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深圳理工大学“山水校园”揭开神秘面纱

【视频】深圳理工大学“山水校园”揭开神秘面纱
2024年06月16日 00:30 羊城派

近日,随着教育部正式发函,深圳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深理工”)获批设立。这所历时近6年筹建的高校,终于揭开神秘面纱。

深理工主校区坐落于光明区新湖街道,占地近1200亩,主校区第一期20多万平方米建筑已建成交付,足以保障2024年首批本科生的学习生活。

这所面向未来的开放式大学,以其独特的“山水校园”设计理念,不仅为学生打造了一个优美、舒适且更具互动性的学习环境,也将为市民提供了一个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休闲空间。

打造集学习+生活+生态于一体的绿色校园

深圳是“千园之城”,深理工校园也将以山水为“生态骨架”。校园依山而建,学校西侧是正在快速建设的光明科学城,东侧是光明森林公园,中央还有一个罗仔坑山塘,校园山水相依,自然为景,山景、水景、园景深度融合,未来将给师生“三景合一"沉浸式山水体验,置身其中移步换景、景景生情。

学生宿舍区

学生宿舍依山布局,围湖而建,掩映在红花绿叶之中,基本上每个房间望出去不是有湖景,就是有山景,为学子们提供了理想的学习与生活环境。这一设计,保留了山体的原始风貌,为学生提供了独特的居住体验,还减少了对山体的干预和大量土方运输,是对自然环境的最大尊重。

未来,学校的中央湖公园将是一大亮点。这是学校设计团队对起泄洪作用的罗仔坑山塘进行面貌改造,形成的湖体景观。既在校园内打造美丽的湖泊,又可以对水资源进行重复利用,还让雨水在这里被有效收集与净化,展现了校园作为海绵城市一部分的功能。不仅如此,学校还有多处多功能生态水体和滨水活力环。学校设计团队灵性地将水体的水岸设计成亲水的岸线,草坡入水,让水与人、与自然更加亲近。

深圳理工大学

学校设计团队还十分重视深理工校园内的植被保护。项目组做了一个完整的场地测绘,在测绘过程中发现,原本计划建实验楼的场地上,有200多棵非常珍贵的树木,其中有7棵胸径非常大的本土树种,这些树木正好形成了一个古树广场。于是,设计师赶紧修改了设计方案,让这栋实验楼建筑避开古树广场,把校园中自然的记忆最大限度地保留下来。

不仅如此,“为响应环保理念,深理工将实施‘无车校园’管理;同时为了方便师生,宿舍到教室的距离小于800米,步行不超过10分钟;充分考虑到在校园内的行走体验,还建设了一条贯通整座校园的风雨连廊,风雨连廊顶棚由太阳能光伏板模块组成,太阳能发电直接并入城市电网,还可依据实际输出度数抵消学校相应的日常用电量。”深圳理工大学教育工作部的丁凯隆老师表示,“此举一方面让太阳晒到了它该晒的地方,一方面也为师生们创造了一个舒适、凉爽的行走体验。”

深圳理工大学

建“无理无工”的跨学科校园

“我们希望建一所没有理学院、工学院的理工大学。”深理工筹备办主任樊建平说。作为一所以学科交叉为特色的大学,深理工希望所有学科都能打破物理界限,真正培育出学科交叉的人才。学校不但在学院设置及专业设置上实现学科融合,还通过校园设计构建促进跨学科交流的环境,把学科交叉的特色发挥得淋漓尽致,体现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学校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成功经验,已建成体现科学家精神的曙光书院和体现深圳改革精神的袁庚书院,还计划建设共6个住宿式书院,打造融合生活与学习,促进师生深入交流的教育环境;并打破传统学科壁垒,让学生按兴趣而非专业混住,让跨学科交流自然地发生。

实验室

学校转变传统楼长式思维,采纳了前沿的模块化设计理念,将不同的学科放在同一个楼里面。每个模块约2000平方米,具备高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这种设计使得每个模块能够根据学科发展的需求进行快速调整。这个模块可能是一个先进的物理实验室,也可以转变为一个生物科技实验室。这种灵活性不仅支持了学科的快速发展和迭代,还有效减少了资源的浪费,体现了深理工对教育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承诺,更优化了空间利用,促进了知识的交流与融合。

与此同时,学校在每个楼之间设计了很多宽大的连廊,将各个楼紧密链接到一起。连廊不仅为师生提供了便捷的通道,更重要的是,它们成为了即兴讨论的公共空间,让跨学科的讨论变成随时随地能发生的、稀松平常的事情,也使得跨学科、颠覆性创新更容易发生。而这也让樊建平的“互联互通”理念走向现实。

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校园的风雨连廊“深理工环”。未来,每当夜幕降临,风雨连廊会亮起光带,远远看上去如同一条璀璨的星河环绕校园,照亮了跨界融合的道路。它不仅是校园的交通骨架,更是“跨界融合,圆融无碍”的象征。

校园内生活设施齐全

打造”没有围墙的大学“

开放校园,拥抱社会,共享智慧,深理工秉持开放式校园理念,打造”没有围墙的大学“。

“我们要打造一座真正开放的大学校园,让校园向社区、向城市开放。为此,在设计之初,学校就将室内体育馆、户外体育场、图书馆、国际交流中心等公共设施,都建在了邻近城市主干道的一侧,在这里可以举办一些公益展演、活动、社区体育项目等。”据深理工筹备办副主任赵伟介绍,为了确保公共空间的使用不影响大学的教学科研和学生的校园生活,上述设施以湖为界,与学研楼、书院楼隔水相望,一方面形成了动静两个整体区域,另一方面也为市民共享校园设施和资源提供了最大的便利。

文、视频|记者 郑明达 颜业宏

图|受访单位提供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