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中的那片海》播完了。
短短38集,却好像陪着主角经历了几十年。
很欣慰的是,没烂尾,结局也没有强行大团圆,该进局子的进局子,该离婚的离婚,开头的什刹海明明那么热闹,最后年夜饭上回忆往昔的其实只有那么几个人,但是却,不仅没有物是人非的伤感,反而依然透着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
明亮的基调
其实从最开始,就能感觉到这部剧非常阳光明亮的基调了。
因为时代背景、主要受众等原因,年代剧经常是与狗血、苦情联系在一起的,但梦海却完全没有,主线是主角的成长史,从少年到中年,一路走来,固然有时代变迁、渐行渐远的失落感,但更多的还是在曲折中前进的踏实感与成就感。
情情爱爱也有,但并不是家长里短苦大仇深的狗血,而是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固然有一时的纠结和低沉,但更多的还是朝气与成长。
看之前我其实也担心过,老北京的大院子弟会不会离我们太遥远,甚至,会不会给人以高高在上的不适感,看之后才发现自己的担心纯属多余。
肖春生出场时就已经是落魄的大院子弟,而他成长的过程,则是团结胡同以及来自各地的普通老百姓的过程,通过下沉来得到升华。
故事开始的时间比较敏感,现在的年轻人对那个年代的想象,往往是压抑的,苦闷的。
梦海尽可能地淡化了那段历史及其影响,更注重还原那个年代的理想与希望,以及青春昂扬、饱满乐观的精神风貌,现在热爱躺平和摆烂的年轻人,尤其需要这样的电子榨菜(虽然追剧时燃起来的那种激情可能也就持续个几天就散了吧……
但对于时代背景,剧情也还是在所难免的会有涉及,只是,编剧用了“乐景写哀”的手法,丝毫没有影响整体基调。
比如肖春生的父亲,他是曾在战场上立功的英雄,却不仅没有得到相应的待遇、反而无辜被牵连,如今生病的他经常记忆错乱,肖春生便陪他一次次演“剧本杀”,看上去那么好笑。
不懂历史的人,可以尽情地笑,而懂得的人,笑完之后却能品出无限悲凉。
这也是这部剧很绝的一个地方,你是什么样的人,就能看到什么样的剧情。
比如关于贺红玲的剧情,我更多的是从性格的相似之处上去理解她,从她身上看到了自己也深陷其中的纠结,不坚定,自私但又不完全自私,所以便格外痛苦;但也不乏有人完全从爱情的角度去解读她,觉得她在爱情与面包之间选择了后者,是个不配得到同情的坏女人。
比如肖春生最后再度出手帮助叶国华,不明白的人会生气,会觉得叶国华根本不值得他这么帮助,但明白的人会看到肖春生前后的变化成长,也会理解肖春生的深谋远虑的格局。
都可以。
每个观众的爱好和阅历不同,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是雅俗可以共赏,就应该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传统与新意
就像剧中没有令人不适的整容脸,在舒适自然的滤镜下,每个演员都形象分明,尤其是女演员,都美得很有特色,剧中的角色,也个性分明,没有脸谱化。
没有强行误会为虐而虐,没有不可理喻不说人话,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合乎情理、有逻辑支撑,所以仿佛真实存在于平行时空中。
或许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观众可以非常自然地融入剧情,看到肖春生与曾经的好兄弟渐行渐远,谁能不想起自己走散的朋友呢?
同时,大家也能站在每个角色的立场上去面对各种选择的难题,在这种思考与碰撞中,去理解如何选择朋友和伴侣、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等等等等。
我真是太恐那种爱说教的剧了,输出价值观没问题,可观众不是学生,观众是在追剧不是在上课,没有剧情基础的输出只会令人反感,《梦海》这点就很好,三观很正、也有输出,但没有说教的感觉,编剧点到即止,剩下的观众自己会悟到。
就像之前说的,这部剧有很多“矛盾之处”,在各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
我很喜欢它某些方面的“老派”,肖春生的一路成长,细想起来也颇有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英雄落幕之感,也有人跟他说时代变了他那一套已经过时了,可他还是坚持着。
而我们也都知道,他应该坚持,正是因为像他一样坚持理想主义的人少之又少、越来越少,我们才尤其希望这样的人能坚持下去。
梦海的价值观其实很传统也很正统,很符合老一辈的观念,但很多从前不爱看年代剧的年轻人也爱看,因为它同时又很有新意,尤其是在女性问题上,没有生硬的喊口号,却又完全能让人感受到编剧的态度。
比如赵小惠,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既传统又新潮的姑娘,一方面她仿佛“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爱上一个男人就死心塌地、哪怕其他人都不看好,可另一方面,她喜欢打扮得漂漂亮亮、享受周围人目光的追逐,无论婚前婚后,她都保有独立人格,绝不把自己当成男人的附属。
比如叶芳,像是一个来自未来的穿越者,不但有“预言能力”、在很多时候成为了观众的嘴替,而且,她的性格和观念,都更像是当代的独立女性:因为太过理智而很难奋不顾身地投入到爱情中去;尽管看透了原生家庭给自己带来的性格问题,却依然无法摆脱,选择丁克不要孩子,是她唯一能做的反抗。
比如肖春生,他讲义气,但却绝不是古代那种“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裳”的义气,相反,他尊重女性,自己不审判、也不能接受身边人审判女性,就算是对自己交情并不深的赵小惠,在发现她被家暴之后也主动提出可以帮她离开渣男,对喜欢的女生,则更是全力鼓励、支持她的理想。
诗意与美学
其实播出之前,我很怕它会是那种交作业表忠心的无聊正剧,看了之后发现,编导是在用心创作文艺作品,而不只是在完成任务。
整部剧确实给人一种非常正的感觉,但却完全没有丧失一部好剧应有的趣味性,甚至有一种扑面而来的文艺感。
比如,非常大胆地留白,很多地方一笔带过,把想象空间留给观众,同时剧情也很紧凑。
比如,剧中主角的名字,虽然有着那个年代特有的朴素感,却又兼顾了诗意——对,我最爱琢磨名字的寓意了(当然,有些不排除是我自己瞎联系):
艳秋和春生,一个是九九艳阳天,一个是春风吹又生,这姐弟俩的名字,就充满了生机。
红玲是夏天盛开的炽热花朵,美丽张扬却不长久,惊艳时光却经不起风吹雨打,她和肖春生,总让我想起李煜的那首《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那些说不尽的遗憾,“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大约就是BE美学。
佟晓梅是寒冬中绽放的梅花,最初并不起眼,但越是经历苦寒才越是知晓其傲骨与芬芳。从受伤站不起来之后发生的一系列变故,是肖春生的寒冬,冬天来了,春天也就不远了,走过冬天,才能迎来真正的春天。
肖春生和佟晓梅,看着挺普通的名字,细想也真的挺绝,春晓夫妇,春眠不觉晓,是那么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觉,同时,相比零落残缺才是美、象征结束的春红,春晓象征着开始与希望。
“肖”中有“月”,而肖春生,正是那轮始终不变发着光的月亮。
再比如,几乎每个人、每段关系都有独特的意象,无论是镜头语言上,还是情感事件上,前后呼应、追求仪式感的“对称美学”都无处不在:
一切的故事起源于什刹海冰场上,陈宏军被黑子飞了帽子,而陈宏军最终果然,没有保住头顶的帽子。
当年是叶芳督促陈宏军参加高考,才让他一步步走上人生巅峰,最终又是叶芳送他进去,让他从巅峰落下,当年叶芳为他准备的眼镜,也见证了这段关系的起点与终点。
肖春生与佟晓梅,初次相识,是在什刹海,文静的她先伸出手,张扬的他戴着黑色皮手套,握住了她的手;彻底斩断贺红玲的念想,依然是在什刹海,这一次是他主动伸手,牵起佟晓梅的手,回家,依然是黑色皮手套。
在云南的时候,佟晓梅推着轮椅上的肖春生奔跑;回到北京,是肖春生在冰场上推着佟晓梅前进。
肖春生和贺红玲,始于什刹海、终于什刹海,当年分手,是肖春生看着她转身离去;当她回到什刹海试图挽回肖春生时,是她看着肖春生转身离去。
当年贺红玲同肖春生说,年轻时所谓的爱情“只是一种情绪”;后来佟晓梅提起这段感情时,肖春生将原话奉还。
当贺红玲放弃爱情选择事业的时候,她将手伸出车外,以为自己得到了自由;可后来她不得不离开文工团、失去事业的时候,她再度将手伸出车外,去感受那始终不曾得到过的风一样的自由,此时的镜头甚至没有拍她的脸,在这段婚姻中,她已经渐渐开始失去自己。
肖春生最开始帮好兄弟叶国华追贺红玲时,说答应他的事从不掉链子;多年之后,两人重归于好,是肖春生再次帮助叶国华,也说了同样的话。
……
真的太多太多了。
所有的一切,都像女主的那枚书签一样,让人有种“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的圆满感。
即使单纯只是看拍摄手法,它也是一部从视觉到心灵上都很令人享受的很美的剧,更何况,还有那么多正能量的闪光点。
所以一点都不奇怪,短短20天,就CCTV-8、CCTV-1、东方卫视、北京卫视连续四轮上星了。
其实我还想说,这部剧的追剧体验真的很好,让我感觉它像是一个在爱意中长大的孩子,温暖又坚定:
首先,演员、编剧和导演都是用了心的,其次,剧组大都是同龄的年轻演员,拍戏时氛围好,播出时也很会整活儿,跟网友互动很有趣;本身就是大男主剧爆出来的男主肖战及其粉丝,明白群像优秀才能成就好剧,也有底气有信心,敢于让配角上桌,大家和和气气一起讨论角色和剧情,真的很好——我真的希望每部剧都能这样。
可惜导演付宁没能亲眼看到它的播出,但他应该也会很欣慰。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