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客户端11月11日电】在交流互鉴中,中韩两国在汉学领域的研究将如何引领东亚文明的未来走向?
世界汉学发展中韩论坛于11月10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此次论坛以“东亚汉学的历史、文化和政治视角”为主题,吸引了来自中韩两国的12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东亚文明论述的再发现”“鲁迅道路与中国现代文学传统”“韩中关系”“东亚合作中的中韩角色”等议题,展开研讨交流。
▲11月10日,与会嘉宾在论坛上合影。(李国庆 摄)
本次论坛旨在通过多维度的探讨,深入挖掘汉学在东亚地区的发展脉络、文化内涵及政治影响,为世界汉学研究提供一个更为客观、全面且深入的东亚视角。与会专家学者纷纷分享了汉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共同探索中韩两国在历史、文化、政治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新路径。
开幕式上,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党委书记张晓京发表欢迎辞。张晓京强调,高等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在处理国与国关系以及促进全人类发展和进步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汉学作为一门根植在中国但发源和发展在海外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中国,但研究方法、学术传承和文化视角已然更加多元。汉学研究已经从传统的人文学科向外延展,涵盖了中国的政治、外交、经济、社会、法律等多个领域。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陈默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有关中国研究的世界影响力日益提升,构建以汉学家为桥梁的文明交流互鉴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中韩两国一直在各个领域保持着密切的交流和合作,在中国研究方面的深度互动无疑将会为文明交流互鉴体系的构建注入新动力。
陈默提出中韩两国未来在中国研究领域合作的三个方向:一是培养“精通中文,理解中国”的韩国青年学者;二是构建汉学学者交流平台,打造中国研究与发展中心;三是共同探索培养优秀汉学和中国研究者的路径。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朱浒表示,从历史角度探讨中国研究,是从历史之长河中眺望未来,既要有“知其所来”的坚定,亦有“识其所在”的清醒,更要有“明其将往”的自信。
▲韩国现代中国学会会长李旭渊在论坛上发言。(李国庆 摄)
值得一提的是,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其作品在上世纪20年代就被介绍到韩国,并一直受到韩国学界的关注研究。韩国现代中国学会会长李旭渊在论坛上介绍,鲁迅的作品在韩国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如《过客》引发了大家对人生道路和未来方向的深刻探讨;《阿Q正传》中的精神胜利法则在年轻人中广为流传,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交流现场高潮迭起,韩国延世大学历史系荣誉教授白永瑞从个人修养与社会改革的关系角度,探讨了过去一百年变革中,中韩两国提出的文明论述。他提出,通过“德治”“政治”“道治”三种治教并行的方式,中韩两国可以共同探索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文明论述,为东亚乃至世界的文明交流互鉴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韩国延世大学历史系荣誉教授白永瑞在研讨会现场发言。(李国庆 摄)
通过六场发言与对谈,专家学者们共同探讨了东亚近代文学与美学相互交流的深远影响,探寻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内在活力,揭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学者引入政治视角,探讨中韩关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讨论东亚合作中的中韩角色。12位专家共同探寻东亚文明的再发现,为理解中国问题在当代社会发展的意义和价值提供新思考。
本次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哲学院、历史学院、文学院为支持单位。活动期间,与会专家还就中韩两国的进一步合作交流进行了探讨和展望。大家一致认为,伴随两国合作的不断深化,将为促进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推进国际社会的深入理解和合作作出积极贡献。(完)
作者/孙晨慧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