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海德与宋庆龄交往纪略

马海德与宋庆龄交往纪略
2024年04月11日 12:47 团结报团结网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余年奋斗历程中,有一群国际友人,他们远赴重洋、来到中国,并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携手与共,风雨同舟,成为中华民族实现独立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道路的见证者、参与者以及贡献者。这些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来华友人都有一个相似之处,那就是,他们大多是在宋庆龄的感召、引导和支持下,投身中国革命事业,并为之奉献一生,来自美国的医生马海德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作为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先驱、杰出的国际主义战士、著名医学专家,马海德将自己一生全部的智慧和力量都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建设事业。在来华工作的50多年革命历程中,马海德与宋庆龄彼此建立了绵延半个世纪的深厚友谊。马海德曾在诸多的回忆文章中称,宋庆龄是引导他走上革命之路的导师。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宋庆龄始终关怀和支持他的成长与进步。

一、与宋庆龄在上海相识

1910年9月26日,马海德(原名沙菲克乔治海德姆)出生于美国纽约州布法罗市的一个工人家庭。身为家中的长子,马海德从小就非常懂事,经常帮助母亲照看弟弟妹妹,1933年夏天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

至于为什么会在毕业后来到中国,我们从马海德的性格以及他给家人的回信中可以看出。一方面,回到美国实习会耗尽家中的积蓄,而且在短时间内无法改善家里的经济状况。另一方面,是自身性格的影响。晚年的马海德曾向来访者表示自己是一个果断、主动和富有探索精神的人。刚毕业时,他对世界充满着好奇,并把前往中国看作是“青春最后的放纵”。随后,在与两位同窗好友雷文森和卡士商量后,三人决定乘船去中国“冒险”。9月5日,经过长时间的颠簸,马海德一行人终于抵达了上海。1934年1月16日,三人在九江路10号大陆银行大厦内开设了诊所,与此同时,他们还参加了同仁、仁济等慈善医院的志愿服务工作,为医学生上临床课。在结识史沫特莱后,通往中国革命的大门正悄然为他开启。

1934年11月,在史沫特莱寓所秘密举行的庆祝苏联十月革命胜利的集会上,马海德结识了影响他一生的革命导师——宋庆龄。1928年5月,在莫斯科求援无果的情况下,宋庆龄又旅居德国,潜心研究中国的政治、历史和土地问题,广交中外左翼人士,探索新的救国之路。

在宋庆龄和艾黎等国际友人的影响下,马海德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产生了无比崇敬之情,进而萌生了到根据地去,参加红军的念头。当他把这一想法告诉宋庆龄时,宋庆龄没有同意。原因是极其复杂的,其一是由于相识不久,宋庆龄对马海德的为人处世和前往根据地的目的尚不清楚;其二,此时的中央红军已离开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由于行踪并不稳定,因此,也很难将马海德送往根据地。

在得知马海德有前往根据地,参加红军的想法后,宋庆龄经常利用各种活动考验马海德的革命意志,并对其进行教育和培养。不久以后,马海德利用自己的医生职业和外籍身份,出色地完成了她交代的为上海中共地下党员提供开会场所;护送共产党要人;购买药品和医疗器材支援红军等多项艰巨任务。在帮助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活动的过程中,马海德经常主动向宋庆龄汇报他的工作情况和学习想法,宋庆龄对他的信任也日益加深。正是宋庆龄的教导和培养,点燃了马海德心中的革命火种,使他投身中国革命的决心愈加坚定。

二、投身中国革命

1936年春,上海党组织派人联系宋庆龄,希望她能推荐一位医生去陕北工作,宋庆龄立刻想到了迫切希望去陕北参加革命的马海德。于是,宋庆龄便把中国共产党邀请医生去陕北的消息告诉了马海德,并决定推荐他前往。

1936年7月,马海德与埃德加·斯诺带着宋庆龄的祝福和期望来到陕北抗日根据地。在陕北根据地近半年的考察和走访过程中,马海德被中国共产党和红军队伍朝气蓬勃的革命氛围深深吸引,他决定申请入党、参加革命队伍。1937年2月,马海德终于如愿以偿,并成为第一位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外国人。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宋庆龄与马海德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6月,宋庆龄在香港成立“保卫中国同盟”(简称“保盟”),动员和争取国际社会的力量援助中国抗战,特别是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输送医疗物资。1939年9月,马海德担任“保盟”驻延安的代表。

▲马海德与妻子

1940年3月,马海德与苏菲在延安的饭馆里举行婚礼,中共中央领导人毛泽东高兴地称马海德为中国女婿。自从来到陕北以后,马海德时刻牢记宋庆龄的嘱托,定期详细报告抗日根据地的医疗情况,协助国际和平医院的建设,为健全抗日根据地医疗体系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整个抗战时期,宋庆龄和马海德虽然相隔千里,但配合却非常默契,使陕甘宁边区的医疗卫生事业、儿童保育工作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1945年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以后,宋庆龄以中国福利基金会(1945年“保卫中国同盟”改名)为依托,继续开展救济工作,支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马海德不仅担任中国解放区临时救济委员会(后改称中国解放区救济总会)顾问一职,同时仍继续履行中国福利基金会驻延安代表的使命,确保国际和平医院项目的实施。

三、致力于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

新中国成立后,马海德于1950年6月被正式批准加入中国国籍。马海德继续致力于医疗卫生事业,在卫生部工作期间,马海德坚守医生的初心和使命,多次率领医疗队到偏远地区开展疾病防治工作。马海德时常将自己的见闻和想法向宋庆龄汇报,宋庆龄也时常给予他支持和鼓励。

▲马海德

除从事医疗卫生事业外,马海德还致力于促进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他十分注重与国际友人的交往,并在对外交流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一方面,作为一位十分活跃的社会活动家,马海德经常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撰写成文,投寄给宋庆龄创办的杂志,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做宣传。另一方面,马海德还经常进行出国访问,参加国际会议以及接待来访国外友人等交际工作。因此,很多人称马海德是中国一位没有头衔的外交家。

1977年,马海德出任卫生部高级顾问兼中国医学院高级皮肤病专家,专注于麻风病的防治和根除。7月1日,宋庆龄致函马海德,向他表示祝贺。

自1980年下半年开始,宋庆龄身体愈发虚弱,很多工作只得在病榻上进行。1981年3月,经专家会诊,宋庆龄被确诊患了白血病。5月15日凌晨,宋庆龄的病情急剧恶化,突发寒战高热,并伴有严重的心力衰竭。英文秘书张钰逐一打电话通知与宋庆龄关系密切的友人,马海德闻讯后第一时间赶到了宋庆龄身旁。5月29日,宋庆龄因病而逝。马海德全程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守灵和追悼大会,悲痛之情难以言表。从5月30日起,马海德和宋庆龄治丧委员会中的其他国际友人,参与轮流为宋庆龄守灵。6月3日下午,宋庆龄追悼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马海德、爱泼斯坦以及宋庆龄的其他国际好友一同参加了追悼大会。6月4日,马海德、周幼马父子随同宋庆龄的亲属、挚友和国际友人等护送宋庆龄的骨灰至上海西郊万国公墓的宋氏墓地,参加宋庆龄的骨灰安葬仪式和纪念活动。6月5日,马海德与路易艾黎等再次赶往宋庆龄墓前致哀,并瞻仰了孙中山故居和宋庆龄上海寓所。

宋庆龄逝世后,马海德哀思无限。他时常回想起宋庆龄对自己的谆谆教诲。马海德决心以宋庆龄为学习榜样,发扬宋庆龄的革命精神,继承其未竟事业。

马海德积极推动并参与宋庆龄基金会的相关工作。1982年5月29日,在宋庆龄逝世一周年之际,纪念宋庆龄国家名誉主席儿童科学公园基金会(后更名为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正式设立,邓小平担任基金会名誉主席,康克清任主席,廖承志出任顾问一职,马海德成为基金会国内外73位理事之一。1984年9月22日,宋庆龄日本基金会在东京召开成立大会,该组织旨在支持宋庆龄基金会的工作,援助中国儿童的教育、文化和福利事业,并以日中交好为起点,为维护世界和平做贡献。马海德代表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主席康克清出席大会,并宣读了贺词。1987年1月23日,宋庆龄基金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在京理事春节座谈会,担任基金会理事的马海德应邀参加。他在发言中提出要更加重视育人工作,发挥宋庆龄基金会的特殊作用,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1988年1月26日,北京各界联合举办宋庆龄95周年诞辰的隆重集会,马海德以卫生部顾问和宋庆龄基金会顾问的身份出席,并作了书面讲话。马海德强调,对宋庆龄真正的缅怀和纪念,就是要继承和发扬宋庆龄的革命精神,完成她的未竟事业,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努力奋斗。

自1933年博士毕业后,马海德便离开故乡,远赴重洋,到1983年时,他已在中国辛勤耕耘了半个世纪。为了颂扬马海德献身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崇高精神以及他为改善中国医疗卫生事业所取得的伟大功绩,1983年11月22日下午,卫生部与宋庆龄基金会等组织机构联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招待会,庆祝马海德来华工作50周年。邓小平、邓颖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应邀出席。在招待会上,邓小平与马海德亲切握手,高度评价了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的贡献。1988年9月23日,卫生部为表彰马海德对中国的性病和麻风病防治工作所作的突出贡献,以及他为改善中国人民医药卫生事业所取得的成就,特授予他“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先驱”荣誉称号。10月3日,马海德在北京逝世。

宋庆龄与马海德绵延半个世纪的真挚友谊,跨越了民族与国家的界限。他们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作的杰出贡献永载史册。

《团结报》2024年4月11日文史周刊7版

作者:芮少辉 宋彦辉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  王富聪  赵昕

审核:鲍家树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