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tech的“出海神话”,你们学不来

Biotech的“出海神话”,你们学不来
2024年08月13日 21:57 拇指医药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作者:西北哽

2016年7月的一天,原赛诺菲全球副总裁江宁军突然宣布:加盟新成立的基石药业。

基石药业可以看作中国biotech企业的一个标本。这是一家典型的VIC模式公司,用资本撑起骨架,引进产品作为血肉,转手交给CRO机构制作华服,一个漂漂亮亮的biotech就做成了。

基石药业的A轮共1.5亿美元,由三家机构共同参与:元禾原点代表苏州国资;毓承资本代表药明系;还有博裕资本。三家机构联手在3年内就将基石药业推上资本市场,成为中国迄今为止从成立到IPO最快的生物医药企业,其最高市值达到过215亿港元。

这1.5亿美元可赚大了!

那是一个赚快钱的年代。基石创立的第一年就从药明生物下单13款分子,给药明生物贡献当年营收的16.1%,一举成为药明生物的第二大客户。靠着内引外联,不但成就了兄弟公司,同样也成就了自己。

只可惜这一切都已经不可复制。但聪明的资本总还能有别的主意。

1

8月9日,市场传出一个很有意思的消息:默沙东将收购一家中国biotech企业手中的一款在研双抗CN201。

这两年外资药企收购中国在研药物早已见怪不怪,BD甚至成了不少中小企业赖以生存的手段。默沙东认为CN201潜力无穷。这款CD19/CD3靶点双抗的适应症可以说无所不包,既能对抗淋巴癌、白血病,又可开发自免适应症。

默沙东自知K药今年就可能被司美格鲁肽拱下“药王”的宝座,自然想要找一款更厉害的神药。但是,默沙东给的也实在太多了!光是首付款就给了

7亿美元!

相比之下,2022年时阿斯利康曾经买过一款CD3/CD19的双抗,代号TNB-486。阿斯利康的收购条件:1亿美元首付款+11.65亿美元的各类里程碑费用,这才是比较合理的行情价。

这年头,中国药企宣传BD,从来只敢说总里程碑费用,开口都是十几亿美金。但一问首付款,大多只有一两千万美元,甚至更少的只有百万美元级别。

客观说,这类BD老外就像在PDD上买东西一样,收到货一看不好,连“仅退款”都不带选的,直接扔了就是。

默沙东当然不会不知道中国BD的行情,一下给那么多,自然是有些门道。

收到7亿美元的企业叫做同润生物,成立于2018年,公开披露的只有一轮A轮融资,共1.5亿美元,投资方有三家:淡马锡、通和毓承、博裕资本。

看着是不是很眼熟?

和基石药业相比,同润只是投资方之一从中国国资变成了新加坡国资,三家都是横跨人民币和美元的机构,规格更高。

而且,同润生物的模式也同基石药业如出一辙。这次转让给默沙东的CN201,其实是药明生物研发的。同润另一款在研的P13K抑制剂CN401,则引进自瑞士生物制药公司Rhizen。当然,同润也有自己研发的品种。

只可惜,准VIC模式的同润生物没有基石那样好运。2021年之后,港股市场急转直下,资本退出就没那么容易了。

默沙东及时出现,解了三家重量级机构的围。

2

能找到默沙东接盘是同润生物的造化,更多biotech正在自弹自唱。

8月5日,嘉和生物宣布向TRC 2004公司授权自己在研的CD3/CD20双抗GB261,换来“数千万美元”首付款。TRC2004正是嘉和自己出资和Two River、三石投资一起设立的项目公司。

无独有偶,今年5月恒瑞“出海”的一款GLP-1也用的是类似项目公司形式。只不过恒瑞没出钱,只是出了产品占30%的股份,贝恩资本、RTW资本和阿特拉斯、希诺投资四家出资占股70%。康诺亚也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两款双抗的出海,合作对象是OrbiMed基金,对方占股50.3%。

这种被称为NewCo的合作模式就好像房地产开发,一个楼盘设立一家项目公司,成败都在项目公司内消化,权责清晰,不拖泥带水。

表明出海难度又增加了。

以往由big pharma主导的BD,除了给钱之外好歹还能有些技术支持。如今的NewCo模式出海,与虎谋皮的成分更大一些:外界只能从表面看到biotech拿到了多少首付款,却看不到隐藏的残酷对赌。

出海成为创新药企造业绩、拉估值的主旋律,NewCo就是主旋律下的蛋。

不得不承认,中国资本市场接不下那么多biotech企业,中国医疗市场接不下那么多“创新药”。现在已经不是内不内卷的问题了,而是很多企业根本没资格卷,省点花或许还能多活几个月,越卷死得越快。

想要像同润生物那样逃出生天,得有个好爸爸才行。

//////////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