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储蓄假象带来的盲目乐观

高储蓄假象带来的盲目乐观
2019年05月04日 17:20 财经上帝视角

中国的储蓄率很高,高到让世界艳羡,高到让国人膨胀。也正因为这样,储蓄率成为了捍卫市场信心的一道屏障。很多智库专家及官员在谈到经济问题时总喜欢把“中国有着庞大的储蓄”挂在嘴边。殊不知,这份“自信”却实实在在祸害了不少人。

以2018年数据为例,中国的储蓄率的确很高,全球平均水平才26%,欧洲平均水平才23%,而中国却还有44%。高,实在是高!

这么高的储蓄率导致国内形成了中国消费潜力巨大的幻觉。一种很随意的观点认为,通过释放储蓄把消费力激发出来,以此实现经济结构向消费转型的目标。

如果按照2018年数据计算的话,我国居民储蓄约为40万亿元(储蓄率=居民储蓄/GDP,2018年我国GDP为90多万亿元,按44%的储蓄率计算),这40万亿元储蓄假设全部释放并全部进入消费会带来多少影响?

根据统计局官方口径,201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38万亿。如果40万亿元全部变成消费那就意味着消费市场翻一番。单纯的数字看上去很美好,但实际上,消费也是分层级的。在底层刚需没有得到满足前,不可能花钱享受上层领域消费。由于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中不包含住房、医疗、教育(对应住房难、看病难、上学难三座大山)等刚需消费,因此,数据本身明显脱离了实际情况。

根据世联行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初,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5.24亿平米,如果按照每平米2万元的价格计算,40万亿元的储蓄还不够消化当前商品房库存。换而言之,就算老百姓们把储蓄全拿出来也买不完国内的房子。(这从侧面印证了国内房地产空置情况有多严重,房地产泡沫有多大)

根据统计局数据,居民消费支出数据中医疗消费支出部分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1685元,整体规模约为2.2万亿元。此前,中商产业研究院《2017-2020年中国医疗产业调查咨询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预计,未来医疗市场规模将达到5万亿元。即40万亿元中,还有3万亿元左右将进入医疗市场。

根据德勤2017年发布的《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8》预计,2018年中国教育市场规模将达到人民币2.68万亿元,至 2020年民办教育的总体规模将达到3.36万亿元。保守估计,如今的教育市场规模约为2.8万亿元左右。

综合上述三大基础刚需的实际情况来看,40万亿元即使释放,恐怕也满足不了三座大山的刚需。基础刚需将率先分享40万亿元蛋糕,留给上层领域的消费潜力根本没有。这也是为何如今国内资本圈对于教育行业的投资蠢蠢欲动的主要原因。房子不让炒了,医疗领域技术又不过关,只能炒炒教育。

其次,中国的储蓄根本不可能完全释放。正如笔者在《真实的基尼系数:2%的人群与80%的财富》一文中所阐述的那样,“中国的实际基尼系数可能已经越过0.6的国际红线。”由于国内存在巨大的贫富差距,导致财富分配极其扭曲。少数人群(5%以内)掌握了大部分财富(70%以上),从而导致消费根本不可能被有效释放。

过大的贫富差距导致大部分人不存在消费潜力,极少数人消费力虽然巨大但因个人需求有限也不可能把财富全部用于消费。十个人每吨吃十碗饭是正常的,但要一个人每吨吃十碗饭是不可能的,其他九个人饿的连饭都没得吃。最后结果就是九个人没饭吃,一个人最多吃三碗饭,还剩七碗饭就摆在那没人吃(产能过剩)。这就是现今国内市场的真实写照。

在财富分配极不均衡的情况下,即使类似储蓄、收入这类数据总量看上去非常漂亮,摊余到人均头上貌似也有很大深挖潜力。但在实操过程中会发现根本推行不下去,或是政策有效寿命非常短暂。

在此情况下,强行逼出消费的结果是消费潜力很快就见底了。因为大部分人实际上没多少储蓄,一释放就没了,而那些掌握储蓄的人却没那么多需求。

有些狗头军师不分青红皂白就随便套用国际标准,他们认为中国的储蓄率距离国际水平还有很大空间,即还有约20万亿元储蓄能释放。(注:前文所提的40万亿元是指储蓄完全释放,是一种不符合实际、极其理想化的状态)

然而,如果参考国内贫富差距,以50%的储蓄率作为正常起始点计算的话,从40%开始(假设80%的财富被少数人掌握,大部分人只掌握20%财富,当这20%财富被全部逼出后,之后将无法继续逼出储蓄。当20%消费被透支时,80%中的储蓄释放极其有限,因为这部分人群不到5%左右,20%财富平摊给95%的人群,个人真正释放储蓄消费的金额并不多),释放储蓄率对于消费增长的正面作用就会低于负面作用。而且,当储蓄率降至某个程度时(与底层群体的忍耐极限有关),逼出储蓄对消费无法起到刺激作用。

也就是说,所谓的国际水平可能是根本不符合中国特殊国情的一个标准,受制于巨大的贫富差距,中国的储蓄率可释放空间非常有限。

对比我国居民杠杆率可以发现,2008年中国储蓄率达到历史峰值时候恰恰是居民杠杆开始走高的起点。2010年之后开始的储蓄率走低也是居民杠杆率稳定攀升的一个时间点。这也给出了一个警告,现今的调控正在向前文所提到的那个底层群体忍耐极限相逼近。

也许,释放储蓄所能刺激消费的极限也就近在眼前了。可能再下降10个百分点,当局就会发现不能再继续释放储蓄。因为现今逼出储蓄的方法是通过通胀以及人为的拉抬基础生活成本所致。在《恩格尔系数的谎言,“你幸福吗?”》一文中笔者已经揭示了中国恩格尔系数的真相,真实的恩格尔系数并非统计局所公布的29.3%,而是50%以上。

由于刚需是所有人生活的必须需求,这些领域不分贫富贵贱,只要是人就必须得消费。因此,继续释放储蓄必然会影响社会稳定。眼下,不少年轻人的过度消费(举债消费)已经引发了不少问题。很多现象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这些现象本身就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如果不在刚需领域动脑子,在上层消费领域开拓有机会吗?答案也是否定的。正如前文所提及的,大部分财富掌握在极少数人手中,可这些人的需求是极其有限的,毕竟一个人不可能吃十碗饭,有钱人无论多么荒淫无度,他们的消费都是有极限的。比如王思聪,这哥们算是年轻一代中富二代的代表了吧,可他一个人能有多少消费?买光限量豪车、包下整个场子、睡遍网红嫩模,他一个人能贡献多少消费?恐怕也就只有博彩行业能够容纳如此庞大体量的消费。(注:吃喝嫖赌四大恶习中,前三类都不可能败家,因为人的身体是有极限的。唯有赌是无底洞,可以彻底吸光一个家族的财富)

谈了那么多,笔者无非想说明一点,中国的高储蓄只不过是个假象,受特殊国情影响,高储蓄的含金量并不高。高储蓄对于经济的支持没有想象中那么大,高储蓄蕴含的消费潜力也没有忽悠的那么多。如果缺乏大局观,片面的评估高储蓄的话,误判是必然的,更可怕的是以此为依据所做决策的后果也是非常严重的。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