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太行西麓的
山西长治沁县
是抗日战争时期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八路军和抗日民众
重要的活动区域
在物资极为匮乏的条件下
沁县人民种植的小米
成为了当地战士们的
“保命粮”
唱响了一曲
“小米加步枪”的
壮丽战歌
而今
当和平的阳光洒满大地
小米
作为现代餐桌上
不可或缺的营养佳品
依旧以其独特的魅力
书写着金色的传奇
今天就来说说
位居中国“四大名米”之首的
山西长治
沁州黄小米
沁县
古称沁州
原是一片湖泊
相传其东南之隅
巍峨的檀山顶上
有凤凰栖息
某年大旱
作物干枯
唯有凤凰台的几株野谷
傲然挺立
人们便在此处播种
经年培育
谷子愈发圆润晶莹
人们相信
这是凤凰衔来的神种
于是便有了
“凤衔谷种”的传说
美好的传说
寄托着沁州人民
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恋
和对丰收的无尽向往
人说山西好风光 地肥水美五谷香
先祖炎帝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
精心培育了“五谷”
开启华夏农耕文明新纪元
延传耕作
供民食用
其中的
“稷”(小米)
作为最优良的品种
流传至今
清朝康熙年间
大学士吴琠
在任保和殿大学士兼刑部尚书时
将檀山产的这一
金黄香美
“糙谷米”
献给康熙帝品尝
皇帝大悦
问:此米产自何地?
吴答:沁州。
皇帝便赐名“沁州黄”
并封其为贡米
沁州黄小米
由此名扬天下
色泽蜡黄
晶莹透亮
蒸熟后清香扑鼻
绵软可口
沁州黄小米中
所含的营养物质含量
远远高于其他的普通小米
直至今日
在晋东南一带
一直流传着
“金珠子、金珠王,
金珠不换沁州黄”的民谣
从“糙谷”到“国米”
千年传承
历久弥新
“中国米王”
名扬四方
沁州黄小米的产地
位于太行、太岳两山之间
产品选定
当地海拔1000米以上
富含大量矿物质的
红砂土壤地块
作为种植基地
特殊的地理位置
适宜的温度、气候
为“沁州黄”提供了
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
千百年来
人们对谷物品种的
改良与优化
从未停歇
时至今日
小米品种
已有1300余种
但沁州黄小米
仍以其卓越品质
成为这一古老作物中的佼佼者
中医认为
沁州黄小米
味甘
性微寒
有清热利尿、消肿滋阴之功效
是晋东南乃至北方地区的
传统滋补食品
2024年1月
沁州黄小米系列
“檀山黄”生态小米
获2024年度
世界“顶级美味奖”二星奖章
2024年11月
“沁州黄”挺进进博会
如今的“沁州黄”
愈发彰显出其“黄金粒”的价值
世界名米在中国
中国名米看山西
山西名米数沁州
沁州黄小米
种植不一般
早期
农民们手工
播种、除草、收割
种植小米
轮作倒茬
秋耕壮垈
卧羊施肥
等种植古法
被广泛应用
再使用石磨石碾等
将小米脱壳……
手工劳作
很好地保留了
小米的品质
但生产效率低下
难以控制产品的质量
随着时代的进步
沁州黄小米的种植、加工
逐渐实现机械化
从播种、收割
到脱壳、碾磨
再到筛选、灌装
机械化生产极大程度
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
提高了种植效率和小米产量
还降低了加工过程中的污染风险
如今
沁州黄小米的生产
正逐步向智能化方向迈进
引入物联网、大数据等
现代信息技术
提质增效降本
提升产品竞争力
通过
“企业+科技+基地+合作社+农户”
的模式
在23家县级及以上
龙头企业的带动下
沁县构建起了
种植、加工、仓储
物流、销售、服务
于一体的
全产业链绿色发展体系
为保障小米品质
山西长治沁县供电公司
建立三级服务网络
简化办电流程
为客户架设供电线路
新增配电变压器
加强农业设备巡检
及时排查隐患
助力产业发展
现在
沁州黄小米
不再局限于成为餐桌上的
“小米粥”“小米饭”
而是华丽转身为
小米醋
小米锅巴
小米啤酒
小米饼干等
深加工产品
多元化产业结合
让沁州黄小米
焕发新生
在秋收落幕时
相约山西沁县
赏漫山谷穗的金黄
品悠久醇厚的米香
撰稿&责编|甘雨
感谢|山西长治供电公司 马晶 张高峰
执行审核|张越越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