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0期 脑科学日报
2023年6月12日
科 学 时 讯
1,Nature子刊:上海交通大学吴皓团队揭示耳蜗突触病变发生新机制
来源:iNature
近年来,耳蜗突触病变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和重视。既往研究提示,噪声暴露导致的耳蜗突触病变是导致隐性听力损失的最主要原因,但其发生的机制不清。对耳蜗突触病变的有效干预可能成为防治听力损失及言语识别障碍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吴皓教授以全新的视角关注了耳蜗中关键分子的可变剪切体的组成及基于环境相关的变化,采用创新的整合单细胞及单细胞全长转录组(ISO-seq)测序技术构建小鼠耳蜗全长转录组图谱。首次证实otoferlin通过参与突触囊泡内吞过程而维持耳蜗突触功能,其转录本表达的变化会导致囊泡循环功能改变,这种变化与噪声暴露和老龄化导致的耳蜗突触病变密切相关,而otoferlin C2A结构域在其中起关键作用。
阅读链接:
2,eLife:黄卓课题组揭示奎尼丁治疗KCNT1相关癫痫新机制,提出干扰钠钾通道相互作用治疗癫痫新策略
来源:北大脑科学
KCNT1基因突变是导致婴幼儿难治性癫痫的重要因素,其编码的Slack通道功能增强可导致婴儿癫痫伴移行性局灶(EIMFS)、常染色体显性或散发性睡眠相关的高运动性癫痫(ADSHE)等。临床上,奎尼丁被广泛用于治疗KCNT1相关癫痫。
近日,北京大学药学院、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黄卓团队发现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Nav1.6和钠离子激活的钾离子通道Slack之间的功能和物理耦连,两通道耦连显著增强了Slack对奎尼丁阻断的敏感性(IC50从85.13μΜ至0.87μΜ)。在此基础上,研究者开发了干扰通道相互作用的策略来治疗Slack突变相关癫痫。
阅读链接:
3,eLife:段小洁/梁智锋团队揭示脑深部电刺激快速抗抑郁治疗及机理
来源:生物世界
抑郁症模型大鼠中LHb-DBS的快速抗抑郁效果和DBS-fMRI同步联用,以及结合行为学和fMRI响应揭示快速抗抑郁作用机理
难治性抑郁症(TRD)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影响着全球近3亿人。在TRD的包括脑深部电刺激(DBS)在内的各种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方法中,普遍存在着反应滞后、反应率低等问题。近日,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段小洁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梁智锋研究组合作,使用MRI兼容的石墨烯纤维刺激电极,在抑郁症模型大鼠上发现外侧缰核(LHb)的DBS具有快速和即时的抗抑郁效果,并且通过DBS下的fMRI扫描揭示了该快速抗抑郁效果的潜在机理。
研究团队发现,LHb-DBS可以快速改善大鼠的快感缺乏、行为绝望和焦虑的抑郁样症状。这种抗抑郁的效果是在施加LHb-DBS后立即或几分钟内发生的,反应的滞后时间非常短,是一种快速与即时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对LHb内侧的DBS可能提供一种有效的快速抗抑郁治疗方法,并且特定脑区的fMRI激活可以作为生物标志物来预测和评估抗抑郁疗效。
阅读链接:
4,Neurology:睡不着?有这些特征,大增中风风险
来源:医诺维
在中国,超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成年人失眠发生率高达38.2%,而且这一数据还在逐年上升中。近日,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失眠的人中风风险更高。与没有失眠症状的人相比,评分为1-4分的人中风风险增加16%,评分为5-8分的人中风风险增加51%。在50岁以下的人群中更为明显,评分为5-8分的人,中风的风险几乎是没有失眠症状者的4倍。
阅读链接:
Neurology:睡不着?有这些特征,大增中风风险
5,Applied Physics Review:可用于构建穿戴式全身动作捕捉系统的动觉感知器件
来源:CAAI认知系统与信息处理专委会
近日,华南师范大学的李昕明团队研发了一种可用于构建穿戴式全身动作捕捉系统的动觉感知器件。该设备可根据已知的空间分布关系,可以通过信号关系推测器件的形变模式,从而排除运动测量中的潜在干扰。
通过引入机器学习模型,该器件可进一步实现对于形变信息的解耦,解耦后的形变信息可用于推测关节角度、佩戴方式及关节尺寸等信息,从而在无需校准的情况下构建全身动捕系统。该器件能够区分具有多自由度的球窝关节(如手腕)的不同方向运动,并对角度具有一定辨别能力,因此能够实现诸如“凌空手写输入”等人机交互操作。
阅读链接:
6,JAMA Psychiatry:这种饮食让大脑保持年轻,痴呆症风险降低近20%
来源:医学新视点
MIND膳食是专门为大脑健康而开发的一种膳食模式,它是得舒膳食(DASH)和地中海膳食(MD)模式的结合,并根据痴呆症领域最新研究证据进行了调整。尽管有研究表明,MIND膳食可能与更缓慢的认知功能减退有关,但是截至目前,MIND膳食究竟能否预防痴呆症目前尚无明确定论。
近日,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袁长征研究员团队揭示了MIND膳食与痴呆症风险之间的重要关联。根据性别、年龄和BMI进行的亚组分析都显示,MIND膳食模式依从性较高的人群痴呆风险较低。
阅读链接:
7,打了这种疫苗,老年痴呆居然变少了?
来源:药明康德
近日,一篇预印本论文(尚未经同行审查)研究发现我们身边最常见的病毒之一——疱疹病毒在痴呆症的病因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且接种疱疹病毒疫苗显著降低了痴呆症的发病率。
科学家们对比分析了接种/未接种带状疱疹减毒活疫苗(Zostavax)人群的痴呆症发生状况,发现接种疫苗在为期七年的随访期内导致新的痴呆症诊断率减少约五分之一。对于全因性痴呆和阿尔茨海默病,该疫苗的保护效果在女性中远强于男性,而对于血管性痴呆,性别对于疫苗的保护效果并无显著影响。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