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至12月2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山大学中文堂成功举办。
本次会议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和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联合主办。
来自罗马大学、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日本神奈川大学、新加坡莱佛士音乐学院、香港大学、澳门理工大学、中国社科院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国内外5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100余名专家学者参与会议。
恰逢我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二十周年之际,研讨会致力于推动非遗保护理论与实践的深化研究,并对非遗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关键议题进行深入交流与探讨。
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俊华教授主持会议开幕式。中山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副处长何婉冰、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党委书记王琤、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朝戈金为本次会议致辞。
本次学术研讨会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共设置六场主题发言和两场专题发言,旨在进一步丰富和拓展非遗学术研究的国际视野,同时促进非遗保护与国际发展的深度融合,对推动国际学术交流、全球文明互鉴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在主题发言环节,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讨论的主题包括:
非遗保护的多学科视角;非遗学科的发展以及文化交流与民族认同;非遗作为可持续发展资源在经济发展、文化保护、社会包容性、环境可持续性等方面的成果;构建新学科、增强市场适应能力、加强民俗化传承及文化基因视角下的保护策略;异地传习、文化挑战、社会美育、文化演变与非遗保护与发展的关联,以及非遗在城乡融合发展、村落重建、乡土文化重建等方面的作用。
与此同时,在本次学术研讨会的两个“专题演讲”环节中,与会专家们就一系列关键话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与讨论。
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非遗进社区”研究、传统手工艺的复兴、文化与生态的相互促进以及乡村振兴战略、非遗教育的生态构建、非遗的社会传承实践、海洋人类学的实地考察,以及公共文化设施在遗产保护领域的功能优化等多个领域。
记者获悉,自2002年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设立以来,该中心始终将满足国家发展战略、关键需求和重要任务作为其学术研究的核心导向,肩负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非遗理论、研究及话语体系的重要使命,致力于打造成为国内一流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非遗智库和学术交流平台。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