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是水产养殖第一大省,也是水产种业大省。2022年,广东养殖水产品总产量近767.7万吨,稳居全国第一。各类鱼虾种苗产量超过1.4万亿尾,占全国44.1%以上。优质的种苗是水产种业的“芯片”,决定水产养殖的品质和产量。
广东海洋大学是一所以海洋和水产为特色的综合性海洋大学,水产育种研究居全国先进水平。叶富良1965年从上海水产学院毕业后,来到湛江水产学院(广东海洋大学前身)从事水产教学和科研、生产,作为广东省省级重点学科——水产养殖学科带头人,坚持渔业种业研究近50年,攻克过尖吻鲈、大黄鱼、军曹鱼等海水名贵鱼类的人工繁殖和育苗技术,“军曹鱼人工繁殖、规模化育苗及种质标准研究”列入国家“863计划”。
2007年叶富良退休后,继续奋斗在科研与技术推广第一线,助推水产品养殖业高质量发展。他带领团队研究南美白对虾新品种选育,创新核心种源,破解种虾“卡脖子”问题,助力国家种业振兴发展,为全力打造“粤海粮仓”,建设海洋经济强省作贡献。
一条虾让农民创收26.56亿元
南美白对虾(又称凡纳滨对虾)是当今世界养殖产量最高的三大虾类之一。2000年湛江市实现了南美白对虾规模化工厂育苗生产。虽然我国是南美白对虾养殖大国,但是良种亲虾却依赖进口,2015年全国进口南美白对虾亲虾数量约30万对,每对以115美元计算,需外汇3450万美元。亲虾的数量、价格和质量受制于人。而且进口种虾质量不稳定,给我国养虾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此外,国外种虾公司通过控种技术,提供给我们的亲本适合短期养殖,繁育3代后种质就退化了,不具备进一步选育的遗传资源。南美白对虾种源成为我国对虾养殖业持续发展的“卡脖子”问题。
2006年,退休后的叶富良应邀担任湛江市对虾苗种协会会长,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如何破解南美白对虾种虾选育的行业难题。为了打破国外种虾公司的垄断,把种虾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中,叶富良决定组建育种研究团队攻关南美白对虾育种技术,在广东海洋大学东海岛海洋生物研究基地开展对虾选育研究。恰逢当时农业部计划成立南美白对虾遗传育种中心,叶富良带队到北京,凭着湛江的海洋资源禀赋和科研优势,通过答辩,促成“南美白对虾遗传育种中心”落户湛江(广东海洋大学)。
对虾新品种的选育工作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资金和时间,也面临一些技术挑战。研究初期,叶富良和团队采用传统的育种技术,种虾在繁育三代后就退化了。于是他们扩大种源基因,收集国外不同公司的进口种虾、国内自主选育的新品种、我国沿海不同养殖模式的养殖群体,对几万个遗传参数、近交系数进行分析,以对虾体重和成活率为育种目标,采用家系选育方法和最佳线性无偏预测(BULP)技术,培育新品种,解决了育种技术难题。
2016年,第六代选育研究正在进行,合作企业因各种原因倒闭,退出项目,资金链断裂,研究一度停止。叶富良多方奔走,争取资金,资金告罄时,他和同事多次自掏腰包投入了30多万元,解决燃眉之急。企业退出,育苗场搬迁,对种苗的稳定有很大影响,新基地选址工作迫在眉睫。叶富良发动各方资源,先后找了学校、校友、企业提供暂养场地过渡,几经波折,最后把育种基地设在国兴水产科技有限公司。但是,大规模的场地转移后,大部分亲虾“丢失”了,他们又从头开始选育。
亲虾培养、育苗、养殖……是一项系统工程,每一个实际操作都要精准。一些关键步骤,书本上是没有的,叶富良和团队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解决。选育亲虾操作要求严格,如交配亲虾的标记,要求几名技术员紧密配合,不能混淆。叶富良表示,能取得今天的研究成果,离不开广东海洋大学师生及众多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和鼎力支持。
经过10年攻关,2017年,叶富良和育种团队成功培育出国产南美白对虾新品种“兴海1号”,获得了农业农村部颁发的水产新品种证书。2020年“兴海1号”被评为广东省水产主导品种、广东省十大名优品种、十大特色品种;2021年“凡纳滨对虾兴海1号良种选育及其配套养殖技术”通过国家海洋学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科技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兴海1号”抗逆性强,适合多种养殖环境,生命力强,在普通池塘养殖模式下,养殖100日龄的“兴海1号”对虾平均成活率为77.80%,性能超过国外种虾。“兴海1号”2019年向全国推广,深受南北沿海养殖场欢迎。近3年以来,“兴海1号”为虾农创收26.56亿元产值。
“兴海1号”与其他选育的多个新品种,逐步摆脱国外进口亲本的控制,我国南美白对虾种虾从原来进口种虾占比80%下降到15%。2022年我国南美白对虾总产量约210万吨,占全球1/3。如今南美白对虾售价20~40元1斤,老百姓实现了“吃虾自由”。
全国首个省级南美白对虾种业产业园
种业核心技术创新区
湛江海岸边分布着大大小小的虾苗场、种苗基地,被誉为虾苗“工厂”。国家“863计划”项目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坐落于此,有丰富的资源和科研优势。
种业振兴,科技是核心。为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推进“粤强种芯”工程,2020年,广东省提出建立一批现代产业园,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突破口。在湛江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叶富良全力协助广东海洋大学申报省级对虾种业产业园。他和团队到各家企业摸底考察,经过半年调研和谈判,确定了6家企业入驻产业园。他还带领队员梳理企业报送资料,经过三个多月奋战,完成申报材料。专家组来考察,给予一致好评。在各级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产业园通过了审核。
2022年,广东省公布了53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广东海洋大学牵头建设的广东省南美白对虾现代种业产业园成功入围,为全国首个省级南美白对虾种业功能性现代农业产业园。消息传来,湛江水产业特别是对虾产业为之振奋。
产业园以广东海洋大学为科研支撑,有两个核心育种区和三个扩繁基地,布局10个以上示范推广新品种虾苗场和11个养殖示范基地,示范养殖总面积8805亩。种业年产值超过2亿元,对虾产业一产年总产值达50亿元。
叶富良介绍,产业园将建成全国南美白对虾种业核心技术创新区和种业振兴发展引领高地,培育更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加快产业体系转型升级。
目前湛江建立了国家级南美白对虾遗传育种中心—国家级对虾良种场—省级对虾良种场—对虾繁育场四级良种育苗生产体系,是全国地级市中唯一有如此完善育苗生产体系的城市。
让湛江金鲳鱼“游向”全国
湛江除了对虾养殖领先全国,还是全国最大的金鲳鱼养殖基地。因肉质紧实、刺少鲜香、营养丰富,金鲳鱼已成为人们的舌尖美食。2019年,由于养殖量猛增,销售渠道不畅,卖价一降再降,只能卖到8八九元,而成本12元,养殖户亏本。让湛江金鲳鱼“游向”全国,成为老百姓的餐桌首选,打开国内市场成为当务之急。
2019年,在有关部门支持下,叶富良发起成立中国渔业协会金鲳鱼分会,并当选为名誉会长。他提出打造湛江金鲳鱼品牌,连通种苗、养殖、饲料、流通、装备等环节,形成产业链。组织专家制订金鲳鱼加工、养殖、网箱制造等12项湛江市地方标准,2022年通过技术审查并发布实施。他和团队撰写中国首份《中国金鲳鱼产业发展报告(2020)》,指出2020年全国金鲳鱼年产量近20万吨,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原本农业农村部的《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是没有金鲳鱼产量的,正是因为有了第一份金鲳鱼产业报告,金鲳鱼产量被列入中国渔业统计年鉴。
金鲳鱼产业潜力大。2020年,叶富良提出湛江市建设“中国金鲳鱼之都”的建议,得到市政府、农业农村局支持。2021年10月22日,经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的专家组评审,一致通过授予湛江市“中国金鲳鱼之都”的称号。
2019年、2021年,叶富良和协会组织召开两届中国金鲳鱼论坛,来自广东、海南、广西、福建等地的养殖从业者400多人参会,带动行业互联互通。目前,湛江金鲳鱼产业总产值约100亿元,占全国的50%;年产10万吨,占全国40%,深受国内外市场欢迎。在当地带动近100万人就业,成为“蓝色粮仓”里的“致富鱼”。
把更多海鲜带到老百姓餐桌
主持29项主要科研项目、获得11项主要科研成果、14部主编或参与著作、74篇科技论文,省部级科技奖6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市级科技进步奖3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水产科技工作者……对于耀眼的成绩和名誉,叶富良说,就是完成了自己应该做的事。
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副院长邓岳文表示,叶富良教授把毕生精力都奉献给水产事业,是师生眼中“感人的老教授”。学校建立平台、做好保障来支持像叶富良这样的老教授继续发光发热,推广产学研融合创新成果。原是叶富良的学生,现是水产养殖系主任的王忠良说:“叶教授一心装着水产业,退休10多年,坚持每天步行到工作室做研究,经常到生产一线去看对虾、生蚝和金鲳鱼,周末也不例外。”
今年82岁的叶富良也说自己“闲不下来”。当了解到由于过度采捕,海马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国内每年海马干品市场需求量大的情况,他组织科研团队与制药企业联合研发海马人工育苗和工厂化养殖技术、海马良种选育等,为发展海马养殖产业助力。
他说,看到老百姓吃上营养丰富、鲜美可口的水产品,“心里很高兴,有一份事业的成就感。”对自己的工作叶富良还有很多规划——推动南美白对虾现代种业产业园成为国家级产业园;再制定金鲳鱼养殖的两个标准;推广“兴海1号”,让更多美味的国产虾端上千家万户的餐桌。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