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鱼友问:
在观赏鱼的体质选择,养水,密度,投喂,观察等方面,你认为新手养鱼最欠缺的会是哪一步?导致频繁死鱼的魔咒到底问题会出在哪里?
我认为原因如下,具体哪个更重要,得相对去看。
一、体质选择问题
- 新手常见误区:
- 选购体质较差的鱼:
- 许多新手喜欢选择颜色鲜艳、体型好看的观赏鱼,还有很多是选择饲养眼下最为流行的观赏鱼。却忽略了鱼的健康状态和饲养难易程度。可能买到的就是带病的鱼、体弱的鱼,或者长途运输导致应激严重的鱼。
- 选择难养的鱼种:比如七彩神仙鱼、兰寿金鱼、魟鱼、蝴蝶鲤等等,这些观赏鱼对水质和环境要求较高,新手难以满足其需求。
- 导致问题:
- 鱼儿的体质本身较差,即使环境适宜也难以存活,或者容易爆发疾病。
- 解决方案:
- 选鱼一定要仔细,我们可以选择体质健康、活力强、适合新手养殖的鱼种,比如孔雀鱼、玛丽鱼、斑马鱼、虎皮鱼、黑尾大勾、水虎鱼、原生鱼等。
- 在购买时观察鱼只是否游动活跃、无外伤或异样(比如白点、脱鳞、充血等)。
二、养水问题是关键
- 新手常见误区:
- 直接用未处理的自来水养鱼。鱼缸到家,直接加水养鱼。
- 自来水中通常含有氯气、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直接加入鱼缸会对鱼造成致命伤害。
- 忽略开缸周期:
- 新手往往不理解硝化系统的重要性,鱼缸没有完成“氮循环”,直接放鱼导致水质快速恶化。
- 过度换水或不换水:
- 一些新手要么频繁大量换水,打乱生态系统;要么长期不换水,导致水质恶化。
- 导致问题:
- 氨中毒、亚硝酸盐中毒,鱼体中毒死亡。
- 水质不稳定引发鱼病,免疫力下降。
- 解决方案:
- 养鱼之前先困水或除氯剂处理自来水,确保无氯气残留。开缸时加入滤材运行一周左右,确保水质清澈通透以后再放鱼,并且密度不要太大。
- 养成定期少量换水的习惯(每周换水三、四分之一),避免过度干预。
三、密度控制问题(新手普遍忽视的关键点之一!)
- 新手常见误区
- 超量投放鱼只。
- 很多新手喜欢在一个小鱼缸中放入过多的鱼,导致水体负载过高。或者说是,小缸养大鱼。
- 不了解鱼种间的习性差异:
- 比如混养不同种类鱼时,有些鱼会打架、互相追咬(如斗鱼、虎皮鱼等),导致死亡或严重受伤。
- 导致问题:
- 鱼缸内氨、亚硝酸盐快速积累,水质恶化。打斗、应激反应导致鱼只受伤或死亡。
- 解决方案:
- 控制养鱼密度:
- 按照“每1升水容纳1厘米鱼体长度”的规则进行初步计算,避免超量。同一鱼缸中混养性情温和、体型相近的鱼种,避免性格好斗或习性不合的鱼种。
四、投喂问题
- 新手常见误区。
- 过量投喂:
- 出于“怕饿着鱼”的心理,新手往往投喂大量饵料,导致食物残渣堆积,水质快速恶化。
- 饵料选择不当:
- 投喂难消化或过期的饵料,导致鱼肠胃问题(如肠炎、胀气等)。
- 导致问题:
- 水质恶化,加速鱼缸的氨、亚硝酸盐超标。鱼只肠胃不适或消化问题导致死亡。
- 解决方案:少量多次投喂:
- 每次喂食的量以鱼能在2-3分钟内吃完为宜,一天投喂1-2次即可。
- 选择合适饵料:
- 根据鱼种特点选择合适的颗粒饲料或冻干活饵,不用过期、劣质饵料。
五、观察的问题
- 新手常见误区。
- 忽略日常观察:
- 许多新手习惯“放鱼就不管”,对鱼缸水质、鱼的状态不敏感,忽略了早期疾病或水质变化的信号。
- 过于频繁干扰:
- 频繁捞鱼、调整鱼缸布局或添加化学制剂,导致鱼只应激反应。
- 导致问题:
- 小问题变成大问题,比如早期的轻微白点病、烂尾病因没有及时处理而导致整缸鱼爆发疾病。鱼只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免疫力下降。
- 解决方案:
- 每天观察鱼的状态:注意是否活跃、食欲是否正常、外观是否有异常(如斑点、脱鳞、红肿)。使用水质测试工具(如氨、亚硝酸盐、pH试纸等)定期检测水质,提前预防问题。
总结:频繁死鱼的核心问题
- 水质不稳定:是绝大多数新手死鱼的根本原因,而这又与“养水”和“控制密度”有直接关系。
- 投喂和观察不足:过量投喂加速水质恶化,忽视鱼的状态导致问题被放大。
关键建议:
- 以养水为核心:养鱼先养水,确保水质稳定、硝化系统完善。
- 养成良好的日常维护习惯:科学换水、适量投喂、控制密度。
- 观察是养鱼的核心技能: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针对性措施。
新手如果能做到以上几点,就能很大程度打破“频繁死鱼的魔咒”。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