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微球做成一门大生意,纳微科技即将IPO

把微球做成一门大生意,纳微科技即将IPO
2021年06月06日 22:46 拇指医药

作者:西北哽

2001年,大多数中国人第一次听到一个新名词:纳米技术。

这一年的1月,原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加州理工大学宣布了“国家纳米技术倡议”,并在年度财政预算中拨出了5亿美元,专门用于发展纳米技术。

那之后的很多年里,中国出现了纳米食品、纳米服装、纳米冰箱、纳米家具……凡是能和高科技沾边的产品几乎都“纳米”了一个遍。纳米和超导、远红外、量子等科学概念一起,被商家滥用,反倒埋没了真正的高科技和产品。

2007年,苏州生物纳米产业园迎来了一家创新企业:纳微科技。这是园区的首批入驻企业之一,也是为数不多的纳米概念高科技企业。

十几年后,曾经时髦无比的“纳米”二字从产业园名字中被拿掉,园区改名叫做“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创新药领域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是,做纳米技术的纳微科技却坚持了下来,终于迎来属于自己的精彩。

6月3日,纳微科技发布招股说明书,计划在科创板上市。坚守了14年,把很多“纳米概念”企业都熬没了,纳微科技为什么会有如此长青的生命力?

1

纳微科技的核心产品是微球,业内也叫纳米粒。当颗粒小到一定程度,比如1到100纳米的时候,这些微球的性质和功能就发生了变化。

1克纳米微球材料的比表面积可以达到一个足球场那么大。这样的微球有极强的吸附性能,如果在微球表面链接特殊功能的基团,这些微球就可以选择性吸附某些物质。这成为药物分离纯化的关键材料。

纳微科技创始人江必旺2004年回国时,看到中国胰岛素等医药产品价格昂贵,才有了在国内开发微球的想法。

国内制药领域,大分子的生物药生产中所用的微球几乎都是进口产品。根据行业权威机构Markets& Markets发布的研究报告,2018年大分子纯化所用的“色谱填料”,35%的市场由GE医疗占领,日本东曹株式会社占据8%,美国伯乐和安捷伦等各占一定比例占7%;而在中小分子分离纯化领域,日本和瑞典的一些企业占据市场优势。

因为中国当时没有微球的生产能力,定价权在外企手中。1千克微球,外企开价普遍在十几万元。这就给了纳微科技以机会。

据说,纳微科技微球产品刚上市的第一年,没有任何销售团队,市场占有率就达到了20%,原因只有一个:纳微科技的价格是每千克5万元,不到进口品种的一半。

但微球这依然是个很小的赛道,从丁香园、蒲公英等行业网站上能够发现,早些年,纳微科技的名头只是在一些专业的药物研究人员之间口口相传,提到哪里能买到便宜的微球,“热心网友”大多会介绍纳微科技。

用江必旺的话来说,这是个“孤独”的过程,微球行业太小了,小到“甚至连你的合伙人、股东及员工都怀疑你的选择”。因为如果光是实验室研究用,1千克微球都已经算是很大的量,这样的市场体量恐怕支撑不起一家企业。

不过很快,纳微科技等到了属于自己的机会。

2

2010年前后,伴随金融风暴的余威,欧美各大药企都放缓了创新药物的研发投入,大批中国籍或者华裔科学家开始“回流”中国。

这一轮“回国潮”促成了中国生物医药的“黄金十年”,当下国内一流的创新药企业,例如百济神州、君实生物、信达生物、诺诚健华等等,都是在2010年之后冒出来的。很快,凭借海外科学家的技术和国内的资本优势,中国创新药领域迎来爆发。

纳微科技也终于等到了高光时刻。

公司两大业务板块分别是生物医药中的分离纯化,以及液晶平板中的光电领域材料。从公司披露的2017年到2020年业绩来看,医药业务的比重逐年增加,增速明显快于液晶业务。

2017年时,纳微科技营业收入5711万元,其中医药业务为3741万元,液晶业务收入1970万元。而根据已公布的2020年1-9月销售数据,公司医药业务的收入已经超过1亿元,占当期总收入的比重达到81.53%。

(纳微科技近四年业绩表现)

根据公司披露的2020年业绩,纳微科技2020年总收入达到2.05亿元,净利润为7290万元,净利率超过35%。

纳微科技医药业务的增长来自于和大批主流药企的合作。目前,纳微科技的主要客户包括复星医药、华东医药、恒瑞医药、丽珠集团、贝特药业、浙江医药、海正药业等一大批优势企业,以及瑞士帝肯、美国Ionis制药等一批外资药企。

中国的微球色谱填料市场,与医药行业的繁荣密切相关。根据预测,到2024年,光是色谱填料业务,国内市场容量就将达到2.13亿美元,近几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11%。而全球来看,色谱填料行业到2024年预计整体市场空间接近30亿美元。

纳微科技虽然已经摸爬滚打了十多年,但在GE医疗等行业巨头面前还只是初出茅庐。要从大佬们口中抢食,唯一的机会是国内CRO和生物医药产业的快速崛起。

从生物制剂产能来看,百济神州、君实生物、恒瑞医药等头部企业已经接近甚至超越Lonza、三星生物等以代工生产为主的企业。药明生物、凯莱英、博腾股份等一批CDMO企业也在加紧扩充。未来,全球的生物药产能会大量往中国倾斜,这是包括纳微科技在内的制药上游企业最大的机会。

(纳微科技目前主要客户)

纳微科技在IPO之前,高瓴、红杉、药明康德等一大批机构就已经埋伏在其中,也是看好其在医药行业上游存在控盘市场的能力。

6月3日,纳微科技正式启动IPO,计划募集资金3.65亿元,用于建设研发中心、海外研发和销售中心等项目。

可以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空间有多大,纳微科技的市场就有多大。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