绩逐渐获得社会及政府肯定,继而创建了附属医院广东中医院,开启了中医药现代教育之先河。

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校门

1926年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在校内开办了赠医处,供教学与学生实习之用,对社会开放,不收诊金。这就是广东省中医院的前身。

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药物标本陈列室

1928年,学校获批准予医院立案。广东中医院位于学校对面(中间隔麻行街),占地约300平方米,楼高3层。内有大小病房20间,病床30多张,另设有各科门诊、药房、医疗室、护理室、煎药室、供应室等,成为当时较有规模的中医医院。医院建设共花费13万余元,均由粤港药业界捐款解决。1933年,附属广东中医院正式开业,是广州首创有正式留医部(即住院部)的医院,在医学实践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广东中医院正门

抗战时期,历经广州沦陷、香港复课、广州复校,共培养21届893名学生,办学历史从未间断。

新中国成立后,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改制并入广州中医学院,彻底融入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洪流。

广州中医学院在1995年更名为广州中医药大学,2004年整体搬迁至大学城,开启了“一校两区”,以中医药学科为主体、多学科融合发展的办学格局。

1995年广州中医学院更名为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5年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高校。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标志着学校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18年晋级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2020年成为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2022年入选第二轮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在广中医党委书记陈文锋心目中,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广中医前身)在一系列为保卫中医而创办的中医药学校中具有独特地位。该校创办源于粤港澳三地爱国药业行会合作,是筹办最早、筹办时间最长的,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辗转办学,绵延至今一个世纪。“正是因为这所学校,才得以保存了中医药教育从近代向现代转变、从专门学校向本科院校转变、从传统模式向国际化转变的火种,从而成就了今日的燎原之势。”

【改革经验】推动本科教育内涵式发展

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分别成立四所中医学院。广州中医学院的成立,标志着学校正式开始了本科层次的教育。自此以后,学校踏入发展的快车道,坚持以本科教育为本,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为驰名国内外的中医药高等教育学府。

实施本科教学质量提升工程

在百年育人路上,学校先后培养了国医大师邓铁涛、国际知名抗疟专家李国桥以及黄耀燊、罗元恺、邓铁涛、李仲守、司徒玲、刘仕昌、梁乃津等一大批杰出中医药人才,诞生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刘良,禤国维、周岱翰、林毅、林天东、李国桥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新时期名医名家,涌现出全国优秀教师陈群、全国模范教师李赛美、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张忠德等,更有扎根一线、默默奉献的“平凡英雄”,累计向社会培养输送了18万名中医药人才。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开设,使中医传承焕发新生。“铁杆中医”邓铁涛曾给1982级本科班同学写过信:“振兴中医,需要一大批真才实学的青年中医作为先锋。”在他看来,中医药本科教育是传承中医药精髓、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途径,他极力倡导名师带徒,抢救中医学术。

广中医三元里校区

成为“双一流”高校以来,广中医更加重视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本科教育内涵式发展。陈文锋介绍说,学校正在加强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实施本科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完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健全学生评教、同行评教、督导评教等多元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坚持和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完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机制。

广中医校长王伟提到,学校强化医教研产协同育人,以审核评估为契机,以专业建设为抓手、以教师能力提升为重点、以本科人才培养为中心,打造本科专业与课程、学科建设统筹联动、协同并进的新格局,不断提升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专业建设是本科教育的核心和基础。“广中医以专业建设为根本,不断夯实中医药院校中医药专业的主体地位,有序推进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王伟说。近年来,新增本科专业6个,积极布局中医养生学、中医骨伤科学等服务生命全周期的中医药类专业。同时对标教育部一流专业建设目标,探索构建适合学校发展定位和突出办学特色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以一流的专业建设引领支撑高水平本科教育。

广中医大学城校区

此外,持续加强8个国家级、1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内涵建设,2024年依托中药学专业成功入选广东省首批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为学校打造专业建设新高地,提升拔尖人才培养的保障条件和服务能力。

课程建设对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王伟提到,近年来,广中医推进优质课程建设,以“新医科”建设为契机,加强医工、医文、医理等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推动学校本科教育主干专业探索“中医药+X”新模式,强化中医思维和科学思维“双思维”培养;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动整合课程、智慧课程建设,依托智慧教室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积极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融合中医临床思维与人工智能:智能赋能的高等教育创新实训教学模式探索》入选广东省首批“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典型应用场景案例。中医临床思维训练系统涵盖中医望、闻、问、切、辨证、处方全部过程,打破通过全部病例信息集中进行辩证诊断的思维方式,更加贴近临床实际,通过语音对话、文字输入等人机交互途径,模拟中医临床真实接诊及思维过程,在采集四诊信息过程中逐步进行辨证分析、整合判断,最终得出诊断结果及处方用药。

学生利用中医临床思维训练系统进行学习

学校师生在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潜心教学、深入研究、不断创新,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坚持科学发展,突出中医药教育的理论创新和传播,立足本校,引领湾区,辐射全国,为中医药教育科学发展发挥了应有作用。多年来,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7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45项。

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

推进国医大师传承创新班建设

在中医药教育的历史长河里,国医大师犹如璀璨星辰,用医术医德、经验智慧照亮中医药学子的前行之路。

“我们尤其重视发挥国医大师的作用,深入推进中医学国医大师传承创新班建设,持续优化‘院院合一’‘经典回归临床’等优秀办学育人传统,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培养新时代中医药拔尖创新人才。”陈文锋介绍,广中医探索中医药科教产教融合研究生人才培养新路径,完善研究生分类招考体系,优化生源结构,扩大长学制研究生招生规模;持续探索中药学“4+5”卓越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强化中药学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等教育合作,建设高水平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培养高地。

提高本科教育水平,人才培养质量是关键。为此,广中医稳步推进分类培养,完善医药类与非医药类、学术创新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分类培养模式,不断探索中医学、中药学卓越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在学校成功开办中医学“铁涛班”“国维班”基础上,2024年新增“岱翰国医班”特色班种,深入推进学校国医大师传承创新班建设。

广中医学生

“在铁涛班的这四年,我在精神上受邓老感召继承铁涛理想,转变为在行动上向邓老学习传播铁涛精神。”广中医第一临床医学院2020级铁涛班学生杨梦媛如今已成功推免至该校继续攻读研究生,她如是说道,“从邓老故事宣讲到铁涛主题讲座;从红色党史教育到中医药文化传播,在铁涛班的一切所思所得、所感所悟都将一直伴随着我不断前行。”

“‘国维,国维,国之良医,维民康兮’,国维二字,肩负着浓浓的中医使命感”,2021级中医学长学制专业申雨函同学是国维班的一员,她说:“国维班课堂与临床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使我的医学视野更加开阔,临床思维更加灵活、严谨,也让我得到更多锻炼实践的机会。”

本科生进实验室,临床技能强培养

在肇庆市鼎湖山野外,一群中药学专业同学兵分多路,由药用植物学教研室等专业老师带队,克服阴雨、烈日等天气困难,白天访山踏水、认药采药,晚上求知问道、压制标本,完成为期4天的野外实习。这可以说是不少中医药学子的日常。

中医学科尤其重视实践教学,如何让中医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是学校教育的重点难点。王伟介绍,学校为此加强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目前拥有各类教学实践基地275个,加大投入升级改造中医学、中药学、护理学等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开展本科生进实验室项目,推进中医证候全国重点实验室及“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10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和50余个省部级科研平台面向学生开放,全面强化学生临床技能及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推进科教融合、教研一体建设。积极拓展医教协同育人平台,新建第十(中山)临床医学院、深圳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院。

老师授课中

第五临床医学院102宿舍住着一群“研值”拉满的帅哥,今年他们全员考研“上岸”。何佳乐同学透露了“成功秘籍”——大学期间,老师在授课过程中紧密结合临床实际,鼓励学生掌握并运用思维导图学习方法,将日常学习中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在脑海中形成深刻印象。“老师们精细的临床操作技能教学指导,也让我在复试备考过程中更加从容冷静。”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以赛促学促教,积极开展各类竞赛活动,组织“中医大学生临床技能大赛”和“医学生针灸技能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和“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等竞赛活动,加强对学生中医思维和临床能力的培养。

广中医师生进行科研实验

国家奖学金获得者、2018级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陈贺同学说,“参加学校临技大赛是我大学学习生活中最有挑战性的事情之一。大赛分为基本理论与知识、中诊、中药、方剂、针灸、推拿、急救、外科、问诊九个考站。我们学习理论知识,晚上到临床技能中心实操训练,常常训练到晚上11点。”最终,他的团体取得傲人成绩,他也以专业第一名推免至中国中医科学院。

【办学成果】创造多项“第一”纪录

综合实力

经过持续实践探索,广中医不但拿下了诸多“首批”——新中国成立后首批建成的四所中医院校之一,我国首批获得博士生导师自审权的中医药高校之一,首批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率先成为有7个ESI全球前1%学科的中医药高校;还创造了诸多“第一”——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位列全国第一方阵,博士后面上项目年度资助数量连续4年位居同类高校第一位。

科研创新

学校始终聚焦“四个面向”,增强科研创新能力。学校获批建设多个重大创新平台,包括全国唯一的“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首个中医类的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医证候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广东省内唯一一个“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以及中医药广东省实验室等,“重症肌无力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脾虚证辩证论治的系列研究”等多个科研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服务地方

学校始终围绕社会需求,提升医药研发能力。坚持需求导向,研发的胃乃安、骨仙片、消渴丸、滋肾育胎丸等系列中成药成为广东医药行业的代表产品,深受医生与广大患者青睐。学校与省内外15个地市加强产学研合作,开展中成药大品种与中医临床急需南药的GAP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推广应用,指导中药企业建设南药规范化种植基地200多万亩,累计带动新增产值百亿元。

医疗服务

始终围绕生命健康,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学校拥有全国最大的中医药医疗服务体系,现有4家直属医院,8家校政合作医院,13家临床医学院,以及75家教学医院(含非直属附属医院)在内的医疗联合体,覆盖省内外各地市,辐射带动了粤港澳大湾区综合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提升,医疗综合服务水平位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为当地人民生活增添了幸福感和获得感。

广中医师生在清远市佛冈县水头镇进行帮扶

国际传播

学校坚持对外交流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学校是最早招收港澳台学生和国际学生的高校之一,为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2万多名中医药人才。牵头成立粤港澳中医药联盟等6个专业联盟,与美国、瑞典等世界著名大学开展多领域合作,取得显著成果。学校自主研发的青蒿素复方不仅被世界卫生组织(WHO)收录为官方推荐用药,还获得40个国家的专利保护,在多个疟疾流行国家得到广泛应用,成功帮助数千万人民摆脱病痛。

岐黄传薪火 精诚大医魂——广州中医药大学精诚人物传

百年精诚,勇毅当先。1924年,正值中医存废之争,国人志士矢志奋斗;2024年,中医药迎来复兴,在全世界“圈粉”。如今已满百岁的广州中医药大学(以下简称“广中医”),从诞生之日起,就烙印下与中医药事业休戚与共的血脉相连。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一代代广中医人,随着这所百年医校的传承发展而笃学精业、守正创新、勠力奋进,参与和见证了这一艰辛而光荣的复兴历程。岐黄传薪,代代接续,广中医人始终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用大医精诚和民族大义,担当起中医人的历史使命,在这条复兴中医药的大道上勇毅前行。

求学传承中医,行医精诚济世,传播岐黄薪火,这是一代中医人的时代使命,也是百年广中医的群星闪耀时。

勇毅传承:从存废之争到走向复兴

“非中医之不良,实习医之无人耳。傥因中医衰落,中药随之,其关系至大。”1924年9月15日,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的开学典礼上,首任校长卢乃潼开学训词中振聋发聩的一句话,从此烙印在立志学习中医传承国粹之中医学子的心中。

时逢1913年以来的中医存废之争,当时不仅在医学界有崇新排旧之风,就连新颁布的国家正规教育体系中,也将中医药学排斥在医学教育系统之外。由此引发了中医药界争取教育合法化的抗争。省港同仁倡办中医药学校,培养人才。卢乃潼受推举担任首任校长,将办学视作培育人才、挽回危局的当务之急,以医药相互维系、中医前景远大来勉励学生。

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首任校长卢乃潼

办校之初正是烽烟未靖的岁月,中医学校在当时作为首创,并无先例可循,各项工作都在摸索中开展。校史中记载了学校创办之初的情形。例如中医课程无所依据,卢乃潼亲自规划,聘请汪莘伯、李耀常先生担任教务及编辑事宜,召集医学名流开会讨论,拟定学科大纲。卢乃潼还购置图书模型仪器,设药物标本陈列室、药物标本图等,以资实习,绘生理图三百余幅以备参考。

卢乃潼、陈任枚等一众中医界仁人志士,在资源匮乏、条件艰苦的环境下创建了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乃至其后的古大存,在1956年兼任广州中医学院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期间,积极落实国家建立中医高等院校的政策。一代代广中医人用使命担当,承担起近现代中医药救亡图存、振兴发展的责任。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校几度更名,作为新中国首批四所高等中医药本科院校之一,这里走出了一批批矢志振兴中医药事业的广中医人。

陈任枚

“我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培养的学生,我的成长与大学的发展息息相关。”今年83岁的国医大师周岱翰,在学校迎来百岁生日之际接受记者采访回忆道。上世纪60年代初,全国仅有4间中医院校,为了圆从医梦,周岱翰把所有志愿都填上了中医院校。1960年他如愿以优异成绩考入广州中医学院医疗系。

“我们在三元里的校本部上课,那时学校的房子小而简陋,条件差但是学术氛围好。学校鼓励背经典,背得好就能上光荣榜,大家的学习热情被大大激发。早上如厕时,都可以听到同学们背方的歌声。”如今,当他与记者回忆起在校园里大家“背经典”的场景时仍面带纯真笑容。

时至今日,创立了岭南中医肿瘤学术流派、作为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的周岱翰,也要求学生“背经典”。“传承的核心是立德传道、授业解惑。传薪就是传大医精神,传师父的临床经验,也传师徒之间的感情。”周岱翰说,只有打好根基,中医才能做到“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

国医大师周岱翰与医护人员研究诊疗方案

行医济世:精诚济民中弘大医风骨

行医济世是医者本心。在广中医,一批批学子成长为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广东省名中医……以大医精诚,行医济世,医病医心。

广东共有四名国医大师,分别是邓铁涛、禤国维、周岱翰、林毅,四人皆在广中医及其附属医院行医、教学多年,作为师者传道授业,作为医者仁术仁心,以实际行动践行济世情怀。

林毅门诊带教

黄耀燊、罗元恺、李仲守、司徒玲、刘仕昌、梁乃津等前辈,从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毕业后深耕不辍,成为学校各个学科领域的开拓者,为中医药学科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刘良、吴以岭、林天东、李国桥等新时期名医名家,以医者仁心、大医风范,谱写岭南医学的精髓内涵。

济世之道不拘一格,医而优则仕,也是其中一种。“中医市长”梁剑波,是位常年随身携带着听诊器和处方笺的副市长。1957年3月他到广东中医进修学校进修,有幸成为陶葆荪、黄耀燊、邓铁涛、罗元恺等人的学生,学业成绩快速提升,更与邓铁涛成为忘年之交。在去北京参加全国中医药会议时,他以恩师邓铁涛为榜样,为振兴中医奔走呐喊。在担任肇庆市副市长期间,他依然保持医生本色,坚持在家义诊,接诊病人过万,群众称他“身居庙堂,心系黎民”。

“黎医守卫者”林天东,1978年在广州中医学院进修,拜于邓铁涛门下。他放弃了留在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发展的机会,选择回到家乡海南。在海南省中医院任副院长时,林天东每周安排6天出诊,在海南、珠海等多地频繁往返,有时夜诊看病到凌晨,仍对就诊患者亲和相待。患者们亲切地称他为“送子观音”。他带领其团队致力于挖掘整理黎药资源、黎族医药特色疗法,填补了黎医药学理论的空白,将黎族草医丰富多彩的草药应用经验从深山老林搬到大众面前,丰富了中医药的体系。

“黎医守卫者”林天东

“医心人”胡镜清,1998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获博士学位。他积极探索中西医结合,不仅曾任“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所长、中国中医药科技发展中心主任,还积极推动中医科研解决实际临床问题。例如牵头制定冠心病相关多项标准,率先提出中医常见病的分类框架,主持的祛寒除湿散、金花清感颗粒等20余种中药新药临床研究获批新药证书。

德不孤,必有邻。以上医者,并非个例。在不同时代,不同年龄不同际遇的广中医人,都在用同样的医者仁心,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大医精诚和“铁杆中医”的内涵。他们的身上,同样闪耀着广中医“厚德博学、精诚济世”的校训精神。

岐黄传扬:让中医说好“国际话”,在全世界“圈粉”

1982年,在遥远的非洲小岛上,一位名叫姆萨·姆里瓦·阿哈马达的科摩罗青年正在埋头苦读。当时的他并不知道,若干年后,他会有到广州中医学院学习的机会,会成为科摩罗卫生部总监局局长,会有机会助力推行中药治疟而帮助科摩罗人民实现疟疾零死亡的“壮举”。

因引入中医成功治疟的姆萨,受邀加入世界卫生组织,担任卫生体系建设顾问。在世卫总部瑞士以及肯尼亚、卢旺达、土耳其等地,每当有人对中医表示质疑时,姆萨总是毫不犹豫地站出来为中医发声。

“中医铁粉”外国校友姆萨·姆里瓦·阿哈马达(右)与李国桥教授

今天,这样的“中医铁粉”在国际上越来越多,中医药正在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在欧美等地,刮痧、拔罐、针灸等已成为备受追捧的疗法。目前,我国已经与40余个外国政府、地区主管机构和国际组织签订了专门的中医药合作文件,113个世界卫生组织成员国已经认可使用针灸。另外,国际标准化组织成立中医药技术委员会,已制定颁布113项中医药国际标准。

探索中医药国际化的“共同语言”,让中医说好“现代话”“国际话”,广中医人一直在前行。

执现代科技之剑,兴传统中医之学。2024年11月9日,中医药广东省实验室Ⅰ期在横琴正式启用。现场,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刘良感慨万分。作为1977年考入广州中医学院、1990年获博士学位的广中医人,历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中医证候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奠基院长、澳门科技大学校长兼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医药广东省实验室主任等职。2022年,刘良入选全球顶尖科学家排名榜单。在长期的粤港澳工作过程中,他几乎已成为湾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代言人”。他为了传统中医药的现代化、标准化和国际化,提高中国在世界传统医学领域的话语权和主导权,不懈努力。

刘良院士带领团队进行科研

薛长利,1987年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2000年在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RMIT)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校任职教授,创建了RMIT中医系。2011年澳大利亚中医药管理局正式成立,实现了中医药在全国范围内的立法和规范管理,薛长利被任命为该局首任局长,并连任三届至2021年。他长期致力于推进中医在澳大利亚的合法注册管理,推动中医药教育标准、循证实践指南和国际疾病分类发展,为中医药在国际上的传播提供了权威可靠的教材。他领导的研究团队专注于中医药循证研究,不仅为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奠定了科学基础,更提高了中医药在国际医学界的认可度。

陈永光,在香港获中医学士与硕士学位后,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是香港回归后首位进入立法会的中医药界代表。2022年,陈永光带领香港注册中医学会与医管局试行合作,支持安老院院舍新冠中医诊治计划,在香港多区推行“中医遥距视像义诊服务”,向全世界表明中医不仅能治未病,在应对传染病与急病方面也有硬功夫。

陈永光

卞兆祥,现任香港中医医院院长、香港浸会大学协理副校长(中医药临床)。1994年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获博士学位。他不仅是中医药临床研究者、肠道微生态失调领域的中医药研究学者,同时也是把中医药与医疗卫生健康管理体系结合的倡导者。

“在浸大的中医诊所中,我算是看得快的医生。可即使再快,一个下午最多也就看二三十个病人。如果有药,照顾到的病人数量、覆盖面就大不一样。”卞兆祥认为,中药创新研发中心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消除研究与应用之间的壁垒,将中医药产业化、国际化。2020年9月,卞兆祥成立中药创新研发平台,为香港特区政府资助成立的唯一一个中医药研发平台。2014年他推动成立香港中医药临床研究中心,成为中心首位主任,是中医临床试验的设计、实施和报告规范领域的推行者。

入职香港浸会大学20余年,卞兆祥见证了五任浸大校长发展中医医院的执着梦想。2020年7月,香港浸会大学获政府委任运营管理香港首家中医医院,计划于2025年底投入使用。作为香港中医医院院长的卞兆祥,即将梦想成真,在中国香港打造国际化中医人才的“梦工厂”。

念念不忘,终有回响。百年耕耘,大道之行。广中医人正大步走在复兴中医药的大道上。

系列校庆活动献礼百年华诞

传承校史文脉

● 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上医医国,先觉觉民”校训揭幕

作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建校发展基础,从“上医医国,先觉觉民”到“厚德博学,精诚济世”,广中医人胸怀天下、矢志不渝的精神情怀一脉相承。

● 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校门复原落成

广州中医药大学肇始于1924年的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开启了中医药现代教育先河。从1924年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校门出发,学校在颠沛流离的迁校办学、复课等艰辛历程中,培养成长出一大批先贤先辈和中医药大家。校门是学校校史的象征,承载着广中医精神血脉、家国情怀,在学校办学原址、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的现址复原落成,是对建校办学百年历程的见证。

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校门复原落成

● 校史馆升级改造暨邓铁涛纪念馆开馆

广州中医药大学校史馆是学校的编年史,展出诸多建校以来的珍贵历史照片及文物,是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创立以来学校发展改革的重要见证。11月6日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大学城校区的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升级改造后落成开馆。

校史馆升级改造暨邓铁涛纪念馆开馆

校史馆内的邓铁涛纪念馆是为纪念首届国医大师邓铁涛而建立,以“生是中医人、大医精诚、我以我血荐岐黄、传承、寿而康、杏林之光”六大主题,展现了国医大师邓铁涛的生平事迹、卓越成就和崇高精神,以传承邓铁涛为中医药事业的振兴发展奋斗终生的“铁杆中医”精神。

●《广州中医药大学百年史略(1924—2024)》《世纪广中医·精诚人物传》正式发布

这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次系统地、完整地组织编撰和出版的百年校史。《广州中医药大学百年史略(1924—2024)》不仅是一校之史,也是一部反映中国中医药百年发展兴衰的历史。《世纪广中医·精诚人物传》收集整理了78位在各个领域闪耀光芒的广中医人物,呈现他们的成长故事、求学经历、优秀品格和坚韧精神,以及他们传承延续的治学之道、科研理念和精湛医术。

百年校史书籍发布

● 广州中医药大学建校百年成果展

11月15日-18日,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大学城校区图书馆一楼展出。全面展现学校发展历程,总结办学经验、办学成果和精神风貌,凝聚学校发展力量。

建校百年教学成果展、科技成果展、医院建设成果展启动仪式

促进创新融合

●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揭牌

作为广东省唯一一所依托高校建设的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于2022年年底落户广中医,2024年11月6日正式揭牌。平台立足国家战略需求,聚焦中医、中药和中西医结合等医药关键领域“卡脖子”问题开展集中攻关。

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揭幕

●广州中医药大学传承创新发展大会

大会于11月16日上午举行。11月15日-18日期间,学校将以“百年岐黄,逐梦一流”为主题,举办高端学术论坛、办学成果文艺展演、校友座谈、百年校史大型原创叙事体话剧等系列活动,凝聚学校发展力量,推动中医药国际化发展。

羊城晚报11月14日A10-A11版报道

文|陈亮 林清清 游江 孟楠 廖晓键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