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内容已开通全网维权,严禁抄袭、复制或搬运。一经发现,必究责!
寒衣节,亦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乃我国传统之祭祀节日,定于农历十月初一。此日,华夏儿女皆怀敬仰之心,焚香祭扫,缅怀先祖,谓之“送寒衣”。
寒衣节之起源,可追溯至周代。《诗经·豳风·七月》有云:“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彼时,古人观天象以定时节,见七月大火西流,知暑去寒来,遂于九月备衣御冬。然彼时之“授衣”,尚未特指寒衣节。至北宋时,此习俗方渐趋定型,既有皇帝赐衣于群臣之仪,又有民间焚衣祭祖之俗。及至元代,十月一日祭先上坟,始被正式称为“寒衣节”。
孟姜女千里送寒衣
相传在秦朝时期,江南松江府有孟、姜两家,因种葫芦得女,取名孟姜女。孟姜女配夫范杞良,然而好景不长,杞良被抓去修筑北疆长城。
孟姜女心系丈夫,千里寻夫送寒衣。当她来到长城脚下时,却得知丈夫已死,被埋筑在城墙里。孟姜女悲愤交加,向长城昼夜痛哭,其哭声感天动地,最终哭倒了长城,露出了丈夫的尸骨。
孟姜女用带来的棉衣为丈夫重新装殓安葬,这段忠贞的爱情故事广为流传。后人为了纪念孟姜女的深情厚意,便在十月初一这一天焚烧寒衣,以示对先人的怀念与敬仰,逐渐形成了寒衣节的习俗。
朱元璋“授衣”传说
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称帝。为了显示顺应天时,他在十月初一这天早朝行“授衣”之礼,把刚收获的赤豆、糯米做成热羹赐给群臣尝新。此举不仅体现了皇帝对臣民的关怀,也寓意着人们要添衣御寒,迎接寒冬的到来。
南京民谚有云:“十月朝、穿棉袄,吃豆羹、御寒冷。”这一习俗逐渐流传开来,人们也在加衣避寒的同时,将冬衣捎给远在外地戍边、经商、求学的游子,以示牵挂和关怀。
因此,寒衣节也被视为一个传递温暖与关爱的节日。
蔡伦造纸与蔡莫烧纸
民间传说,东汉时期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其嫂子慧娘让丈夫蔡莫向蔡伦学习造纸。
蔡莫学成后开了一家造纸厂,但生意惨淡。慧娘心生一计,某夜假装因病去世,蔡莫在她的棺材前烧纸哭诉。突然,慧娘从棺材里坐起,唱道:“阳间钱能行四海,阴间纸在做买卖。不是丈夫把纸烧,谁肯放我回家来?”在场的人一听,以为烧纸有很大的好处,于是纷纷向蔡莫买纸烧给自己死去的亲人。
这一天正好是农历十月初一,因此,后人都在十月初一祭祀祖先,上坟烧纸,以示对祖先的怀念。这一习俗逐渐与寒衣节相融合,成为寒衣节的重要仪式之一。
寒衣节的习俗
烧寒衣。寒衣节最主要的习俗是烧寒衣。人们会购买五色纸(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和冥币、香箔等物品,制作成纸衣、纸钱等,在十月初一这一天烧给逝去的亲人,以御寒之用。这一习俗源于古人对衣服的重视,认为衣服是生存之必需,在秋冬季节尤为重要。
在烧寒衣时,人们会在坟头划一个圆圈,将五色纸、冥币等置于圈内,点火焚烧。同时,还会念叨对逝世故人想说的话,寄托哀思。
吃红豆饭。寒衣节还有吃红豆饭的习俗。这一习俗源于古人对红豆的思念寓意,以及红豆饭的温暖和营养,象征着对亲人的怀念和关怀。
在江苏大丰一带,还有关于吃红豆饭的传说。相传有个放牛娃因与地主抗争被砍死,鲜血染红了地上的米饭。为了纪念这位放牛娃,穷人在十月初一都会吃红豆饭。
整理火炉、烟囱。在寒衣节这一天,人们还会整理火炉和烟囱,试着生火取暖,以应对即将到来的寒冬。这一习俗在古代尤为重要,因为火是抵御寒冷的重要工具。
送棉衣。妇女们会在这一天将做好的棉衣拿出来,给儿女、丈夫换季。如果此时天气仍然暖和,不适宜穿棉,也会督促他们试穿一下,图个吉利。这一习俗体现了古人对家人的关爱和温暖。
烧包袱。在一些地方,烧寒衣的习俗逐渐演变为烧包袱。人们将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之中,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无寒衣之实。
寒衣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人们通过祭祀活动,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之情。同时,也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平安、健康、幸福。这种祭祀与祈福的文化传统,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让我们携手同行,于古韵今风间寻觅智慧之光。取传统文化之精华,去其糟粕,让千年积淀在新时代绽放异彩,传承不息。在此,月下词诚邀诸君,共赴文化之旅,探幽揽胜。望君常顾,于此间,我们一起,聆听历史的低吟,续写华章……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