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敏感题材,谁说中国拍不出《熔炉》

直面敏感题材,谁说中国拍不出《熔炉》
2017年11月23日 17:35 Happy杨小丫

小万前几天又刷了一次电影《熔炉》,看过几遍之后还是会被悲伤绝望的“校长性侵女童案”剧情虐到。

心疼那些被伤害的孩子同时,也十分希望加害者能够得到应有的惩罚。

今年国产电影也出现了一部以“性侵女童案”为主题的电影《嘉年华》,小万第一感觉还以为这是一部“中国版的《熔炉》”。

直到小万有幸提前观看了影片,才发现《嘉年华》有着更多让人思考的地方。

由文晏导演执导的电影《嘉年华》,今年代表中国在各类国际影展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不仅在九月入围今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更斩获了第54届安塔利亚金橘奖最佳影片大奖,这也是华语影片首次获得金橘奖。

评委会主席著名导演伊利亚·苏雷曼(两次金棕榈提名)给出的颁奖评语:从第一帧画面直到最后,这部猛烈、诚实、美学愉悦的电影以充满诗意的辉煌描绘了一种残酷的现实。

在国内又收获了第54届金马奖包括最佳导演在内的3项大奖提名,在刚刚举办的平遥电影节上又斩获了最佳影片的奖项。

国内的一部分影迷看完也对本片高度的赞美。

这部受到广泛赞誉电影从一件“性侵女童案”展开。

《嘉年华》的故事发生在一座南方沿海城市,电影的主角是两个未成年的女孩。

一个是12岁的学生小文;

另一个是离家出走多年的16岁少女小米,为求温饱的小米在一家宾馆做着打扫卫生的工作。

影片通过这两个女孩的视角,用一桩事件将两人冥冥之中联系在一起,讲述了一个残酷的青春成长故事。

电影一开始就以一个大胆的事件展开,商会的会长带着小文和另一个女孩来到宾馆,这样奇怪的3个人引起了旅店前台小米的留意。

本来是开了两间房,但是深夜时分会长闯进了女孩的房间,对两个女孩进行性侵,罪行都让在大厅的小米从监视器中看到了……

被害人小文和旁观者小米互为映照,她们也以双视角的功能共同承担起了影片的整体叙事。

《嘉年华》视角之大胆让人惊叹,涉及到了敏感的话题——儿童性侵案。

在网络舆论中,儿童性侵案一直都是被人口诛笔伐的行为,可很多时候,施害者并不能得到相应的严惩。

更是因为社会对这个“禁忌”话题的不愿提及,又使得这些问题像滚雪球似的的越来越大。

文晏导演反思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嘉年华似的时代,喧嚣之下我们没有时间与耐心去重新审视成长的意义。”

电影中的性侵案仅仅作为一个载体,更让我们看到了嘉年华光怪陆离的外表下潜藏的危险和恶意,让人们不得不去正视被忽略而却真实存在的问题。

除了施害者的丧心病狂,与孩子最亲近的亲人、老师对孩子的保护的缺失也是这类问题屡禁不止的原因。

还有一些学校、家长对“性教育”相当“保守”,当出现一些可以教会孩子真正性教育的课程时,却被家长说课本太“伤风败俗”,只好叫停。

但是只有那些你以为“污秽不堪”的东西才是保护孩子的关键知识。

这些问题都在这部《嘉年华》中展现了出来。

在电影的另一层面,是告诉作为女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如何对成见去说不。

物化女性,边缘化女性,是女孩子在如今文明的当代也会遇到的问题。

在电影中用了一个意象来表现,就是海边巨大的玛丽莲·梦露的雕像。

梦露在电影《七年之痒》中的“性感无脑”的形象,是过去几十年来看到的女性最被物化的一个形象。

女人不是性感的玩物,是有着独立性格的个体,要打破社会对女人的偏见努力活出自己的样子来。

电影生动的展现了一幅活生生的性压抑、官商勾结、家庭关系扭曲、人情世故病态、拜金主义盛行、男权阴影笼罩的中国式社会图景,它有着华语电影中罕见丰富层次。

如此淋漓的话题,在这位女导演之手却变得充满诗意和悲悯。

电影摄像请来了达内兄弟的御用摄影师本诺·德福,细腻的镜头调度,和大部分对演员特写的镜头。

这样的镜头运用更加巧妙,镜头营造的就是导演口中“让观众和角色保持最近却又接触不到的距离”。

配乐方面也是《白日焰火》的音乐制作团队,使它的视听有着独特的女性质感,就像一池湖水,表面波澜不惊,内里却暗流涌动。

看出这位女性导演的深厚功底和社会良心。

很多时候经典作品给予我们的并不是解决办法,而是一剂令我们保持清醒的良药。

并不是答案,而是富有诗意的率真,它们把人类世世代代之所以为人而必须解决的问题不可回避地昭然于天下。

我们如今就缺少这样的警世良药。

回顾曾经在国际影展上获得大奖的国产片,很多都是描摹社会中存在却忽视的问题,关心底层人民的生活现状,真实的展现他的情感的电影。

比如贾樟柯2006年的作品《三峡好人》,收获了第63届威尼斯金狮奖。

讲述的是由于建造三峡水电站而发生巨变的奉节镇的故事,以两个寻找亲人的故事展开,看出快速发展的社会给人们带来的各样的影响。

《三峡好人》是贾樟柯为底层平民唱响的一曲挽歌,让观众关注了被遗忘的人们。

还有由文晏担当制片人,刁亦男导演的《白日焰火》也是获得了柏林金熊奖,通过一起离奇的“杀人碎尸案”,展现寒冷的东北底层人们的无力和挣扎。

这些电影被称为“现实主义电影”,它们并不是“现实主义”,它们就是“现实”本身。

这些被遗忘的人群,如今正需要这样的电影来打破沉默,让我们用更加广阔深厚的眼光来看待这个社会,有悯怀和善良的心去关爱需要帮助的人。

韩国电影《熔炉》上映后,引起巨大轰动,韩国政府出台了《性暴力犯罪法特别修正案》(也就是著名的《熔炉法》),让我们看到打破沉默的意义。

正如影片的slogan,《嘉年华》这次也将打破沉默。

《嘉年华》和《熔炉》虽然都是同一题材,但是选择的叙事重点却不同,《熔炉》把重点放在了案件的审理过程中。

而《嘉年华》的导演却选择用明亮的影调去呈现,她觉得事件的严酷性观众一目了然,因此她不想用刻意和悲惨的姿态拍摄。

对案件审理过程也放轻了笔墨,重点表达了在“性侵”事件之后,被害人小文和旁观者小米的影响。

并且影片保持一个客观的分寸感,让观众看到事件之外的家庭、学校、社会的问题,波波余震更能震动观众的心。

这是一部炙热的电影,让人看到鲜活的生命,真实的生活。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