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汉学家何莫邪解读中国“笑”的文化史

德国汉学家何莫邪解读中国“笑”的文化史
2024年04月26日 14:21 华舆News

【东西问客户端4月26日电】中国历史上,谁第一次在文献上“笑”?古代汉语中记录“笑”的现象,究竟有什么“笑头”?又为什么“笑”?哪些笑话是世界上共通的?哪些笑话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

4月25日下午,一场题为“中国‘笑’的文化史”讲座在北京大学李兆基人文学苑举办。主讲人德国汉学家何莫邪(Christoph Harbsmeier)从“笑”的词汇和种类出发,层层剥开中国文化中“笑”背后的哲学和思想。

▲4月25日,德国汉学家何莫邪(Christoph Harbsmeier)在北京讲座。高楚颐 摄

讲座伊始,何莫邪饶有兴致地向席间听众分享其作于甲辰年的书法:“笑中有真谛”“余光北欧狂,噗剖天下哧。”

现场,何莫邪将不同“笑”法归为类,进行举例,并分析了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中“笑”的词汇的演变与发展。在他看来,笑源于发笑,是一个人心理上“并非故意为之”的文化表现,更是文化研究中重要的一部分。

何莫邪乐于花时间整理古汉语中笑字的辑汇,如笑、大笑,嗤笑,嘻笑、戏笑、讥笑、怪笑、独笑等等,包括一些拟声词,都让他感到颇有趣味。至今,他搜集了700余种中国文化里自古对“笑”的表达。

“‘笑’的文化在中国极其丰富。”何莫邪指出,“笑”的种类极具丰富性。对“笑”的研究,是中国文化史中重要的一部分。

▲4月25日,德国汉学家何莫邪(Christoph Harbsmeier)在北京讲座。高楚颐 摄

此外,何莫邪从古代中国与古希腊不同文化视角出发,分享了其对东西方“笑”文化和哲学理念的对比研究。他指出,“笑”的文化虽有很大不同,但也存在一定共性。

何莫邪,出生于德国哥廷根,现为挪威奥斯陆大学荣休教授,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策职教授。曾任普林斯顿大学讲师、挪威东方协会会长、挪威东方协会副会长、奥斯陆大学东欧与东方研究系主席,在北京大学中文系、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加州大学(伯克莱)等多所大学任客座教授。其学术研究涉及汉学研究、古代汉语、汉语语法、中国漫画研究、历史学及哲学语言等多个领域。

2008年,何莫邪因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面的突出成就被授予内森奖。2011年,其受邀担任北京大学第二届“胡适人文讲座〞主讲人。

何莫邪主要著作有《吉汉语语法四论》(1981)、《丰子恺一一个有菩萨心肠的现实主义者》(1985)、《中国科学技术史》(李约瑟主编)第七卷《语言与逻辑》(1998)等。

本次讲座之后,何莫邪在北京大学李兆基人文学苑继续带来题为“中国古代层次分类历史”的讲座。(完)

作者/高楚颐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