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剧、蒲剧、上党梆子…藏在这些戏曲中的浓浓年味,让人欲罢不能

晋剧、蒲剧、上党梆子…藏在这些戏曲中的浓浓年味,让人欲罢不能
2023年01月16日 09:37 太原广播电视台

山西的年味不仅在诱人的美食美景中,还在那宛转悠扬,勾人心魄,让人回味无穷的山西戏曲中,那原汁原味、浑然天成的腔调中,有着山西独有的韵味。

晋剧

过大年怎么能少了,有着浓郁山西味道的晋剧呢!它是山西四大梆子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山西中、北部及陕西、内蒙古和河北的部分地区。

晋剧的旋律婉转、流畅,曲调柔美、圆润、亲切,道白清晰,具有晋中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自己独特风格。

晋剧保留了蒲州梆子慷慨激昂的艺术特色,同时形成婉转细腻的抒情风格,又吸收了晋中地区民歌、秧歌等民间艺术韵调,风格特具。

蒲剧

蒲剧又称蒲州梆子,当地人通称乱弹戏,是我国最古老的地方民间戏曲艺术之一。因兴于山西晋南古蒲州(今山西运城永济)一带而得名。

蒲剧约形成于明代嘉靖年间。山西省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它是“山西四大梆子”中最古老的一种。

蒲剧本身在晋南又分南路和西路,在剧目与表演风格上各具特色,人称“南路文雅,西路火爆”。蒲剧音调高亢激昂,音韵优美,长于表现激情,其旋律跳跃幅度大,起调高,大小嗓兼用。从正月初六到正月二十,临汾大剧院有蒲剧《美人图》、《白蛇传》等演出。

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山西省地方传统戏剧,流行于山西东南部长治、晋城两市(古称潞安府与泽州府)。

它在清代乾隆中后期已经盛行,嘉庆、道光年间班社林立,名伶辈出,剧目竞现,流派纷呈,进入蓬勃发展时期。上党梆子以演唱梆子腔为主,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卷戏,俗称“昆梆罗卷黄”。其音调高亢活泼,具有粗犷、健康的农民艺术特色。

北路梆子

北路梆子,又名“上路戏”,山西北部的大同、朔州、忻州及内蒙古、河北的部分地区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清代初期蒲州梆子北上,在忻州当地扎根后,逐渐形成北路梆子。其唱腔、曲调、念白均同蒲州梆子相近,但谱调更高亢。后来又受了河北梆子一些影响, 特别注重唱功,创造了很多花腔。

特别它的“弯调(即花腔)”,唱起来千变万化,婉转动听。唱腔板式主要有:慢板,夹板、二性,三性、垛板、流水、箭板,滚白等。

耍孩儿

耍孩儿又称咳咳腔,是以曲牌名命名的一个戏曲声腔剧种。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已有耍孩儿的班社活动,它的形成至少在此以前。

耍孩儿角色分红、黑、生、旦、丑五行。以板胡、笛子为主要伴奏乐器。音调旋律欢快活泼,婉转嘹亮。唱曲以正板和慢板为主,既有固定曲牌,又灵活多变。

道情戏

道情戏起源于唐代道士所唱的“经韵”,宋代发展成为唱白相间的曲艺形式道情鼓子词。清代乾隆年间,流传于晋北的说唱道情被搬上戏曲舞台,成为深受当地观众喜爱的一个戏曲品种。

晋北道情戏流行于晋北二十余县及内蒙古南部、陕北东部、河北西北部,分神池、代县、应县三个艺术流派。道情音乐约于金代流入晋北一带,以曲牌体说唱形式广泛活动于民间,主要演唱道教故事,宣传教义。

清代中叶,搬上舞台,以代言体演述故事,内容广泛触及社会生活。其音乐体制主要为曲牌连缀体,同时也吸收了北路梆子的音乐元素。

晋北道情的代表剧目,主要是宗教故事和劝善故事,其唱腔曲调,相传有72大调,若干小调,今存套曲13种96曲,如《大红袍》、《皂罗袍》等。其伴奏乐器文场有笛子、四胡等,武场有渔鼓、简板、单皮鼓、大锣等。表演重文轻武,重唱轻做。

孝义碗碗腔

孝义碗碗腔有两种声腔:皮腔和碗碗腔。两种声腔均来自孝义皮影戏,即纸窗皮影唱皮腔及纱窗皮影唱碗碗腔。

两种声腔均来自孝义皮影戏,即纸窗皮影唱皮腔及纱窗皮影唱碗碗腔。皮腔的渊源有两种说法:一说形成于北宋时期,一说形成于战国时期。皮腔因主要以唢呐为伴奏乐器,故亦称"吹腔"。有专家认为孝义吹腔是戏曲最古老的声腔之一。

碗碗腔唱腔的特点是真假声混用,多用“虚词假声腔”。假声唱法分两种:一种是“二音子”;另一种是“尖音子”,“尖音子”是在“二音子”基础之上再翻高形成。

锣鼓杂戏

据唐代贞元二年的临猗县龙岩寺石碑记载,有龙岩寺即有杂戏,按照旧俗,每逢正月,临猗县的龙岩寺都要演出锣鼓杂戏以敬神祀佛,故锣鼓杂戏又有“龙岩杂戏”之称。

锣鼓杂戏的唱腔音乐体制为吟诵体,以吟为主,间以散文念白。锣鼓杂戏的伴奏乐器没有弦乐,而以大锣大鼓为主。

这个春节来山西过大年,有着浓郁山西地方特色的戏曲,定会让你爱到停不下来。

来源:最山西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