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记载的黑科技,反映了宋元社会远比明清有活力|文史宴

《水浒》记载的黑科技,反映了宋元社会远比明清有活力|文史宴
2024年06月25日 22:00 看鉴

文/娃娃鱼

《水浒》一书涉及的社会生活,广度是足够的,故而也介绍了不少唐宋以来的科技,读来颇添趣味。

本文欢迎转载。

通常认为《水浒传》写到史实、民俗比较多,考证的重点也多集中在官职、武器、饮食、法律,甚至货币、服饰这些方面,关于自然科学的研究还真是不多,但也不是没有,这里列出了五条,以飨读者。

鲁大师镇楼

郁郁堂本《水浒全传》插图

地理学:钱塘潮

第九十九回——

寺内众僧推开窗,指着那潮头叫鲁智深看,说道:

“这潮信日夜两番来,并不违时刻。今朝是八月十五日,合当三更子时潮来。因不失信,为之潮信。”

钱塘潮是天时、地利结合而产生的自然奇观。

从天时上看,每年农历八月十六日至十八日三天,太阳、月球、地球几乎在一条直线,这几天海水受到的引潮力最大。

从地利上看,钱塘江口呈喇叭形,杭州湾外口宽达100公里,进入赭山一带后迅速收窄到只有几公里,使得潮水只能后浪推前浪,一层叠一层,潮位差可达到九至十米。

上图是2023年海宁观潮节的潮汛时刻表,显示大潮确实是“日夜两番来”,而小说中鲁智深圆寂的时间是农历八月十五日,当天夜潮正出现在三更子时

虽然海宁盐官与六和塔的地理位置略有差异,但因为河道变迁的关系,宋代的最大潮位点恰在六和塔附近。

法医学:砷中毒的症状

第二十五回——

王婆道:“他若问你讨药吃时,便把这砒霜调在心痛药里。待他一觉身动,你便把药灌将下去,……他若毒药转时,必然肠胃迸断,大叫一声……他若毒药发时,必然七窍内流血,口唇上有牙齿咬的痕迹。”

第二十六回——

何九叔道:“见武大面皮紫黑,七窍内津津出血,唇口上微露齿痕,定是中毒身死。”

砒霜,就是三氧化二砷。一次性大量口服砒霜,会造成急性砷中毒,出现剧烈呕吐、腹痛、咽喉灼烧、出血不止、抽搐等症状,甚至死亡。

之所以被选为常见的杀人毒药,是因为砒霜无嗅无味,且易溶于水,隐蔽性很强。

在南宋宋慈所著的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卷四中,这样描述砒霜中毒者的症状——

砒霜、野葛毒,得一伏时,遍身发小疱,作青黑色,眼睛耸出,舌上生小刺疱绽出,口唇破裂,两耳胀大,腹肚膨胀,粪门胀绽,十指甲青黑。

当然,王婆选择下毒,主要还是因为西门庆就是开生药铺的,而砒霜是一味中药,《本草纲目》中说它可以“蚀痈疽败肉,枯痔,杀虫"。

这一来甚至都免去了外出购买的麻烦。

附:清代砒霜杀人命案三则

清代的许梿在《洗冤集录》及《无冤录》、《平冤录》等著作基础上,编成了《洗冤录详义》,补充了宋慈的经验,并且添加了当时的很多案件实例。

其一

山东省荷泽县民妇张谢氏与王有通奸,砒霜毒亲夫张僧致死。

原验官开棺验尸,口眼俱闭,牙白无血,肚腹、指尖骨微青,疑为尸身发变,据供,以“病死”详报。

覆检,牙根骨、心坎骨、十指尖骨俱黑色,其余骨殖俱黯黑色,委系受毒身死。

乾隆四十五年成案

其二

湖北省汉阳县民姚徐氏与刘长通奸,用砒霜毒死亲夫姚大。

讯明:将砒霜放入茶内,喫后,只叫心烧、腹痛,尚能饮食,越至十日,始发狂身死。

因系砒霜底子不甚酷烈,且原喫不多,是以发毒甚迟。

验得唇紫胸青、骨黑黯色,实系受毒身死,见成案。

其三

直隶省安平县民陆二梅与李从泰之妻纪氏通奸起意,商谋致死本夫。

将信毒(原注:砒石出信州玉山,有砒井,故亦名“信”)入面,做成“火烧”,李从泰取食一枚旋即毒发,越八日殒命。

乾隆五年成案

《洗冤录详义》卷三

由此看来,武大郎的故事代代重演,砒霜俨然是谋杀亲夫的必备良药~

工程学:船舶制造

第八十回,叶春献“海鳅船”建造法——

(大海鳅船)两边置二十四部水车,船中可容数百人,每车用十二个人踏动。

外用竹笆遮护,可避箭矢。

船面上竖立弩楼,另造刬车摆布放于上。

如要进发,垛楼上一声梆子响,二十四部水车,一齐用力踏动,其船如飞。

船造好之后是这样——

前排箭洞,上列弩楼……左右排二十四部绞车……青布织成皂盖,紫竹制作遮洋。

“海鳅船”的原型,是宋代的车船。

这种船始于唐代,但在南宋剿灭杨幺起义的过程中得到了巨大发展,官军、农民军两边都制造了大批车船投入战斗。

史载,车船上下三层,挟以车轮,船两边又有护车板,最大的车船长达三十余丈,有三十二部水车,可载上千人。

岳珂所写的《金佗粹编》卷六记载了祖父岳飞征讨杨幺的过程,其中描述车船的战斗情形——

舟以轮激水,疾驶如羽,左右前后俱置撞竿,官舟犯之辄破。

贼舟高大,贼矢石自上而下,而官军仰面攻之,见其舟而不见其人。

不过,据侯会先生考证,所谓“海鳅船”应该是指在大型车船四周起护卫作用的尖底小船,又叫“鳅头船”。《水浒》在描写前代故事的时候,误把两种船弄混了。

附:南宋研制的各种新式战船

飞虎战船,绍兴二年(1132年)无为军守将王彦恢创制。战般旁设四轮、每轮八楫,以四人踏轮,船行神速,号称“飞虎”。

多桨船,乾道五年(1169年)水军统制官冯湛综合各种船型设计,船长八丈三尺,阔二丈,用桨42支,可载甲士200人。这是一种江海两用综合型桨船,便于涉浅、迎敌,船速迅捷。

马船,淳熙六年(1179年)马定远在江西造制造,船上暗装女墙、轮桨,可以拆卸。平常作渡船以运军马,遇战事猝起,则改装为战船以迎敌,为战渡两用船。

铁壁铧觜平面海鹘战船,嘉泰三年(1203年)南宋人秦世辅在池州建造,船长10丈,宽1.8丈,有10橹。这艘战船在船舷包裹着铁甲,船首装有形似铧嘴的犀利铁尖,用以在水战中击沉敌船。

无底船,南宋襄阳守将张贵创制,战船当中无底、两舷有站板。宋元襄阳之战中,他以“无底船”百余艘,中竖旗帜,军士立于两舷,诱敌接舷登舟,溺死许多元兵。

宋代《武经总要》中的“海鹘”战船图

因为成书在北宋,所绘的应该还是唐代的形制

应该说,就战舰而言,南宋并非船不如人,但最终仍不免覆灭,那就是别的原因了。

医美:美玉祛斑方

第七十二回——

看官听说,宋江是个文面的人,如何去得京师?

原来却得神医安道全上山之后,却把毒药与他点去了。

后用好药调治,起了红疤;再要良金美玉,碾为细末,每日涂搽,自然消磨去了。

那医书中说“美玉灭瘢”,正此意也。

宋代因为盛行刺青和黥刑(也就是常说的“刺配”),自然就诞生了各种消除纹身的方法。

历史上,宋仁宗曾劝名将狄青把脸上的字袪除,可知当时的医术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

北宋的著名医书《圣济总录》中还真记载了一个“真玉磨方”:

两身瘢痕,真玉日日磨之,久则自灭。

这本《圣济总录》是太医院在政和年间编纂的医学全书。

当时宋徽宗诏示天下,征集民间医方,汇同御府所藏秘方,由圣济殿御医整理编次,题名《政和圣济总录》,集宋代以前医方之大成,共二百卷,辑方约2万首,近200万字。

只不过这部《圣济总录》成书不久,就遭遇“靖康之变”,书被带往北方,南宋的人反而看不见了。

金大定年间出版过一次,现存最早的刊本,则是元大德年间,元成宗铁穆耳指定重刊的。

医学:痈疽的治疗

第六十五回,安道全给宋江治病——

安道全先把艾焙引出毒气,然后用药,外使敷贴之饵,内用长托之剂。

五日之间,(宋江)渐渐皮肤红白,肉体滋润,饮食渐进。

不过十日,虽然疮口未完,饮食复旧。

在攻打大名府的过程中,宋江得了痈疽之症,张顺专程到建康府请来神医安道全。

这个以艾灸治疗痈疽的方法,是古代医家的首选疗法。

明代著名外科医家陈实功写过一本《外科正宗》,第一卷即“痈疽门”,他在《总论第二》中明确提出:“痈疽发背怎生医?不论阴阳先灸之。”

因为中医认为,痈疽重证,是由于“热毒之邪闭郁于内而不能外发所致”,用艾灸可以“拔引郁毒,通彻内外”,所以是治疗“疮科首节第一法也”。

这个疗法在宋代就大行其道。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了一幅宋代著名画家李唐的《灸艾图》(又名村医图),所画的内容正是一位乡村郎中用艾灸为病人治疗背上的毒疮。

《灸艾图》李唐 立轴 绢本设色

纵68.8厘米 横58.7厘米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李唐,在政和年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宋徽宗的画院,“靖康之难”时被掳往金国,后来冒死逃回,成南宋画坛四大家之一。

他的这幅画,可算是对安道全医术最好的呈现。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