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是2017年地产行业的最热风潮。行业转型的当口,很多传统房地产和产业地产开发商面对不断下滑的利润和越来越难的产业招商,铤而走险开始抢吃特色小镇这一新鲜出炉的“面包”。然而,特色小镇是绝对的新面貌,不同于以往的产业载体或社区地产,她宜居宜游宜产,信息通达,是现代的、智慧的、绿色的,是符合人们生活、生产和休闲需求的,她小而美、小而全,小却能独立衍生,能完全生态化的持续发展。传统房地产和产业地产开发商该如何迎接这次新潮?今天,中联智创副总经理梁霄先生就和大家深入聊一聊:该如何正确开启特色小镇?又该为后期发展作何准备?
之前曹总、赫英凛老师,都有深入地讲解过特色小镇这个话题,赫总可以说是文旅小镇方面的专家,前面有和我们专门分享过特色小镇的新玩法(特色小镇怎么玩?一篇文章让你出师)今天就不过多普及特色小镇的概念了,直接聊一聊我们自己该如何在小镇面前自处。面对风口浪尖的诱惑,咱们该怎么突破传统思维,在这一次转型里找到自己的方向,争得一席之地呢?
客观局势:资金成难热拥无果
从去年年底开始,陆续的就有不少传统房地产企业或者产业地产开发商准备找政府运作,想介入特色小镇。土地价格上涨和土地指标不断收紧,大家好像一下子都认为特色小镇可以是一剂良药,跃跃欲试,然而,万事开头难,大多数人被第一个资金问题阻挡在门外。特色小镇是一个需长期运营的综合体,是一个考验实力、考验耐力的项目,必须有雄厚的资本注入才能玩得起。
大多数人认为特色小镇还需要跟ppp证券化结合,但其实,PPP可以解决的只是一时的融资问题,依然无法解决近十平方公里的区域发展问题。特色小镇本质上其实是PPP模式中最为复杂、难度最高的一个形态。一个小镇、一个新城的发展,需要产业支撑、商住载体、人口聚集、市政等等一系列配套,这些都可以以PPP形式发起,然而只有一样东西不是简单用钱可以解决的,那就是产业。
内功较量:运营能力比资金更重要
从十三五规划落地之日开始,国家开始转战实体经济,虽然至今我们尚没有非常明显的感受到实体经济的复苏有多快,但是产业发展是一个地区、一个城市乃至整个国家的命脉,我们作为产业地产开发企业,在这一次特色小镇的风口中,其实已经占据了先机:我们是一直围绕着产业在做事的人,在服务产业发展的道路上也曾立下过丰功伟绩,像中关村、张江、苏州等等,有实打实的自身优势和产业经营经验,我们必定是建设特色小镇的主力军。而反观传统房地产开发企业就略显逊色,想转战特色小镇首先需要补一补产业课。
如何提升自身的产业发展内功,将是这一轮热潮过后,无论是政府,还是特色小镇主导的开发企业都需要真正面对的问题。
特色小镇的特色在产业,而不是地产,对于每一个产业地产从业人来说,能够角逐出彩的地方还应该是老本行,如何更加深入的运营产业?如何更加深刻的服务实体经济?这才是真正值得产业人较量的,如果还想指着特色小镇圈地融资,势必不可持续。
建设特色小镇就好像过去产业新城、新型城镇化的浪潮一样,在资本推动下的趋利过后,我们将面对的是如同过去的鄂尔多斯一样的空心区域,谁来继续为这个热潮坐实,就只有拥有产业运营能力的开发商们了。
界定优势:找到正确的开启方式
之前我们都在谈传统商住地产巨无霸进军产业地产,这一次特色小镇风也彻底吹起了这股风潮。然而,我们需要看到的是现阶段,各区域产业发展参差不齐,实体经济整体依然疲软的情况下,我们作为“产业”标签的开发企业要如何才能真正将产业发展能力发挥出来,这也就奠定了,我们在这一次浪潮中的胜败。
其实,胜败无关特色小镇,也无关PPP。有条件的,借助这些途径可以平步青云,然而对于缺少条件的产业地产企业,是不是应该更多的思考自身真正的优势在哪里?
特色小镇作为政府发起主导把控的项目,对于我们每一个拥有优势的开发企业都是有机遇的。好比这一次京津冀一体化、长三角、珠三角的产业疏导,都逐渐在拉动产业发展和转移的活跃度,加上中心城市、雄安新区、自贸区等等概念的落地。同样的机遇面前,许多有实力的开发企业已经开始着手布局,比如华夏在河北、河南等地的动作就非常的大。
回归到特色小镇,过去拥有市政配套优势、产业发展优势的企业,比如“中青旅”在文旅小镇中的突出业绩,掌握了文旅产业的资源,再行文旅小镇的开发,从骨子里已经取得了成功。
咱们产业地产开发企业、政府和与PPP内容相关的产业,都应该冷静下来,仔细的梳理自身优势条件,找到正确的开启方式。否则按照现在的情况,估计不出2年,就会看到几多欢喜几多愁,会有一批通过这条路转型的企业,夭折在特色小镇的起点了。
资源融合:共享共赢才是必然之路
转型,是因为过去赚取土地差价的时代过去了。接下来应该深入思索的是如何真正了解自己在产业发展中的位置:擅长做产业引导的就进一步扩展产业资源,做产业服务好的就去锻炼自身内功,有良好产业园品牌的就进一步以政府诉求出发,紧贴市场需求。
但即使有一己优势也是力量微弱不足为奇的,还需要整合资源,增强战斗力。共享才是下一步转型的必由之路。过去我们讲共享,都是战略上的共享,甚至口头上的共享,以短期利益的共享。而接下来,拉网捕鱼的事情会越来越少了,圈海养鱼才是可以互利共赢的必然之路。
政府牵头+开发商+资本方+产业服务、产业引导的企业也就是我们产业地产开发商,再加上城市发展配套的建设、服务等等将形成一个全新的“生态鱼塘”,谁能搭上这班车,谁能在这个过程中真正找准位置,做好自己,才能转型成功。
这样说也许有一些偏激,但对于全国90%的产业园开发商来讲都适用。不是打着自己小算盘的合作,瞅着别人口袋里有什么的合作,而是自己有什么,别人能给什么的合作。资源的融合将决定下一轮产业地产企业可以走多久。
总结:给产业人的话
中联智创创始人、京津冀产业一体化实践者曹志国先生之前说过,对于我们每一个产业地产从业者来说,修炼好内功,锻炼好自身对于产业的理解、企业的理解和市场的理解,加上政府诉求的宏观把控,每一个产业人都会越来越有价值,而不是随波逐流的离开或者转行。无论市场经济如何变,无论套用什么概念,产业发展是不会停的,只是最近可能产业正好碰到瓶颈需要过度,无论是开发企业还是个人,或者是政府,只要耐着性子,找到自身的长处,然后分享、开放,路会越走越好的!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